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作为典型的意会型语言,形式简练意义丰富,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有其特殊性。本文从语言认知分析角度,对“大+时间名词+的”进行认知解释,结合留学生学习“大+时间名词+的”疑难,分析偏误原因,提出相应教学建议,得到了一些语言认知分析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认知分析;对外汉语;学习疑难;教学启示
一、语言认知分析
“‘语言认知分析’主要是从人的心理感知角度来分析语言现象。”从认知角度来看,语言不仅具有普遍性,各民族还有特殊性,对同一事物观察角度不同,会形成不同“意象”。如:汉语中“差点摔倒了”和“差点没摔倒”意思相同,而“差点及格了”和“差点没及格”意思不同,留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但汉语母语者却能准确判断,这便与不同民族语言的认知特点紧密相关了。
二、“大+时间名词+的”认知分析
“大+时间名词+的”在汉语中有着较特殊的用法。首先,是“大”的意义分析。结构中的“大”在此并不表空间概念,更多倾向于表强调的副词,是一种生动而实用的用法,如:“过年别工作了。”和“大过年的,别工作了。”显然第二句表达的感情、意愿更加强烈,同时传达了说话人希望听话人休息的原因,即过年蕴含着“应该休息,不应该工作”的认知,起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然后,是时间名词,主要有四类。一是中国民族节日及公休节日一般能进入,如:大中秋的;二是表示基数的“日”“月”“星期”,如“大正月的”“大周末的”,能进入该结构的基数词具有明显内涵意义,有共同经验认知。“正月”“周末”等在中国传统认知中都暗含休息之意。三是有些表示季节、气候的时间名词,如“大夏天的”“大冷天的”等。四是表示一天中的有的时段词,如:“大清早的”“大半夜的”等。一二类时间名词中能进入该结构的比较好分别,较容易对留学生解释清楚规则、原因,但三四类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能凭语感辨别,却极少能准确说出原因,留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困惑,造成偏误。这些时间名词在词性、色彩、意义等方面均差别不大,从语法规则上也难以明确区分,便会用“中国人约定俗成的用法”进行解释,但这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此便可从语言认知方面入手,结合语者认知经验和思维模式等进行解释。最后,该结构一般带有后续句,且与后续句一般构成因果关系。即使有时并未出现后续句,汉语母语者仍能够根据语境判断说话人的意图,但对缺乏汉语认知思维的留学生来说难以理解。
三、学习疑难及偏误原因
3.1学习疑难
学习“大+时间名词+的”时,由于留学生认知经验和思维模式有所不同。首先,对于进入该结构时间名词的使用可能会造成一定偏误,特别是上文三四类时间名词的判别。如:因看到“大夏天的”而产生了“*大春天的”;因“大过年的”使留学生联想到对他们同样重要的复活节、感恩节等,产生了“*大复活节的”这种用法。但复活节、感恩节对于大多数其他民族来说认知比较模糊,所以这一用法在汉语中未得到普遍认同。其次,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别,对该结构省略的后续句不能根据语境充分理解。如:“大过年的”有吉祥、休息、庆祝等多种内涵意义,若留学生了解不全面,便很难根据语境及时理解说话者,从而造成交际障碍。如:(看到正在忙于工作)大过年的! (希望听话人休息)
(有人说“气死我了!”)大过年的!(希望听话人别说不吉利的话)
(桌上的菜不好。) 大过年的!(希望过年应该用丰盛的食物庆祝)
3.2偏误原因
首先,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是导致时间名词使用不准确的主要原因,教师在讲解时,对时间名词界定模糊,导致留学生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如表节日的时间名词,中外对节日蕴含的认知不同,可能形成“大复活节的”等错误用法。
其次,教师讲解太过于笼统,未从语言认知角度结合文化因素和思维方式进行讲解。很多汉语教师在讲解“大+时间名词+的”结构时,仅停留在表面对时间名词的界定,未结合汉民族认知模式进行深层原因分析。即使留學生了解到应使用有普遍内涵意义的时间名词,但却难以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汉民族如此重要的春天,却不能说“大春天的”,这也会给留学生造成一定困惑。
最后,对汉语语境理解不到位也可能造成偏误。“大+时间名词+的”结构,着重于强调和表达意愿,有时前后因果关系较隐性,母语者可根据语境判断说话者意图,如:“气死我了!”“大过年的,呸三声。”若留学生不了解中国过年的传统习俗禁忌,则难以根据语境理解。
四、教学建议及启示
4.1与时俱进,文化交融
语言和人类社会一样,是不断发展的,以前除汉民族传统节日外,其他民族节日在“大+时间名词+的”结构中并不常用,甚至认为是错误用法。但随着文化交流传播,人们认知经验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了“大圣诞节的”“大情人节的”等。因此汉语教师要有发展变化的眼光,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意识,结合时代特点和认知经验的变化为留学生讲解。
4.2培养汉语认知模式
汉语作为一种意会型的语言,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在教学中要注重体会其中所谓“约定俗成”的用法,探究这些用法背后的认知,让留学生了解并逐渐形成汉语认知的思维方式。通过设置恰当的语用环境,将“大+时间名词+的”结构与普通陈述句进行对比,让留学生在语境中体会强烈情感和意愿。如:下雪天,小明只穿了一件短袖。老师说“冬天别穿短袖。”和“大冬天的,别穿短袖了。”可以在第二个句型中加上恰当的重音、动作、语调等,让其对情感的不同深入体会。在练习中设置语境,如果圣诞节你的朋友一直在学习,你想让他休息,应该怎么表达?可以说“大圣诞节的,你休息一下吧!”帮助留学生将该结构运用到恰当的语用环境中。
4.3理性规则结合感性认知
由于“大+时间名词+的”此类结构口语性较强,需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相对较多,所以汉语教师在解释此类语法现象时,应将理性规则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如除了讲解该结构的时间名词选择和语用环境,还可以通过体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等,让留学生亲身体验了解春节、中秋的禁忌、意义等。从后续句来看,基本上肯定的事情都强调休息,否定的事情都强调不休息,突出了中国人对劳动和休息的认识是联系的,教学中可以穿插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体会中国传统认知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留学生能从感性方面获得认知经验。
五、结语
语言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第二语言教学不仅是语言本体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民族文化因素和思维模式常反映在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中。本文运用语言认知对“大+时间名词+的”进行分析,以期为汉语中某些“约定俗成”的用法提供新的解释思路。
【参考文献】
[1]陆剑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沈阳,关于“大+时间词(的)”,[J]中国语文,1996(04)
[3]刘暘,“大+时间名词(的)”格式中时间名词的再认识,[J]语文学刊,2009(05)
[4]谢元博,认知角度下“大+时间名词(的)”浅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
[5]王媛,罗琼鹏,程度视角下“大+时间名词”结构的语义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7(05)
【关键词】语言认知分析;对外汉语;学习疑难;教学启示
一、语言认知分析
“‘语言认知分析’主要是从人的心理感知角度来分析语言现象。”从认知角度来看,语言不仅具有普遍性,各民族还有特殊性,对同一事物观察角度不同,会形成不同“意象”。如:汉语中“差点摔倒了”和“差点没摔倒”意思相同,而“差点及格了”和“差点没及格”意思不同,留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但汉语母语者却能准确判断,这便与不同民族语言的认知特点紧密相关了。
二、“大+时间名词+的”认知分析
“大+时间名词+的”在汉语中有着较特殊的用法。首先,是“大”的意义分析。结构中的“大”在此并不表空间概念,更多倾向于表强调的副词,是一种生动而实用的用法,如:“过年别工作了。”和“大过年的,别工作了。”显然第二句表达的感情、意愿更加强烈,同时传达了说话人希望听话人休息的原因,即过年蕴含着“应该休息,不应该工作”的认知,起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然后,是时间名词,主要有四类。一是中国民族节日及公休节日一般能进入,如:大中秋的;二是表示基数的“日”“月”“星期”,如“大正月的”“大周末的”,能进入该结构的基数词具有明显内涵意义,有共同经验认知。“正月”“周末”等在中国传统认知中都暗含休息之意。三是有些表示季节、气候的时间名词,如“大夏天的”“大冷天的”等。四是表示一天中的有的时段词,如:“大清早的”“大半夜的”等。一二类时间名词中能进入该结构的比较好分别,较容易对留学生解释清楚规则、原因,但三四类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能凭语感辨别,却极少能准确说出原因,留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困惑,造成偏误。这些时间名词在词性、色彩、意义等方面均差别不大,从语法规则上也难以明确区分,便会用“中国人约定俗成的用法”进行解释,但这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此便可从语言认知方面入手,结合语者认知经验和思维模式等进行解释。最后,该结构一般带有后续句,且与后续句一般构成因果关系。即使有时并未出现后续句,汉语母语者仍能够根据语境判断说话人的意图,但对缺乏汉语认知思维的留学生来说难以理解。
三、学习疑难及偏误原因
3.1学习疑难
学习“大+时间名词+的”时,由于留学生认知经验和思维模式有所不同。首先,对于进入该结构时间名词的使用可能会造成一定偏误,特别是上文三四类时间名词的判别。如:因看到“大夏天的”而产生了“*大春天的”;因“大过年的”使留学生联想到对他们同样重要的复活节、感恩节等,产生了“*大复活节的”这种用法。但复活节、感恩节对于大多数其他民族来说认知比较模糊,所以这一用法在汉语中未得到普遍认同。其次,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别,对该结构省略的后续句不能根据语境充分理解。如:“大过年的”有吉祥、休息、庆祝等多种内涵意义,若留学生了解不全面,便很难根据语境及时理解说话者,从而造成交际障碍。如:(看到正在忙于工作)大过年的! (希望听话人休息)
(有人说“气死我了!”)大过年的!(希望听话人别说不吉利的话)
(桌上的菜不好。) 大过年的!(希望过年应该用丰盛的食物庆祝)
3.2偏误原因
首先,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是导致时间名词使用不准确的主要原因,教师在讲解时,对时间名词界定模糊,导致留学生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如表节日的时间名词,中外对节日蕴含的认知不同,可能形成“大复活节的”等错误用法。
其次,教师讲解太过于笼统,未从语言认知角度结合文化因素和思维方式进行讲解。很多汉语教师在讲解“大+时间名词+的”结构时,仅停留在表面对时间名词的界定,未结合汉民族认知模式进行深层原因分析。即使留學生了解到应使用有普遍内涵意义的时间名词,但却难以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汉民族如此重要的春天,却不能说“大春天的”,这也会给留学生造成一定困惑。
最后,对汉语语境理解不到位也可能造成偏误。“大+时间名词+的”结构,着重于强调和表达意愿,有时前后因果关系较隐性,母语者可根据语境判断说话者意图,如:“气死我了!”“大过年的,呸三声。”若留学生不了解中国过年的传统习俗禁忌,则难以根据语境理解。
四、教学建议及启示
4.1与时俱进,文化交融
语言和人类社会一样,是不断发展的,以前除汉民族传统节日外,其他民族节日在“大+时间名词+的”结构中并不常用,甚至认为是错误用法。但随着文化交流传播,人们认知经验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了“大圣诞节的”“大情人节的”等。因此汉语教师要有发展变化的眼光,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意识,结合时代特点和认知经验的变化为留学生讲解。
4.2培养汉语认知模式
汉语作为一种意会型的语言,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在教学中要注重体会其中所谓“约定俗成”的用法,探究这些用法背后的认知,让留学生了解并逐渐形成汉语认知的思维方式。通过设置恰当的语用环境,将“大+时间名词+的”结构与普通陈述句进行对比,让留学生在语境中体会强烈情感和意愿。如:下雪天,小明只穿了一件短袖。老师说“冬天别穿短袖。”和“大冬天的,别穿短袖了。”可以在第二个句型中加上恰当的重音、动作、语调等,让其对情感的不同深入体会。在练习中设置语境,如果圣诞节你的朋友一直在学习,你想让他休息,应该怎么表达?可以说“大圣诞节的,你休息一下吧!”帮助留学生将该结构运用到恰当的语用环境中。
4.3理性规则结合感性认知
由于“大+时间名词+的”此类结构口语性较强,需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相对较多,所以汉语教师在解释此类语法现象时,应将理性规则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如除了讲解该结构的时间名词选择和语用环境,还可以通过体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等,让留学生亲身体验了解春节、中秋的禁忌、意义等。从后续句来看,基本上肯定的事情都强调休息,否定的事情都强调不休息,突出了中国人对劳动和休息的认识是联系的,教学中可以穿插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体会中国传统认知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留学生能从感性方面获得认知经验。
五、结语
语言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第二语言教学不仅是语言本体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民族文化因素和思维模式常反映在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中。本文运用语言认知对“大+时间名词+的”进行分析,以期为汉语中某些“约定俗成”的用法提供新的解释思路。
【参考文献】
[1]陆剑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沈阳,关于“大+时间词(的)”,[J]中国语文,1996(04)
[3]刘暘,“大+时间名词(的)”格式中时间名词的再认识,[J]语文学刊,2009(05)
[4]谢元博,认知角度下“大+时间名词(的)”浅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
[5]王媛,罗琼鹏,程度视角下“大+时间名词”结构的语义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