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劣勢 提升管理水準

来源 :台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b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經常到大陸台商協會講課,有時會引經據典提出一些名句做為佐證課程內容或某一案例的處理方式,尤其是引用《孫子兵法》的智慧,更是信手拈來,不但增益課程的價值,也提供大家另外一種管理思維。有台商朋友的產品有品牌強度但欠缺價格的穩定性,一天到晚進行價格競爭,以至銷售金額達成率嚴重落後於銷售數量目標達成率。問如何擺脫競爭,完成業績?我用《孫子兵法·作戰篇》的一句話回答:「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盡知用兵之利也。」
  從辯證上來說,一件事產生了不利的結果,若改換另一種處理方式,又會出現新的利害關係,例如在創造業績上,要想甩掉競爭者,拉開業績距離,競爭對手也想要增加業績,先要分析盤點自己能否拼過對手的弱點,才能重新武裝自己,整合資源條件,從不利的紅海(價格競爭)跳到有利的藍海(價值創新)。
  又如在經營管理上,由於企業與員工的思考邏輯幾乎相反,當我們過分追求利潤目標數字時,可能對企業及股東有利,對員工不一定有利;如果對員工不利,以企業立場而言,就是「用兵之害」(不利的因素),企業應當想盡辦法扭轉這個趨勢,利用某一個條件來滿足對方(員工),轉化為「用兵之利」(有利的因素)的局面,使企業得以順利經營下去。如果企業不了解這種辯證思維,就無法創造競爭優勢。
  
  經營企業需知厲害所在
  
  台商在大陸投資經營已經超過二、三十年,對大部分來料加工的外銷型台商而言,過去的經營環境有利於台商累積利潤,創造財富資本,奠定了後來擴大事業規模,甚至成為成立企業集團的基礎。但是,以前的獲利來源是建立在兩岸工資差額的空間上,當時台灣工資高,大陸工資低,差距十多倍,如今那種美好機會已經飄渺遠逝,兩岸現在的工資差距在三倍之內。以前對台商企業(尤其是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業)有利的局面,現在已經種下了對企業不利的果子,隨著大陸經營環境的改變,各種經營成本(人事、原物料、土地、稅務等成本)的調高,已經成為自己的「用兵之害」元素,尤其在金融危機過後,台商的生存受到嚴重的衝擊考驗,唯有轉型升級才能轉化為「用兵之利」。但是許多台商因為不盡知自己的「用兵之害」到底多大、多深,也就是不知道或者無法掌握自己的缺點、劣勢,而無法為自己創造轉化條件,這是目前台商轉型升級困難的主因之一。
  有一次對某一個台商協會的台商朋友談到經營危機時,提出一個異於常人想法的思維模式,建議企業是不是先反思一下自己的劣勢(Weakness)或失敗的原因,再想方設法尋求運用一些資源條件轉化為對自己有利的優勢(Strength)。例如中小企業的劣勢是資源少、人才少,顧客對企業的品牌印象模糊。總之,資源欠缺是劣勢、缺點,問題是我們如何化劣為優?我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就是:集中資源的運用效率於某一個迫切需要的地方(例如某一個核心部門、主要市場、主要銷售通路等),我還運用了毛澤東的話:「這樣在全體上,我們是弱勢(就數量來說),但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戰役上,我們是絕對的優勢,這就保證了戰役的勝利。」台商朋友仍然無法理解我的邏輯思維。
  
  弱勢中小企業如何轉換思維模式?
  
  這是很難讓企業界理解的哲學思考問題。因為利害關係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企業有必要了解這種對立統一的關係,《孫子兵法·九變篇》說:「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軍爭篇》說:「以患為利」,如果企業領悟這套思維模式,應當很容易為自己解套。
  對弱勢企業的中小型台商而言,如何轉換思維模式?因為整個市場已經對你虎視眈眈地說:「變就是唯一的不變,否則就走入死胡同,永不得翻身,還不懂嗎?」的確,所有的不利現象紛至沓來,不管是內部的管理問題,或是外在的惡劣環境,都在明示著經營困境。有一次,我經過江蘇省鎮江市下轄的句容市,該地有一道教名山曰「茅山」,同行的台商朋友說:「現在大陸的台商快要變成茅山道士了」,不解其意,他說:「不是茅山道士,而是毛三到四,就是企業的毛利剩下3%到4%。」我豁然開朗,隨之陷入深考,思索解決之道。
  如何化不利為有利?我想到只要有轉化條件,且能夠符合企業的規模與需要,運用轉化技術是很恰當的作法,茲以下列的案例解釋企業如何運用轉化技術,轉危為安,去害為利。
  
  借古喻今茅塞頓開
  
  中國古代兵法的智慧可協助企業在解決經營管理的現實問題上多了一面窗戶,打開它就能夠茅塞頓開,多了一條思路。在轉型升級以及未來的經營管理實踐上,台商有需要站在策略高度的立場全面思考企業經營的優劣勢這個現實存在的問題,要看清楚優劣勢是否已經出現,在思考改善過程中,只要努力去想如何轉化,轉化時有需要外援的話,例如需要融資借款或者要求供應廠商、下游客戶配合,則因為自己已經有轉化對策的想法與動作,相信外援會更清楚了解企業的需求而助上一臂之力。
  曾有台商因為經營不順遂向我諮詢有無融資的管道以解燃眉之舉,詢問他是否已經檢討出內部管理問題?回答說財務部門提出報告,欠缺周轉資金,我建議他先做內部管理診斷(如上述行銷案例),了解不利因素後,再經由科學分析(轉化技術),重新建立有利因素,再提出改善計畫或許才是解決之道,即便是要向銀行提出融資請求,也會很快獲得答案。因為自助而後他助呀!
其他文献
2011年12月10日,「富比士」大陸富豪、盼盼集團董事長韓召善在日本東京公差期間,意外突發心肌梗塞病故。剛滿60歲的「防盜門大王」猝然辭世,令人扼腕,企業霎時群龍無首,好在韓召善畢業于清華大學的兒子韓國賀,一直作為接班人多年隨父打拼,接棒儘管突然,但也算有備無患。  2011年12月15日,「富比士」香港富豪、周大福珠寶掌門人鄭裕彤,寧可掛牌估值縮水四成,也不惜歹時機硬上市。周大福創立至今,雖然
期刊
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美國,會否變得更加安寧或動蕩?  作為世界頭號警察的美國,是主動站出來維持世界秩序,還是以霸主之軀霸淩世界、掠奪天下利益?  美國給全球帶來的到底是福音,還是災難?  世界各地的人民,無不在認真反思此類問題。  有人說,美國之所以能夠在全球稱霸,主要是因為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軍事實力;  有人說,美國之所以能夠在全世界為所欲為,是因為美國擁有堅實的民主制度;  有人說,美國之所
期刊
「自己辛辛苦苦一手建立的企業,怎麼放心一下子交給外人,即使現在已經有比較完善的職業經理人制度,但對於傳統的台商而言,子承父業似乎還是最好的選擇。」雖然還遠未到需要有人接班的年齡,但上海潘朵拉餐飲管理公司總經理劉達緯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在女兒之間觀察培養,為以後的接班做打算。  在接班問題上,劉達緯認為,「是否要接班,要根據孩子的性格和個人興趣來選擇,強求不來。」劉達緯也經歷過要在家族企業裏服務,還是自
期刊
與劉達緯有生意上往來的上海耕旺園藝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宗哲,是一個典型的二代大陸創業的例子。  2002年結束了美國的工作和學習,吳宗哲從大洋的西岸到了東岸的上海。在美國讀書多年,吳宗哲本來是打算畢業後在父親的美國分公司任職。但是因為家族企業的需要,他被派到上海來經營父親和朋友創辦的一家經營不善、陷入虧損的園藝企業,「當時說好只有三個月,但是來了就走不了了!」吳宗哲笑言自己是「被騙來大陸接班」的,「當
期刊
招賢納士還是引狼入室?採取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方式,引入高素質的職業經理人,還是依照最為古老的血緣傳承,將權力交給自己的「下一代」,成為兩難抉擇。     曾經,一條「任正非為其子接班鋪路,引發華為高管震盪」的報道引起各方關注。報道說,在一次華為例行的經營高管團隊會議上,總裁任正非提出要將兒子任平立為董事,女兒孟晚舟接任CFO,此提議遭到董事長孫亞芳等高管的強烈反對。由此引發了會上諸位高管與任正非
期刊
台商在大陸發展20幾年,絕大多數都是OEM代工起家,轉型升級在大陸各地台商中正是熱門話題,已經談論了很久,應該說效果正在顯現。有的台資企業轉型較早,已很成功,甚至到了第二波的轉型階段;有的台資企業已經著手轉型,小有成效;也有的台資企業依然選擇默默代工,轉型不知從何下手。  「可憐蟲」正是台商早期OEM的真實寫照。昆山渤揚總經理楊昭福這樣形容自己過去單純的布料生產生涯,「我們跟品牌做生意,品牌就是『
期刊
對於更多的中小企業而言,無論是主觀提升產業層次的願望,還是客觀市場的「倒逼」機制,創新都是其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動力。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遊戲隨著手機終端的普及而迅速成為用戶熱衷的娛樂方式。一般,一款手機遊戲的生命週期連幾個月都不到,用「曇花一現」來形容毫不過分。然而有一款融創新和益智為一體的遊戲「憤怒的小鳥」,從2009年12月登陸蘋果APP Store以來,這款遊戲不但存活到了
期刊
選親還是擇賢——解決企業權力傳承問題的幾類模式及家族企業傳承之道。    「富不過三代」,古老的魔咒與當下企業面臨的交班難題互相作用,更突顯問題的嚴峻。如何才能破解魔咒、確保基業長青?關鍵還在於遴選出適合的接班者。  「企業一把手不能學康熙。」聯想控股集團董事長柳傳志說,康熙總回避接班人問題,權力握得太緊最終導致兒子間殘酷的權力爭奪。企業管理者最好放權,儘早透過選人、育人、用人,讓中意的接班人去表
期刊
20多年前,第一代台商西進大陸,用拼搏在大陸建造起自己的企業王國,樹立起一個一個響亮的品牌,台商品牌從食、衣、住、行、娛、電子等各個方面悄然潤入大陸消費者心中。在80後年輕人的記憶中,大概學生時代,應該都知道「石頭記珠寶飾品」,「石頭記」那會兒是同學之間相互贈送珍藏的禮物,是80後這一代人那時永恒的美好記憶。  石頭記從1990年進入大陸,至今已21年,「石頭記」品牌已發展成玉石珠寶飾品行業的翹楚
期刊
一方面是逃避責任,一方面是陽奉陰違,西門子一直以「避重就輕」、「左躲右閃」的姿態出現,始終缺乏解決問題的誠意;鴕鳥公關策略更是浪費了企業危機公關的「快速」反應原則:24小時內解決問題,甚或400投訴電話的15秒應答。    「消費者是上帝」?話雖這麼說,但是消費者千萬別把自己真的當上帝,因為我們通常看到,消費者在買產品之前受到的的確是「上帝」的待遇,但是買完產品之後卻當不成「上帝」了。「名義用戶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