【摘 要】
:
脑肿瘤、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特别是巨大脑肿瘤和大量脑出血,术后脑组织中常常残留有较大的术后残腔,其腔壁上往往留有无法彻底止住的细小出血点,术后会缓慢渗血,为避免残腔内血肿形成.作者在经过反复研究与改进,研制了一次性脑外科止血水囊(专利号:ZL01263199.1),主动地进行腔壁压迫止血,有效地预防了残腔血肿形成和脑组织结构复位较快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又由于该水囊蒂部连接一
【机 构】
:
471000,洛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471000,洛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471000,洛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471000,洛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肿瘤、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特别是巨大脑肿瘤和大量脑出血,术后脑组织中常常残留有较大的术后残腔,其腔壁上往往留有无法彻底止住的细小出血点,术后会缓慢渗血,为避免残腔内血肿形成.作者在经过反复研究与改进,研制了一次性脑外科止血水囊(专利号:ZL01263199.1),主动地进行腔壁压迫止血,有效地预防了残腔血肿形成和脑组织结构复位较快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又由于该水囊蒂部连接一引流管即使腔壁有少量渗血,也可经引流管引出,从而达到压迫止血、缓冲复位及局部引流等多重作用,具有很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其他文献
关键硬脑膜静脉窦(critical dural venous sinus,CDVS)又称主要硬脑膜窦(major dural sinus,MDS)[1],指拥有重要属支及引流区域,阻断后可能导致伤残、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的一组颅内静脉窦,包括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直窦(straight sinus,SS)、窦汇(torcularherophili,TH
目的 探讨白介素-23(IL-23)、白介素-17(IL-17)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甲基强的松龙对其的影响. 方法 选择自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9例RRMS患者设为RRMS组,选择同期在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20例神经系统非炎症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对照组以及RRMS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前
临床资料 105例颅内血肿中男68例,女37.最大年龄96岁,最小年龄14岁.既往明确有高血压病史着70例,外伤性35例.经CT扫描证实基地节区45例,脑叶15例,多部位出血15例,硬膜下血肿18例,硬膜外血肿12例,出血量均大于20ml,最多200ml。
众所周知,胶质瘤血管的形成在胶质瘤发生、进展和转移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没有胶质瘤自身血管的形成,胶质瘤无法维持其持续、快速的生长.然而,形成胶质瘤血管的细胞来自何方尚有争议,虽然早在30多年前,已由Folkman[1]提出的假说所阐明,他认为胶质瘤细胞诱导增生的宿主血管内皮细胞是胶质瘤血管的细胞来源,该假说影响深远,至今仍广为接受.但相关研究远不止于此,近年来有报告认为其来源于宿主骨髓造血
本文叙述了侵袭性生长胶质瘤的病理机制,根据其生长机制提出了胶质瘤手术策略应遵循的手术原则. 恶性脑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特点决定了胶质瘤的边界很难确定,为手术"全切"胶质瘤带来了困难[1,2].本文对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的特点与手术策略进行了综述。
为了使广大医务工作者了解掌握我国神经外科方面的信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范围内迅速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掌握其学科发展动向;同时使图书信息部门在选购这方面的文献时,既不减少有效信息,又能尽量节约经费,我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引用的中文期刊文献进行了初步调查,从中找出该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供广大读者和图书信息部门参阅。
患者男 16岁.因车祸造成颞骨、颅底、锁骨等多处骨折入院.手术后第3天出现高热,抽取脑脊液进行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常规检查显示:外观微混,无凝块,白细胞计数100×106/L,分类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潘氏试验阳性。
目的 探讨现代神经成像技术(CT、MRI)引导的立体定向脑病变活检术对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可靠性和正确性,总结手术操作方法和技术要点.方法采用CT、MRI与立体定向技术相结合,进行脑部病变的活检手术共605例,其中450例用CT或MRI片目测靶点坐标定位,155例采用计算机辅助的立体定向手术(CAPN)工作站,自动计算靶点和规划活检入路.结果522例确诊为各种脑肿瘤,39例为炎性病理,23例为寄生虫或
目的 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E)基因重组慢病毒转染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后,被移植入大鼠侧脑室内,向对侧脑出血灶周围组织的迁移情况. 方法 将60只脑出血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组、骨髓间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组(BMSCs-EGF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MSCs-EGFP-BDNF)组,每组15只.分别向侧脑室注射P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