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对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在情感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多种情境,紧扣教学重难点,灵活设计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实现了“涵育美感”、“陶冶身心”、“养成人格”的作用。其中,情趣化教育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课程下儿童的美术心理发展规律需要一种旨在培养人格的新型美术教育。但一些美术老师由于对此认识不够,致使课程实施中存在着诸多误区,如在展现学生个性方面,习惯于目中无人,很少顾及学生的经验、兴趣与独特感受;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习惯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很少有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在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方面,以学生画得像为满足,很少让学生自主感悟和自由创造。调查结果使我们认识到:小学生对美术学习有寻求知识、获得成功、发挥创造、享受愉悦和欣赏美感的心理需要。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探索情趣教育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这三个方面考虑。
一、巧设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走进新课程
(一)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
为了让学生对美术学习有持久的兴趣,在教学中应适当地降低对技能要求的难度,突破“画得像、逼真”才是美的单一审美观念,贴近学生普遍作画能力和实际水平,提倡大胆画,放开画,画得不像并不是关键,关键看是否运用造型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绘画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情趣。通过绘画让学生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真正体验到造型活动的乐趣。
(二)注重因材施教,创造新奇情景
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丰富教材内容,创设让学生由抽象到形象、再由形象到抽象的情景。如教学《美丽的圆形纹样》,“夸张”、“变形”等一些名词、概念对初学图案知识的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也很抽象,为此,在课前,我搜集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和范作,课上,学生一边欣赏实物、范作,一边听我的讲解,并通过实际操作,很轻松地就掌握了花叶纹样的一些最基本的装饰变形方法,并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学习中再创造,扩大知识层面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好学的心理,我们在顺利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教学内容,在满足学生审美需要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如在《剪纸》一课教学时,我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中安排的几幅剪纸作品,还通过图、声、文并茂的录像片断,让学生对民间艺术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
二、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鼓励学生参与新课程
(一)在情境体验中学习
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趣。例如:教学《蔬果动物》一课时,在引导探究这个环节,我没有要求学生们跟着我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去做,而是放开手让他们共同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制作方法。在拆之前,我对孩子们说:“谁最先拆会谁可以当小老师。”孩子们都想出出风头,拆得很认真,有的同学很快就研究出来了,从孩子们的脸上看出他们个个都想当小老师,纷纷举手,我就成全他们,给他们每个人都找了“帮困户”,很多学生都离开了座位,走动起来,这时教室里热闹起来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不再是一个“主角”,而转变为一个“配角”;不再是一个“演员”,而转变是一个“导演”,这样的课堂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美术课堂活动中与美术融为一体,亲自去探索、体验,才能对美术技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二)在游戏中学习
在游戏中学习能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如上《缤纷的花布》时,我是这样安排的:“今天是小兔的生日,它想穿一件漂亮的裙子,我们送给她好吗?”小朋友们齐声说:“好!”接着我又说:“不过在做裙子前,我们先要设计一些美丽的花布,你们想想看兔子会喜欢什么样的花布呢?”大家都争先恐后说:小动物花布、星星花布、水果花布……整节课孩子们都沉浸在“我是花布设计师”这种快乐的情景中,并大胆想象,设计出了色彩鲜艳、图案新颖的花布。
三、学科相互整合,激活学生丰富新课程
(一)美术与语文的有机结合
1.用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美术作品有可视性特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挂图展示出来,或根据课文内容边讲边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如教学第十二册《刻骨铭心的国耻》一文,在学生们熟读课文后,教师出示一张张用石雕刻划的英雄们的脸时,通过画面的展现,使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情境之中,为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用画启发学生说话。图画不仅直观,而且形象,最能吸引儿童的注意,最能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如教学《假如》一课时,在想象画教学导入过程中让学生说“画”。想象篇课文教学的难点就是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在想象的王国里翱翔。说“画”很快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媒体给学生许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由的想象,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的内容,这时的说“画”学生有充分说的理由,对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词,尤其是那些离奇古怪的想法,要大力表扬,让学生觉得“异想天开”是对的,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
3.让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让学生在读文中学画,在作画中学写,这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例如在美术教材中有《古诗配画》,美术老师可以与语文老师相配合,让学生理解古诗含义后,把自己所理解的画面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使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绘画能力。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认知工具,是一种资源利用的学习。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情景创设功能作为情景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使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美丽的地球家园》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先看一组地球美丽的风光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有丰富的三大资源,再用nash演示地球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跳着舞当起了模特儿,用“你来当设计师,让我们一起来给地球穿上漂亮的衣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们马上跃跃欲试,急着用画图软件来描绘美丽的地球家园。结果学生的画面比平时丰富了许多。
(责任编辑:符洁)
新课程下儿童的美术心理发展规律需要一种旨在培养人格的新型美术教育。但一些美术老师由于对此认识不够,致使课程实施中存在着诸多误区,如在展现学生个性方面,习惯于目中无人,很少顾及学生的经验、兴趣与独特感受;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习惯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很少有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在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方面,以学生画得像为满足,很少让学生自主感悟和自由创造。调查结果使我们认识到:小学生对美术学习有寻求知识、获得成功、发挥创造、享受愉悦和欣赏美感的心理需要。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探索情趣教育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这三个方面考虑。
一、巧设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走进新课程
(一)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
为了让学生对美术学习有持久的兴趣,在教学中应适当地降低对技能要求的难度,突破“画得像、逼真”才是美的单一审美观念,贴近学生普遍作画能力和实际水平,提倡大胆画,放开画,画得不像并不是关键,关键看是否运用造型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绘画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情趣。通过绘画让学生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真正体验到造型活动的乐趣。
(二)注重因材施教,创造新奇情景
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丰富教材内容,创设让学生由抽象到形象、再由形象到抽象的情景。如教学《美丽的圆形纹样》,“夸张”、“变形”等一些名词、概念对初学图案知识的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也很抽象,为此,在课前,我搜集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和范作,课上,学生一边欣赏实物、范作,一边听我的讲解,并通过实际操作,很轻松地就掌握了花叶纹样的一些最基本的装饰变形方法,并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学习中再创造,扩大知识层面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好学的心理,我们在顺利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教学内容,在满足学生审美需要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如在《剪纸》一课教学时,我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中安排的几幅剪纸作品,还通过图、声、文并茂的录像片断,让学生对民间艺术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
二、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鼓励学生参与新课程
(一)在情境体验中学习
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趣。例如:教学《蔬果动物》一课时,在引导探究这个环节,我没有要求学生们跟着我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去做,而是放开手让他们共同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制作方法。在拆之前,我对孩子们说:“谁最先拆会谁可以当小老师。”孩子们都想出出风头,拆得很认真,有的同学很快就研究出来了,从孩子们的脸上看出他们个个都想当小老师,纷纷举手,我就成全他们,给他们每个人都找了“帮困户”,很多学生都离开了座位,走动起来,这时教室里热闹起来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不再是一个“主角”,而转变为一个“配角”;不再是一个“演员”,而转变是一个“导演”,这样的课堂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美术课堂活动中与美术融为一体,亲自去探索、体验,才能对美术技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二)在游戏中学习
在游戏中学习能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如上《缤纷的花布》时,我是这样安排的:“今天是小兔的生日,它想穿一件漂亮的裙子,我们送给她好吗?”小朋友们齐声说:“好!”接着我又说:“不过在做裙子前,我们先要设计一些美丽的花布,你们想想看兔子会喜欢什么样的花布呢?”大家都争先恐后说:小动物花布、星星花布、水果花布……整节课孩子们都沉浸在“我是花布设计师”这种快乐的情景中,并大胆想象,设计出了色彩鲜艳、图案新颖的花布。
三、学科相互整合,激活学生丰富新课程
(一)美术与语文的有机结合
1.用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美术作品有可视性特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挂图展示出来,或根据课文内容边讲边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如教学第十二册《刻骨铭心的国耻》一文,在学生们熟读课文后,教师出示一张张用石雕刻划的英雄们的脸时,通过画面的展现,使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情境之中,为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用画启发学生说话。图画不仅直观,而且形象,最能吸引儿童的注意,最能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如教学《假如》一课时,在想象画教学导入过程中让学生说“画”。想象篇课文教学的难点就是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在想象的王国里翱翔。说“画”很快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媒体给学生许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由的想象,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的内容,这时的说“画”学生有充分说的理由,对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词,尤其是那些离奇古怪的想法,要大力表扬,让学生觉得“异想天开”是对的,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
3.让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让学生在读文中学画,在作画中学写,这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例如在美术教材中有《古诗配画》,美术老师可以与语文老师相配合,让学生理解古诗含义后,把自己所理解的画面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使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绘画能力。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认知工具,是一种资源利用的学习。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情景创设功能作为情景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使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美丽的地球家园》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先看一组地球美丽的风光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有丰富的三大资源,再用nash演示地球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跳着舞当起了模特儿,用“你来当设计师,让我们一起来给地球穿上漂亮的衣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们马上跃跃欲试,急着用画图软件来描绘美丽的地球家园。结果学生的画面比平时丰富了许多。
(责任编辑: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