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倾听是一种教育行为和方式,它的核心是思考,它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是思考和探究的过程。课堂上的精彩与感动都源于心与心的真诚对话,而真诚的对话需要智慧的倾听者。我们要学会用微笑收获信任;用包容建立自信;用等待给予机会;用理解创造精彩。
【关键词】真诚 倾听(者) 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5
【正文】
数学课堂是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動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需要对话与交流,而有效的数学交流,更需要教师真诚的倾听,明智的选择,智慧的引领,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众多信息相互碰撞。交流,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会倾听。
那么,我们在倾听时,我们要倾听学生的什么呢?需要做什么呢?
1、倾听学生的与众不同
课堂教学,交流让我们在前行,学生在阐述见解时,时常具有个人独特的数学认识,出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这时教师要有耐心,认真的分析学生的发言。
一节“转化”策略的课堂教学片段如下:
计算下图的周长。
师:“图中的1米表示什么的长度呢?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生:1米是表示从上到下长1米,从左到右也是1米。我可以把它分成5个正方形。(此时,台下一片嘘、啊的惊叹声,教师面露难色)
随即教师让学生坐下,请其他学生回答。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演示预设好的动画方案。笔者随即写下:“教师为什么不让孩子说完,你在想什么?”孩子的回答是一个多么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我们能理解教者的心情:为了寻找到自己预设的平移方法,在多数学生的呼应下,教师选择了止步。但我无法理解教者的行为,这样的行为,熄灭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终止了生成性资源可利用和再创造的绝好机会,终止了提升该题价值的机会,暗淡了教师教学机智和倾听的智慧。
从图中看,学生的直觉:围成图形的每条线段长度相等,容易让学生想到把图形分割成5个相等的正方形。课后我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5个正方形中的上下、左右凸出来的四个正方形都只有三条边,每条边都是1米的 ,也就是 米,共有12个 米,周长就是4米。”笔者认为教者叫停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学生的想法没有按照课件的预设进行;二是担心学生的思考跑题,去求面积,不求周长。那样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因而叫停了学生的回答。相反,笔者认为让学生继续说下去,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更能体现学生主体的原则,体现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可利用性,使挖掘提升问题的价值成为可能,展示教师运用生成性“错误”教学资源的机智。
孰不知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丢失的不仅仅是错失利用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探究的大好机会,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丢失——人文关怀。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意,如果教者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那么演绎一段精彩的对话,提升该题的价值,凸现教者的智慧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2、倾听学生的错误
在教学“百分率”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到校人数”就是“出勤人数”,继而理解“出勤率”时,教师问:那么“未到校百分率”又叫什么呢?老师请四名学生板演。结果有一名学生正确写出“缺勤率”,其中一名学生写的是“缺席率”, “席”字没有写正确。交流时,学生都认为没有正确的,教师“顺水推舟”将错就错地问:“如果全部是错误的,正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也是就是“正确率”是多少?”引出用“0%”表示正确率,追问,可以这样表示吗?由此让学生明确百分率最低是可以是0%。再问:“那么错误率是多少?”通过学生的计算,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百分率最高是100%,最后明确告诉学生“缺勤率”是正确的,从而再次让学生口头计算板演的“正确率”和“错误率”,对百分率的计算模式加以巩固。
3、倾听学生的认知冲动
在笔者教学“运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时候,教学例题时,明确了以南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的位置。笔者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以灯塔为中心,图上蛇岛距灯塔2厘米,你能描述蛇岛的位置吗?
问题刚出示,便遭遇到学生的质问:“老师你的图画错了”。笔者笑着问道:“老师错了,错在哪里呢?”
学生也不甘示弱的说道:“角度标错了!应该以南北方向为基准。”学生议论。
笔者顺水推舟地问道:“那你认为怎样标角度呢?”这位同学似有所悟。 说道:“好像可以这样标。”
师:那北偏东的角度是多少呢?
生:应该是60度吧!
师:现在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学生手指北和东之间的范围,这部分是90度,减去30度,就是60度了。
……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借助孩子的一时冲动——“老师你错了”,成功实施了笔者的意图,孩子在交流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以南北方向为基准。笔者的故意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能更好地运用学生的质疑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突出笔者的意图而创造了机会。
4、倾听学生的无意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的时候,学生根据实验的过程总结现象时,当第二位学生再总结说明时出现了口误,把总结说成了:“在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长方体的三分之一。”笔者略作停顿,随即有学生提出不是“长方体的三分之一”应该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此处肯定。接着追问,如果说:“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是长方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对吗?小组讨论。”
有学生认为:“圆锥体要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所以这句话不对。”笔者补充问道:“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和长方体的体积关系怎样?”略作思考,部分学生终于找到了自信的桥梁,说明了正确的理由,并统一了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圆锥体要乘三分之一。
虽然这里我们是可以一改而过的口误,但笔者通过思考性的倾听,提出了新的问题,经过讨论后解决了新的问题,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意识到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
课堂上的精彩与感动都源于心与心的真诚对话,而真诚的对话需要智慧的倾听。倾听是一种教育行为和方式,它的核心是思考,它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是思考和探究的过程。我们要学会用微笑收获信任;用包容建立自信;用等待给予机会;用智慧的倾听去创造精彩。
老师们,用我们的智慧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吧!让我们在传承美德的同时,体现一种人文关怀,体验过去所不能体验到的快乐和收获。让倾听成为一种关怀,让互动的平台成為一种可能。倾听时,我们需要尊重,信任以及对问题正确的思考与决定,将成就教者智慧的课堂,凸现教者的智慧。
作者简介:周正明,78年,男,江苏扬州,汉,江都区实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关键词】真诚 倾听(者) 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5
【正文】
数学课堂是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動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需要对话与交流,而有效的数学交流,更需要教师真诚的倾听,明智的选择,智慧的引领,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众多信息相互碰撞。交流,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会倾听。
那么,我们在倾听时,我们要倾听学生的什么呢?需要做什么呢?
1、倾听学生的与众不同
课堂教学,交流让我们在前行,学生在阐述见解时,时常具有个人独特的数学认识,出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这时教师要有耐心,认真的分析学生的发言。
一节“转化”策略的课堂教学片段如下:
计算下图的周长。
师:“图中的1米表示什么的长度呢?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生:1米是表示从上到下长1米,从左到右也是1米。我可以把它分成5个正方形。(此时,台下一片嘘、啊的惊叹声,教师面露难色)
随即教师让学生坐下,请其他学生回答。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演示预设好的动画方案。笔者随即写下:“教师为什么不让孩子说完,你在想什么?”孩子的回答是一个多么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我们能理解教者的心情:为了寻找到自己预设的平移方法,在多数学生的呼应下,教师选择了止步。但我无法理解教者的行为,这样的行为,熄灭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终止了生成性资源可利用和再创造的绝好机会,终止了提升该题价值的机会,暗淡了教师教学机智和倾听的智慧。
从图中看,学生的直觉:围成图形的每条线段长度相等,容易让学生想到把图形分割成5个相等的正方形。课后我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5个正方形中的上下、左右凸出来的四个正方形都只有三条边,每条边都是1米的 ,也就是 米,共有12个 米,周长就是4米。”笔者认为教者叫停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学生的想法没有按照课件的预设进行;二是担心学生的思考跑题,去求面积,不求周长。那样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因而叫停了学生的回答。相反,笔者认为让学生继续说下去,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更能体现学生主体的原则,体现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可利用性,使挖掘提升问题的价值成为可能,展示教师运用生成性“错误”教学资源的机智。
孰不知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丢失的不仅仅是错失利用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探究的大好机会,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丢失——人文关怀。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意,如果教者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那么演绎一段精彩的对话,提升该题的价值,凸现教者的智慧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2、倾听学生的错误
在教学“百分率”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到校人数”就是“出勤人数”,继而理解“出勤率”时,教师问:那么“未到校百分率”又叫什么呢?老师请四名学生板演。结果有一名学生正确写出“缺勤率”,其中一名学生写的是“缺席率”, “席”字没有写正确。交流时,学生都认为没有正确的,教师“顺水推舟”将错就错地问:“如果全部是错误的,正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也是就是“正确率”是多少?”引出用“0%”表示正确率,追问,可以这样表示吗?由此让学生明确百分率最低是可以是0%。再问:“那么错误率是多少?”通过学生的计算,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百分率最高是100%,最后明确告诉学生“缺勤率”是正确的,从而再次让学生口头计算板演的“正确率”和“错误率”,对百分率的计算模式加以巩固。
3、倾听学生的认知冲动
在笔者教学“运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时候,教学例题时,明确了以南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的位置。笔者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以灯塔为中心,图上蛇岛距灯塔2厘米,你能描述蛇岛的位置吗?
问题刚出示,便遭遇到学生的质问:“老师你的图画错了”。笔者笑着问道:“老师错了,错在哪里呢?”
学生也不甘示弱的说道:“角度标错了!应该以南北方向为基准。”学生议论。
笔者顺水推舟地问道:“那你认为怎样标角度呢?”这位同学似有所悟。 说道:“好像可以这样标。”
师:那北偏东的角度是多少呢?
生:应该是60度吧!
师:现在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学生手指北和东之间的范围,这部分是90度,减去30度,就是60度了。
……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借助孩子的一时冲动——“老师你错了”,成功实施了笔者的意图,孩子在交流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以南北方向为基准。笔者的故意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能更好地运用学生的质疑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突出笔者的意图而创造了机会。
4、倾听学生的无意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的时候,学生根据实验的过程总结现象时,当第二位学生再总结说明时出现了口误,把总结说成了:“在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长方体的三分之一。”笔者略作停顿,随即有学生提出不是“长方体的三分之一”应该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此处肯定。接着追问,如果说:“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是长方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对吗?小组讨论。”
有学生认为:“圆锥体要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所以这句话不对。”笔者补充问道:“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和长方体的体积关系怎样?”略作思考,部分学生终于找到了自信的桥梁,说明了正确的理由,并统一了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圆锥体要乘三分之一。
虽然这里我们是可以一改而过的口误,但笔者通过思考性的倾听,提出了新的问题,经过讨论后解决了新的问题,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意识到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
课堂上的精彩与感动都源于心与心的真诚对话,而真诚的对话需要智慧的倾听。倾听是一种教育行为和方式,它的核心是思考,它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是思考和探究的过程。我们要学会用微笑收获信任;用包容建立自信;用等待给予机会;用智慧的倾听去创造精彩。
老师们,用我们的智慧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吧!让我们在传承美德的同时,体现一种人文关怀,体验过去所不能体验到的快乐和收获。让倾听成为一种关怀,让互动的平台成為一种可能。倾听时,我们需要尊重,信任以及对问题正确的思考与决定,将成就教者智慧的课堂,凸现教者的智慧。
作者简介:周正明,78年,男,江苏扬州,汉,江都区实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