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这样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规则教育已然成为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基础教育。而现代生活的多样化,在给每个人选择自由生活方式的同时,也间接导致了当今学生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很多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规则习惯越来越令人担忧。实践教学中,小学生在日常行为上的随意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学校不能自觉遵规守纪,在家庭及与人交往时自私任性,在公共场所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等,究其原因,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比较淡薄,遵守规则的习惯养成比较欠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里的“习惯”,不单单指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行为习惯。为了促使我们的孩子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为我们的孩子建立一种规则意识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真正理解规则存在的社会意义,从而从他律转为自律,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在生活中发现规则,激发学生规则动机
我们的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道德与法治教育才能得到生活活水的滋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机会让孩子们去体验,建立规则的行为意识,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一课时进行“过马路”规则的主题教学,组织“我是小小交通员”“告别不文明行为”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事例资料,引导学生从交通安全事故以及相关的规则法规的视频资源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中應该遵守的交通规则,做到自觉遵守,这样才能安全上下学。
二、民主协商,共同参与规则的制定
在班规、校规的制定上,我们大胆让学生来参与制定,学校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我们要以学校、班级为主阵地,让学生通过日常的行为习惯进行讨论、交流,老师适当加以引导,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大家也都乐于遵守的规则,如《课堂学习准则》《课间活动守则》等等基于自身特点的规则。我在上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课时,以同学们平时喜欢做的游戏为切入点,而后以老师与学生做游戏时不遵守规则赢大家不服气,又在第二局遵守规则后赢得游戏这样的小插曲中导入本课,通过这样与学生平时生活紧密联系的游戏入手,帮助学生很自然很直观地建立规则的概念,让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具体化、生活化。同时我把主动权交给他们,由扶到放,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班规的制定,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班级成员间的约定,这样的约定水到渠成,有理有据,学生自然由“服从命令”走向“尊重契约”,由“要我遵守”变为“我要遵守”。打铁要趁热,接下来通过庄重的“争做班级规则小卫士宣誓仪式”,让学生增强个人对班集体的责任感、权利与义务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规则意识。这样做既达到了对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又理解了规则的意义。
三、创设活动,在实践体验中强化规则
实践活动对孩子的成长与认知非常重要,我们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规则体验外,还应让学生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通过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去感受、去体验规则,对于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早睡早起》一课教学中,设置“几点睡,才合适”“没早睡,会怎样”等几个问题让孩子们交流思考,了解早睡早起的好处、晚睡晚起的坏处,并让学生在课后与家长开展守规则比赛,通过这样的亲子主题活动,把课堂认知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再如,3月12日植树节“护绿使者在行动”社会实践活动在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大家宣读植树节倡议书,把环保信念植根在每个同学心中拉开帷幕,随后开展了让学生自己制作创意花盆,给小树除虫刷白浆,制作“我与小树共成长”许愿牌等一系列活动,将学生自己的劳动融于其中,这样让其感受劳动的艰辛与生命的可贵,才能更好地树立起“爱护花草树木”的规则意识。
四、长期训练,巩固规则,提高对规则的认同度
学生规则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提出要求没有及时进行评价与总结,没有做到长期的坚持。不要总是突发奇想,活动前提要求而在活动后却没有进行及时的检查评价,重要求而轻落实。而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的原因,行为习惯意识较差,这需要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培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抓不懈,日积月累,才能使规则意识得到巩固。如在《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授课中,我针对低段学生自控能力较弱,行为习惯需要不断强化认知与意识,不断督促与管理才能成为自觉习惯的行为特点,在课堂我特别延伸了《我是班级规则小卫士》评比的活动,把课堂由课内延伸到课下,用这样的活动方式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促进习惯的养成,让规则意识深入到学生内心,落实到日常行为中,把被规则约束的行为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并以此来进行长期的训练。
总之,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规则意识的培养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时间内就完成并见效。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准规则培养的有效环境因素,家校协同,共同努力,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做个有心人,进行日积月累的点拨引导,点点滴滴的随机渗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明确、统一、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
此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子课题(子课题批准号:FHB160555-57)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屯里联校)
一、在生活中发现规则,激发学生规则动机
我们的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道德与法治教育才能得到生活活水的滋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机会让孩子们去体验,建立规则的行为意识,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一课时进行“过马路”规则的主题教学,组织“我是小小交通员”“告别不文明行为”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事例资料,引导学生从交通安全事故以及相关的规则法规的视频资源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中應该遵守的交通规则,做到自觉遵守,这样才能安全上下学。
二、民主协商,共同参与规则的制定
在班规、校规的制定上,我们大胆让学生来参与制定,学校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我们要以学校、班级为主阵地,让学生通过日常的行为习惯进行讨论、交流,老师适当加以引导,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大家也都乐于遵守的规则,如《课堂学习准则》《课间活动守则》等等基于自身特点的规则。我在上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课时,以同学们平时喜欢做的游戏为切入点,而后以老师与学生做游戏时不遵守规则赢大家不服气,又在第二局遵守规则后赢得游戏这样的小插曲中导入本课,通过这样与学生平时生活紧密联系的游戏入手,帮助学生很自然很直观地建立规则的概念,让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具体化、生活化。同时我把主动权交给他们,由扶到放,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班规的制定,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班级成员间的约定,这样的约定水到渠成,有理有据,学生自然由“服从命令”走向“尊重契约”,由“要我遵守”变为“我要遵守”。打铁要趁热,接下来通过庄重的“争做班级规则小卫士宣誓仪式”,让学生增强个人对班集体的责任感、权利与义务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规则意识。这样做既达到了对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又理解了规则的意义。
三、创设活动,在实践体验中强化规则
实践活动对孩子的成长与认知非常重要,我们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规则体验外,还应让学生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通过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去感受、去体验规则,对于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早睡早起》一课教学中,设置“几点睡,才合适”“没早睡,会怎样”等几个问题让孩子们交流思考,了解早睡早起的好处、晚睡晚起的坏处,并让学生在课后与家长开展守规则比赛,通过这样的亲子主题活动,把课堂认知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再如,3月12日植树节“护绿使者在行动”社会实践活动在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大家宣读植树节倡议书,把环保信念植根在每个同学心中拉开帷幕,随后开展了让学生自己制作创意花盆,给小树除虫刷白浆,制作“我与小树共成长”许愿牌等一系列活动,将学生自己的劳动融于其中,这样让其感受劳动的艰辛与生命的可贵,才能更好地树立起“爱护花草树木”的规则意识。
四、长期训练,巩固规则,提高对规则的认同度
学生规则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提出要求没有及时进行评价与总结,没有做到长期的坚持。不要总是突发奇想,活动前提要求而在活动后却没有进行及时的检查评价,重要求而轻落实。而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的原因,行为习惯意识较差,这需要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培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抓不懈,日积月累,才能使规则意识得到巩固。如在《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授课中,我针对低段学生自控能力较弱,行为习惯需要不断强化认知与意识,不断督促与管理才能成为自觉习惯的行为特点,在课堂我特别延伸了《我是班级规则小卫士》评比的活动,把课堂由课内延伸到课下,用这样的活动方式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促进习惯的养成,让规则意识深入到学生内心,落实到日常行为中,把被规则约束的行为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并以此来进行长期的训练。
总之,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规则意识的培养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时间内就完成并见效。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准规则培养的有效环境因素,家校协同,共同努力,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做个有心人,进行日积月累的点拨引导,点点滴滴的随机渗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明确、统一、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
此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子课题(子课题批准号:FHB160555-57)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屯里联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