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阵激光治疗黄褐斑53例疗效分析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eph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以颜面部位的对称性分布、大小不一、形态不定、无自觉症状的淡褐色斑片为临床特征,是临床常见而又难以治愈的皮肤病之一,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2008年 4月~2009年1月,我们使用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黄褐斑患者5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3例黄褐斑患者,其中男7例,女 46例。年龄25~54岁,平均为 38.18岁,病程 1~8年,平均4.15年。
  1.2 诊断标准:符合 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制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 》[1],即:①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②无明显自觉症状;③女性多发,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后;④病情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⑤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色素沉着。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8岁,大于55岁;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有药物过敏史者;④伴严重的内分泌疾病者。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仪器:采用三维点阵激光系统(Fotona欧洲之星激光公司生产),通过点阵光栅技术产生近均匀排列的微激光光斑,输出特定波长的高能量激光作用于皮肤的靶组织。
  1.3.2方法:每次治疗前彻底清洁皮肤,确定皮肤的种类、有斑皮肤的深度、密度、色斑颜色深浅及类型,拍照存档。采用三维点阵激光系统,使用点阵光栅技术输出的每个仅有75μm级的光斑,近100个精细的超微光斑同时作用于皮肤。波长参数通常设定为2 940nm,Er:YAG,点阵的数量49或64dots,采用VSP治疗模式(超短脉宽),能量密度400~600mJ/dots,治疗区域:(位点类型 )11mm×11mm。导光头垂直于皮肤色斑表面逐块照射,至皮肤轻度发红,轻接触不可按压,每次治疗1~3遍,可在同一部位重叠治疗2次,治疗间隔时间2~4周,1个疗程 3~5次。术后嘱患者注意防晒、保湿,同时口服维生素C及维生素E,并随访半年以上。
  1.4疗效判定标准:痊愈:色素消退≥90%;显效:色素消退 60%~89%;有效:色素消退30%~59%;无效:色素消退<30%。
  
  2结果
  2.1疗效: 53例患者中,11例治疗1次后色素减退,41例治疗2次后色素明显减退;8例患者接受了3次治疗,39例患者接受了4次治疗,6例患者接受了5次治疗。完成所有治疗后,治愈11例(20.7%),显效30例(53.1%),好转8例(15.1%),无效3例(5.7%),前两者之和总有效率达77.3%。无效3例患者均从事户外工作,没有进行很好的防晒。
  2.2 不良反应:部分患者治疗结束后主诉疼痛、烧灼感,3~4h后灼热感减轻,术后所有患者治疗部位均使用冷敷可明显减轻烧灼感。治疗后红斑持续数小时,最长达 2~3天,肿胀持续 2~3天之后皮肤有脱屑、紧绷感,持续数天。此外,无其他不良反应。
  2.3 并发症:术后出现色素沉着1例,色素减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0.67%,此2例患者随访2个月后上述表现逐渐消失。
  
  3讨论
  黄褐斑是面部黑色素病变的一种,病因不明,多见于女性,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人们面部外观,成为面部美容的极大困扰。目前认为可能与妊娠、口服避孕药、内分泌紊乱、某些药物、化妝品、遗传、微量元素及紫外线等因素相关[2],病理主要表现为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
  既往的治疗方法有口服、外用药物以及非激光的物理疗法,疗效不确切,且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时有发生。自激光技术在临床应用以来,运用其治疗黄褐斑已取得了一定疗效。激光治疗黄褐斑的原理是一定波长的激光,穿透表皮到达真皮,被病变部位的色素颗粒吸收后,病变部位的黑素颗粒迅速膨胀、破裂,形成小碎片,然后被体内的吞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吞噬后排出体外,达到治疗目的[3]。目前治疗黄褐斑的激光可分为剥脱性激光和非剥脱性激光,两者各有优缺点。剥脱性激光可在较少治疗次数下达到较明显的临床效果,但由于治疗中要汽化全部的表皮和部分真皮,愈合时间长,且易导致炎症后的色素沉着、色素减退及瘢痕形成等并发症[4];而非剥脱性激光通过表皮冷却措施,可在不损伤表皮的情况下加热真皮组织,使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创面愈合反应,疗效受到明显限制,多次治疗仅能达到轻到中度改善[5]。因非剥脱性激光并发症较少,目前多采用的是非剥脱性激光治疗黄褐斑。
  随着最新的点阵激光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剥脱性点阵激光也逐渐应用于治疗黄褐斑。笔者运用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53例患者,总有效率达77.3%,部分患者在治疗1~2次后便有明显效果,并且治疗后恢复迅速,仅需2~3天,并发症发生率为0.67%,均在短期内出现,远期观察均可恢复。充分体现了点阵激光在治疗黄褐斑的显著疗效、恢复速度极快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其原因为点阵激光产生阵列样排列的微小光束作用于皮肤,皮肤组织水吸收激光能量后,形成多个柱形结构的微小热损伤区,称为微治疗区或微热损伤区(microthermal zone,MTZ),继而引起一连串的皮肤生化反应[6],使黑素被细胞破坏,达到治疗效果,而在治疗完成后因MTZ是由75μm的光斑形成的极微小区域,愈合迅速。已有研究证实剥脱性点阵激光术后6h和12h活检分别可见部分和完全上皮化,表皮在24h内愈合[7-8]。
  有研究表明[9]使用剥脱性激光,将表皮点状剥脱,可能出现红斑、水肿及色素沉着等并发症,但均为暂时性,历经数天至数月后可自行恢复。笔者使用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53例黄褐斑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极低,仅出现1例色素沉着及1例色素减退,且随访2个月后皆恢复正常,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3例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笔者分析,在治疗后迅速冰敷,可减轻点阵激光对非治疗区域的继发损伤,非治疗区域的表皮生发层可向治疗区域爬行覆盖MTZ,从而达到完全上皮化愈合,同时冰敷可减轻治疗区域的组织损伤,防止热量向更深层的组织传导,预防瘢痕的形成。患者术后会有皮肤干燥的紧绷感觉,嘱其注意保湿,如使用爽肤水或骨胶原补水面膜,保持术区皮肤湿润,可加快MTZ的上皮化愈合。患者脱屑和掉痂后新生上皮对紫外线较为敏感,要严格防晒,否则黄褐斑极易复发和发生色素沉着。3例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均系从事户外工作,未能严格的防晒。
  综上所述,剥脱性点阵激光在治疗黄褐斑上是一种较为有效、安全的方法,但对患者治疗后半年的随访时间尚短,可能有远期并发症或复发未能发现,且黄褐斑是一种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医生要严格把握好适应证,而且如何使治疗更有效,并发症更少,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 [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2]徐怀玉,程鹦茹.中药内服及薰蒸喷雾治疗黄褐斑[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19(5):554-554.
  [3]温 景.Q- 开关 Nd:YAG双波长脉冲激光治疗黄褐斑72例近期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4,11(3):255.
  [4]Trelles MA.laser ablative resurfacing for photorejuvenation based on more than a decade`s experience and 1200 patients: Personal observations[J].J Cosmet Dermatol,2003,2(1):2-13.
  [5]Lupton JR,Williams CM,Alster TS.Nonablative laser skin resurfacing using a 1540nm erbium glass laser: A clinical and histologic analysis[J].Dermatol Surg,2002,28(9):833-835.
  [6]Manstein D,Herron GC,Sink RK,et al.Fractional phothermolysis:A new concept for cutaneous remodeling using microscopic patterns of thermal injury[J].Lasers Surg Med,2004,34(5):426-438.
  [7]Hantash BM,Bedi VP,Chan KF,et al.Ex vivo hist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ablative fractional resurfacing device[J].Laser Surg Med,2007,39(2):87-95.
  [8]Hantash BM,Bedi VP,Kapadia B,et al.In vivo histological evaluation of a novel ablative fractional resurfacing device[J].Laser Surg Med,2007,39(2):96-107.
  [9]Graber EM,Tanzi EL,Alster TS.Side effects and complicationgs of fractional laser photothermolysis:experience with 961 Treatments[J].Dermatol Surg,2008,34(3):301-307.
  
  [收稿日期]2010-03-23 [修回日期]2010-05-17
  编辑/李阳利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的俺氏II类错牙合患者软组织侧貌、牙的特征性改变,探讨该技术的矫治要点。方法:应用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13例(女8例,男5例)安氏II类错牙合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平均年龄13.2岁。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按照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程序进行矫治。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上、下切牙显著内收,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结论: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利用口内支抗、细丝轻力,快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OPA-K直丝弓矫治器双颌减数治疗安氏II1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和使用方法。方法:临床选择15~23岁安氏II1类错牙合患者22例,应用OPA-K直丝弓矫治器进行双颌减数治疗,并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矢状方向上,U1-NA和U1-SN分别减小14.26°和10.32°,U1-NA(mm)减小4.16mm,U1-L1增加17.06°,以上差异均具
期刊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的以局部或全身色素脱失为特征的皮肤病,人群中的患病率小于2%。通常青少年发病,10~30岁为发病高峰期,各种族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有遗传学说,自身免疫学说,氧化应激学说,神经精神学说和病毒学说等[1]。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白癜风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黑素细胞的破坏在白癜风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现就白癜风与自身免疫相
期刊
近年来我中心通过对40例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患儿分成两组,分别用双牙合垫矫治器、功能调节器进行矫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就有关临床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2002~2006年在我院正畸科就诊的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Twin-Block(双牙合垫矫治器)组和FR-II(功能调节器)组,每组20例,平均年龄10.7岁。纳入标准:①面型为凸面型上颌前凸和(或)下颌
期刊
腋臭是局限性臭汗症的一种。臭汗症(bromidrosis)是由患者腋窝、乳晕、脐窝、肛门、外阴和外耳道等部位的大汗腺(又叫顶泌汗腺)排泄的汗液中的脂肪酸经皮肤表面的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的分解,形成具有特殊臭味的短链脂肪酸和氨而发出臭味。除腋窝外,大汗腺在其他部位的功能极弱,产生的汗液少。近年来的基础研究发现,腋臭患者的顶浆分泌腺的数量和体积均比正常对照组的大,异味的产生主要归因于顶浆分泌腺组织结构
期刊
黑素细胞(Melanocyte 简称MC)来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在胚胎8~10周时逐渐迁移至皮肤,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可见于表皮、毛囊、真皮、眼、血管周围、外周神经及交感神经干、软脑膜、内耳、胆囊、卵巢等结构。通过黑素细胞(MC)的体外纯培养可以研究黄褐斑、白癜风、白发等色素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也可以利用黑素细胞模型来筛选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和方法。同时对于研究皮肤色素代谢、皮肤老化、良恶性黑素
期刊
凡通过注射的方法,将可注射材料直接注射于人体局部或特定部位,使人体的容貌或形体有所改观,起到增进容貌美或同时改善功能者,可统称为注射美容术[1]。注射美容历史久远,因其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不开刀、不住院、省时、痛苦小,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青睐。注射材料的局限是制约注射美容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在临床上曾用过石蜡、蜂蜡、羊毛脂、植物油、凡士林及其混合物等行注射充填。  1957年Wegener首次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FR功能调节器+MBT技术矫治青少年期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安氏II类1分类的10.0~12.9岁错牙合患者36例,Ⅰ期治疗采用FR-I型功能调节器,II期治疗采用MBT固定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前后下颌骨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现在SNB角、上下中切牙角的增大,ANB角、上切
期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皮肤的自然美白。运用细胞培养技术从中药中寻找安全、有效的脱色剂已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1-2]。目前,所用的细胞实验模型有一种细胞的单独培养、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的共培养。单独培养一种细胞未考虑体内其他细胞对其产生的作用,而细胞共培养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让研究者能够使用更符合生理学特点的模型来进行一系列研究[3-5]。本文就细胞共培养技术筛选
期刊
鼻位于面部中央,它的大小、高低,须和面部相协调,其外形的完整和合乎美学比例的结构对一个人的面貌极为重要,因此,鼻部手术对改变面部印象很重要。像李嘉欣、古天乐等明星,都拥有俊挺、秀气的鼻子。鼻美容整形手术经历了漫长的进程,尤其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容整形技术的迅速提高,鼻美容整形及其相关研究已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目前,隆鼻术在我国美容整形手术中的数量位居第三[1]。  鼻型是由鼻根、鼻背、鼻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