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要完成这么大的课外阅量,就必须加大识字量。2015年我再次从事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经过一年的学习,孩子的识字量在1000——2000不等。2016年9月,孩子们升入二年级学习,二年级上册要求认识450个汉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会写350个汉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短短四五个月要集中学习这么多汉字,对于年仅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识字量不可谓不大,但问题关键在还有几只拦路虎:形近字、同音字、多义字。每一课生字的学习中,孩子就会有一些错别字遗留下来,随着汉字越学越多,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读音混淆,字形不能正确书写。
错别字对成年人来说尚且难于避免,小学生写错别字太普遍,甚至可以说没有人在小学,尤其在低段没写过错别字,只是数量程度略有区别而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让孩子正确使用语言文字,避免错别字是应尽之责。
避免错别字,我们就要先了解错别字。
“错别字”是指错字和别字。“错字”是指写字时因笔画或构件错误,写成了本无其字的字。“别字”是指写字时,因形、音、义的影响,把甲字写成了乙字,俗称白字。
一、错别字形成的客观因素。
汉字体系本身的复杂性让孩子出现易错字。
1、一字多音,即多音字。如:乐(音乐、快乐),好(好人,爱好)等
2、一字多义,如张:张伞、开张、张爷爷、张口等。
3、同音字,如qí:升旗、象棋、尤其、神奇等。
4、形近字,如:瓜——爪、果——里、见——贝等。
5、理解字义,在某种程度上比识字更复杂。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且课外阅读较少,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因此,对字义理解含糊是导致学生写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错别字形成的主观因素。
1、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发展还不完善,导致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认知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学生在认字和写字的时候,往往对一些字形相似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以致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一些外形特别相似的字就极易写错:如如未——末、己——已、处——外等。
2、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而这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容易掩盖其他信息。如教师在教“迎”字时,强调不要画蛇添足多一撇,而学生在学到“柳”字时就容易受到先前的影响,而将“迎”字错写为“柳”字了。
3、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自控力不强,写作业时浮躁,做完不检查,粗枝大叶,急于求成,也是学生写作业中出现错别字的另一重要因素。
了解了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对策,以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我们应当尽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源头杜绝法: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预设,上课时对易出错的字进行重点强调,采用多种方式加深孩子印象,以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如教学“第”字时,我发现孩子会将这个字与同音字“弟”混淆。教学时,我用故事的方式:从前没有“第”字,只有“弟”字,人们用到dì,都使用“弟”字。出示年画儿童图(图1)
请孩子觀察图画中古代小孩子头上的发饰与“弟”字头上倒八头的关系,再出示一幅竹简图(图2),告诉孩子,后来人们发明了竹简,将文字刻或写在上面就有了最早的书,然后书越来越多,人们再按顺序摆放,将竹字头给了“第”。于是“第”用于表示顺序。像这样通过绘图讲故事,另外让学生们在难处、细处主动观察主动提醒,这样错误就会大大减少。
二、字理识字法。这就需要老师具有一定文字知识。形声字是在汉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了解形声字一半表音,一半表义,对孩子识字,区别汉字有巨大的帮助。如袍、抱、炮、泡、跑,看左边偏旁懂义,看右边部件记音。同时,在学习新字时,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学一个字带一串,让孩子规律识字,形成清晰的印象,也能大大减少错别字。
对造字方法规律、汉字的字形变迁、繁简字对应等有一定了解。例如“末未本”与木的关系一讲清并不会乱用。再例如“武”字,既讲“从戈从止”的造字原理,又讲“武士带刀被杀”的故事,武字还会写错吗?
三、比较辨析法。形近字、同音字要归类比较学习,多比较,常辨析,越辨越明晰。“燥——躁、密——蜜、晴——睛”都可以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还有扩词的方法进行辨析。
四、儿歌辅助法。常用的“己平已半巳封口”、“一元钱,买了票,进了公园进花园(园)”。“打开一扇门,耳在门里听。他在听什么?正在听新闻(闻)”,“张开嘴巴轻轻唱,唱起两轮红太阳。太阳上小下边大,这个顺序不能忘(唱)”。"一只小爪真厉害,抓住木头不松开。天上吹来三股风,抬头一看彩云来(彩)”。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了四滴血(照)。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美)。一个人本姓王,口袋里面装了两个糖(金)。
另外,在纠正错别字方面要注意多想办法,对错别字出现的次数、覆盖面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首先,让孩子养成检查的习惯,学会自己纠错。学生自己写错了字,首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找。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所写的错别字,然后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写错字呢?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错别字订正。只有经历了找错别字,查原因,请教并订正这一系列的过程才能较好地避免自己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其次,让学生之间相互找错别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的学生面对自己作业上的错误难于识别,有时候他把自己的作业都检查了三、四遍了,可就是对错别字视而不见。如果换作同桌交换找错别字,则很容易就发现别人的问题。让同桌找出了错别字之后,再谈谈写错原因,使孩子了解写错字的原因和如何正确书写。
再次,对大多数学生都同样出现的错别字,即该字的出错频率较高的,可采用全班纠错法。根据学生反复出现的识字错误设计成改错题,将它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加以使用。
最后,学生毕竟有时水平有限,对于隐藏得较好的错别字还得请教老师来帮忙。这时,老师可不要着急把错别字给圈出来。教师应该提示、引导学生,尽量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引下去发现错别字并找出出错的原因、改正。
总之,防范错别字是一项长期坚持的艰巨的工程,但是只要老师用心去做,错别字一定能逐渐从孩子的作业中悄然退出。
作者简介:何文丽(1976.10-),女,汉族,四川乐山人,四川省峨眉山市双福镇小学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短短四五个月要集中学习这么多汉字,对于年仅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识字量不可谓不大,但问题关键在还有几只拦路虎:形近字、同音字、多义字。每一课生字的学习中,孩子就会有一些错别字遗留下来,随着汉字越学越多,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读音混淆,字形不能正确书写。
错别字对成年人来说尚且难于避免,小学生写错别字太普遍,甚至可以说没有人在小学,尤其在低段没写过错别字,只是数量程度略有区别而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让孩子正确使用语言文字,避免错别字是应尽之责。
避免错别字,我们就要先了解错别字。
“错别字”是指错字和别字。“错字”是指写字时因笔画或构件错误,写成了本无其字的字。“别字”是指写字时,因形、音、义的影响,把甲字写成了乙字,俗称白字。
一、错别字形成的客观因素。
汉字体系本身的复杂性让孩子出现易错字。
1、一字多音,即多音字。如:乐(音乐、快乐),好(好人,爱好)等
2、一字多义,如张:张伞、开张、张爷爷、张口等。
3、同音字,如qí:升旗、象棋、尤其、神奇等。
4、形近字,如:瓜——爪、果——里、见——贝等。
5、理解字义,在某种程度上比识字更复杂。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且课外阅读较少,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因此,对字义理解含糊是导致学生写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错别字形成的主观因素。
1、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发展还不完善,导致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认知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学生在认字和写字的时候,往往对一些字形相似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以致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一些外形特别相似的字就极易写错:如如未——末、己——已、处——外等。
2、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而这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容易掩盖其他信息。如教师在教“迎”字时,强调不要画蛇添足多一撇,而学生在学到“柳”字时就容易受到先前的影响,而将“迎”字错写为“柳”字了。
3、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自控力不强,写作业时浮躁,做完不检查,粗枝大叶,急于求成,也是学生写作业中出现错别字的另一重要因素。
了解了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对策,以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我们应当尽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源头杜绝法: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预设,上课时对易出错的字进行重点强调,采用多种方式加深孩子印象,以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如教学“第”字时,我发现孩子会将这个字与同音字“弟”混淆。教学时,我用故事的方式:从前没有“第”字,只有“弟”字,人们用到dì,都使用“弟”字。出示年画儿童图(图1)
请孩子觀察图画中古代小孩子头上的发饰与“弟”字头上倒八头的关系,再出示一幅竹简图(图2),告诉孩子,后来人们发明了竹简,将文字刻或写在上面就有了最早的书,然后书越来越多,人们再按顺序摆放,将竹字头给了“第”。于是“第”用于表示顺序。像这样通过绘图讲故事,另外让学生们在难处、细处主动观察主动提醒,这样错误就会大大减少。
二、字理识字法。这就需要老师具有一定文字知识。形声字是在汉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了解形声字一半表音,一半表义,对孩子识字,区别汉字有巨大的帮助。如袍、抱、炮、泡、跑,看左边偏旁懂义,看右边部件记音。同时,在学习新字时,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学一个字带一串,让孩子规律识字,形成清晰的印象,也能大大减少错别字。
对造字方法规律、汉字的字形变迁、繁简字对应等有一定了解。例如“末未本”与木的关系一讲清并不会乱用。再例如“武”字,既讲“从戈从止”的造字原理,又讲“武士带刀被杀”的故事,武字还会写错吗?
三、比较辨析法。形近字、同音字要归类比较学习,多比较,常辨析,越辨越明晰。“燥——躁、密——蜜、晴——睛”都可以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还有扩词的方法进行辨析。
四、儿歌辅助法。常用的“己平已半巳封口”、“一元钱,买了票,进了公园进花园(园)”。“打开一扇门,耳在门里听。他在听什么?正在听新闻(闻)”,“张开嘴巴轻轻唱,唱起两轮红太阳。太阳上小下边大,这个顺序不能忘(唱)”。"一只小爪真厉害,抓住木头不松开。天上吹来三股风,抬头一看彩云来(彩)”。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了四滴血(照)。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美)。一个人本姓王,口袋里面装了两个糖(金)。
另外,在纠正错别字方面要注意多想办法,对错别字出现的次数、覆盖面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首先,让孩子养成检查的习惯,学会自己纠错。学生自己写错了字,首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找。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所写的错别字,然后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写错字呢?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错别字订正。只有经历了找错别字,查原因,请教并订正这一系列的过程才能较好地避免自己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其次,让学生之间相互找错别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的学生面对自己作业上的错误难于识别,有时候他把自己的作业都检查了三、四遍了,可就是对错别字视而不见。如果换作同桌交换找错别字,则很容易就发现别人的问题。让同桌找出了错别字之后,再谈谈写错原因,使孩子了解写错字的原因和如何正确书写。
再次,对大多数学生都同样出现的错别字,即该字的出错频率较高的,可采用全班纠错法。根据学生反复出现的识字错误设计成改错题,将它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加以使用。
最后,学生毕竟有时水平有限,对于隐藏得较好的错别字还得请教老师来帮忙。这时,老师可不要着急把错别字给圈出来。教师应该提示、引导学生,尽量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引下去发现错别字并找出出错的原因、改正。
总之,防范错别字是一项长期坚持的艰巨的工程,但是只要老师用心去做,错别字一定能逐渐从孩子的作业中悄然退出。
作者简介:何文丽(1976.10-),女,汉族,四川乐山人,四川省峨眉山市双福镇小学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