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全国高速公路路网基本完成,但云贵贫困偏远地区的路网覆盖还并未完善,贵州地区仍有不少市县的高速正在或将要修建。在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之中,存在着很多的相似性和趋同性,缺乏地域性及特色,为了响应全国“美丽中国”的号召,打造富有独特性的地域高速景观,便成了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本文就如何将民族风情融入于高速景观
设计之中,展现贵州地区独有的高速景观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路工程;景观设计;厦蓉高速;民族风情;贵州;民族植物;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东部,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16个之多。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因此贵州省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情及民族文化,且不同市县常常会呈现风情各异的民风民俗。自十六大以来,贵州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贵州的民族文化建设被推上了新的高峰,如今在中央提倡“美丽中国”的大环境下,在建设成为公园大省、旅游大省的号召中,将民族风情应用到高速景观设计中,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稳定、繁荣具有重要保证,于美化贵州、突显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及独具特色的民族风光,也将起到推动作用,使得贵州高速公路成为展现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美丽长廊。
1、工程概况
厦蓉高速贵州境水口(桂黔界)至都匀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7918”网中的16横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以下简称厦蓉高速)的组成部分。 它贯穿了贵州东南部的中心地带,是贵州向东南方向辐射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尤其沿线的丹寨、三都、榕江、从江、黎平等县大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区域乃至整个贵州省的资源开发和招商引资与对外开放,是连接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大通道,它的建设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贵州省水口(桂黔界)至都匀段项目起点为黎平县水口乡(桂黔界),终点为都匀火石坡,全线总长210km。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100km/h,路基宽度26米。
2、项目沿线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黎平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中国侗都”,侗族大歌之乡,鼓楼之乡等称号。
从江县拥有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苗寨、中国侗族大歌之乡——小黄、中国侗寨第一楼——“国保”增冲鼓楼、神奇的健身之道——瑶族药浴。
榕江县被誉为“中国侗苗文化祖源地”,旧称古州,为江南八百州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原始古朴,原汁原味,保存完好,素有“风情浓郁、璞玉浑金、无迹不古、山水独秀”的美称。
三都县更有全国唯一的一个水族自治县。
全线的民族风情资源丰富多彩,地域性极强,在不同路段各有特色,风采各异,对全线高速的景观设计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条件。
3、设计原则及理念
在通过对全线进行现场踏勘,充分研究项目全线自然风貌及民族风情以及的基础上,提出:
(1)充分体现生态、环保、景观、地域文化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2)将线外景观与线内景观,大景观与小景观,自然景观与民族风情景观有机融合的原则。(3)树立路域大环境的概念,避免景观绿化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景观绿化要与沿途两侧风光融合,反映民族风情,实现人工绿化景观向周围环境的自然过渡,充分体现整体性和协调性。
由于项目沿线拥有层峦叠嶂的大山、婀娜秀丽的河水、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高速公路游走于此间,即可纵情于山水,又能领略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因此提出全线的设计主题为“览自然山水、赏民族风情”,充分围绕公路沿线所拥有的自然山水和民族文化资源来进行打造,展现沿线璀璨的少数民族文化及风土人情。
4、民族风情于高速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1民族风情元素的提炼
项目地处贵州黔东南、苗嶺山脉与广西北部九万大山的衔接地带,沿线居住着主要为苗、侗两大少数民族,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与全国很多地区有很大区别,因此,如何提炼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为本次设计所用,就成为了设计中遇到的首要问题。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深入体会,能够提炼的民族风情元素需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普遍性,即来源于少数民族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最大的民族文化特点也不会脱离人的吃、穿、住、行四大要素,再加上特色民俗,共为五大要点。第二,可观赏性,即具有景观的美学价值,让人感受到美的体验。第三,可识别性,即具有民族代表性及独特性,使人可以轻松的辨识与感知所在地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本项目从中提取包括民族代表性的植物、苗族及侗族的服饰装饰图案、苗族的风雨桥、侗族的古楼以及侗族的歌、苗族的舞等等,这些都是最贴近生活、最富有魅力及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风情。
4.2民族风情元素与高速工程的结合
从景观结构和工程结构上来研究,高速景观相对于其他景观设计项目有很大的特殊性,在景观结构上,高速景观属于线性景观,景观所涉及的区域较狭长,通过的地区较多且各具特色,因此也有利于将不同地域的风情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使得景观在纵向结构上更加的丰富。
在工程结构上,高速公路景观所针对的主要是道路中央分隔带、路侧、沿线服务区、停车区、隧道洞口、互通立交、观景台的景观,对于民族风情元素的融入主要是与互通区、房建区、隧道及观景台相结合,这些区域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时间去领略当地民俗风情所带来的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4.3民族风情元素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实例
在水都高速景观设计中,主要将民族风情元素的应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应用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的民族植物对全线的植被进行恢复和造景。
第二,提炼并抽象化民族特色的元素,与工程上构造物相结合,使之融为一体,来民族风情来进行表达和展示。
4.3.1民族植物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贵州黔东南苗岭山区,海拔最高2179m,素有“杉乡”“林海”之称,这里林木种类丰富,被誉为祖国南方的“绿色宝库”。而以苗族、侗族为主体民族的当地,都是神信仰的民族,具有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的祖先崇拜,他们认为山有山神,树有树神,因此当地民族与森林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很早就有“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爱林护林的传统,从而由古至今保存了大量当地植物区系中所特有的、古老和孑遗物种。如:秃杉、鹅掌楸、红豆杉、钟萼木等。在当地少数民族所信仰的神树之中,又多为当地村寨或圣山神林所常见的树种,主要有荷木、榕树、杉木、樟树、枫香、榉木、银杏、楠木等。因此,在本段路的景观设计之中,较多的应用了当地民族所崇拜的乡土树种,如:杉木、枫香等等,成列栽植于填方路段的护坡道及挖方边坡的坡顶处,与周边环境自然过渡,使得整个路域更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及风貌,更能与周边千古演替所遗留下的自然环境所协调。
4.3.2民族特色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少数民族都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及特色,本项目通过三种形式,将当地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与工程相结合起来。
(1)将选取的民族特色元素加以精炼,使其以景观元素的形式表达于项目设计中。水都项目沿线少数民族有各异的民俗民风,也有千姿百态的民族服饰及民居古楼,为提炼景观要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项目的洛香互通位于洛香镇,是水都高速与黎洛高速交叉处,是由广西进入贵州后第一个交通枢纽,是连接贵州东南部和东北部的重要节点。因此本互通景观绿化设计尤其重要。互通由两个单喇叭互通组合而成,占地面积大;互通内地形平坦,依山面水。景观绿化设计通过对互通内坡度较缓的原地形进行适当处理,使其与匝道顺接;结合复合式种植设计形成优美的互通景观。在由两高速公路围合的最大匝道区内,以侗族银饰为原型,进行提炼,使用灌木魔纹拼接进行造景,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
(2)将选取的民族特色元素与工程构造物相融合,使得千篇一律的工程结构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如项目中的肇兴隧道,本隧道位于著名景区肇兴鼓楼群附近,隧道进口为分离式端墙洞门,因此将洞门墙连成为一个整体,在洞墙上融入古楼的楼顶结构,使得此隧道洞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将此地的民俗风情展露的淋漓尽致。
(3)将选取的民族特色通过借景的方式直接的展示出来,不需要太多的修饰和装点,尽量体现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及景观面貌。水都项目的设计中从两个方面来对当地原有民族风情进行的展示。其一,在路侧景观设计中,将沿线填方路侧外自然风光优美或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建筑集中的村落的地段,尽量露出来,不进行乔灌木的种植,把路线外的美景直接的展示给路上的司乘人员。其二,在路线外侧具有极富特色的风景、较佳的观景视点的位置,或者沿线取弃土场设置观景平台。如位于清水江大桥都匀岸桥头处,利用桥头左侧开敞处设置观景平台。本处具有极佳的观景位置,既可远眺连绵群山和自然风光,又可近观清水江和民居,视野十分开阔。因此,通过设置临时停车场所并在区内设置园路、休憩座椅等,为旅客提供一个停车小憩、观景的良好场所。又是对地域风情及景色提供的一个绝好的展示场所。
4、结论
高速公路作为连接省市之间的纽带,同时也应作为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的纽带。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旅游大省,将民族风情融入于高速的景观设计之中,能令来往于贵州的宾客更加深刻的领略到贵州的多彩与魅力,也将会为贵州地区的经济、旅游、文化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裴盛基,淮虎银,民族植物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雷启义、周江菊,贵州黔东南地区民族植物利用初探[J],凯里学院学报,2007.
[3]祝遵玲,尹红梅,自然与人文景观在高速公路景观营建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4]赵建华,贵州高等级公路的生态景观设计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134-135
基金项目: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13-121-011)
设计之中,展现贵州地区独有的高速景观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路工程;景观设计;厦蓉高速;民族风情;贵州;民族植物;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东部,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16个之多。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因此贵州省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情及民族文化,且不同市县常常会呈现风情各异的民风民俗。自十六大以来,贵州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贵州的民族文化建设被推上了新的高峰,如今在中央提倡“美丽中国”的大环境下,在建设成为公园大省、旅游大省的号召中,将民族风情应用到高速景观设计中,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稳定、繁荣具有重要保证,于美化贵州、突显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及独具特色的民族风光,也将起到推动作用,使得贵州高速公路成为展现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美丽长廊。
1、工程概况
厦蓉高速贵州境水口(桂黔界)至都匀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7918”网中的16横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以下简称厦蓉高速)的组成部分。 它贯穿了贵州东南部的中心地带,是贵州向东南方向辐射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尤其沿线的丹寨、三都、榕江、从江、黎平等县大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区域乃至整个贵州省的资源开发和招商引资与对外开放,是连接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大通道,它的建设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贵州省水口(桂黔界)至都匀段项目起点为黎平县水口乡(桂黔界),终点为都匀火石坡,全线总长210km。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100km/h,路基宽度26米。
2、项目沿线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黎平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中国侗都”,侗族大歌之乡,鼓楼之乡等称号。
从江县拥有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苗寨、中国侗族大歌之乡——小黄、中国侗寨第一楼——“国保”增冲鼓楼、神奇的健身之道——瑶族药浴。
榕江县被誉为“中国侗苗文化祖源地”,旧称古州,为江南八百州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原始古朴,原汁原味,保存完好,素有“风情浓郁、璞玉浑金、无迹不古、山水独秀”的美称。
三都县更有全国唯一的一个水族自治县。
全线的民族风情资源丰富多彩,地域性极强,在不同路段各有特色,风采各异,对全线高速的景观设计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条件。
3、设计原则及理念
在通过对全线进行现场踏勘,充分研究项目全线自然风貌及民族风情以及的基础上,提出:
(1)充分体现生态、环保、景观、地域文化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2)将线外景观与线内景观,大景观与小景观,自然景观与民族风情景观有机融合的原则。(3)树立路域大环境的概念,避免景观绿化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景观绿化要与沿途两侧风光融合,反映民族风情,实现人工绿化景观向周围环境的自然过渡,充分体现整体性和协调性。
由于项目沿线拥有层峦叠嶂的大山、婀娜秀丽的河水、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高速公路游走于此间,即可纵情于山水,又能领略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因此提出全线的设计主题为“览自然山水、赏民族风情”,充分围绕公路沿线所拥有的自然山水和民族文化资源来进行打造,展现沿线璀璨的少数民族文化及风土人情。
4、民族风情于高速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1民族风情元素的提炼
项目地处贵州黔东南、苗嶺山脉与广西北部九万大山的衔接地带,沿线居住着主要为苗、侗两大少数民族,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与全国很多地区有很大区别,因此,如何提炼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为本次设计所用,就成为了设计中遇到的首要问题。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深入体会,能够提炼的民族风情元素需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普遍性,即来源于少数民族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最大的民族文化特点也不会脱离人的吃、穿、住、行四大要素,再加上特色民俗,共为五大要点。第二,可观赏性,即具有景观的美学价值,让人感受到美的体验。第三,可识别性,即具有民族代表性及独特性,使人可以轻松的辨识与感知所在地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本项目从中提取包括民族代表性的植物、苗族及侗族的服饰装饰图案、苗族的风雨桥、侗族的古楼以及侗族的歌、苗族的舞等等,这些都是最贴近生活、最富有魅力及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风情。
4.2民族风情元素与高速工程的结合
从景观结构和工程结构上来研究,高速景观相对于其他景观设计项目有很大的特殊性,在景观结构上,高速景观属于线性景观,景观所涉及的区域较狭长,通过的地区较多且各具特色,因此也有利于将不同地域的风情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使得景观在纵向结构上更加的丰富。
在工程结构上,高速公路景观所针对的主要是道路中央分隔带、路侧、沿线服务区、停车区、隧道洞口、互通立交、观景台的景观,对于民族风情元素的融入主要是与互通区、房建区、隧道及观景台相结合,这些区域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时间去领略当地民俗风情所带来的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4.3民族风情元素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实例
在水都高速景观设计中,主要将民族风情元素的应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应用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的民族植物对全线的植被进行恢复和造景。
第二,提炼并抽象化民族特色的元素,与工程上构造物相结合,使之融为一体,来民族风情来进行表达和展示。
4.3.1民族植物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贵州黔东南苗岭山区,海拔最高2179m,素有“杉乡”“林海”之称,这里林木种类丰富,被誉为祖国南方的“绿色宝库”。而以苗族、侗族为主体民族的当地,都是神信仰的民族,具有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的祖先崇拜,他们认为山有山神,树有树神,因此当地民族与森林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很早就有“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爱林护林的传统,从而由古至今保存了大量当地植物区系中所特有的、古老和孑遗物种。如:秃杉、鹅掌楸、红豆杉、钟萼木等。在当地少数民族所信仰的神树之中,又多为当地村寨或圣山神林所常见的树种,主要有荷木、榕树、杉木、樟树、枫香、榉木、银杏、楠木等。因此,在本段路的景观设计之中,较多的应用了当地民族所崇拜的乡土树种,如:杉木、枫香等等,成列栽植于填方路段的护坡道及挖方边坡的坡顶处,与周边环境自然过渡,使得整个路域更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及风貌,更能与周边千古演替所遗留下的自然环境所协调。
4.3.2民族特色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少数民族都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及特色,本项目通过三种形式,将当地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与工程相结合起来。
(1)将选取的民族特色元素加以精炼,使其以景观元素的形式表达于项目设计中。水都项目沿线少数民族有各异的民俗民风,也有千姿百态的民族服饰及民居古楼,为提炼景观要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项目的洛香互通位于洛香镇,是水都高速与黎洛高速交叉处,是由广西进入贵州后第一个交通枢纽,是连接贵州东南部和东北部的重要节点。因此本互通景观绿化设计尤其重要。互通由两个单喇叭互通组合而成,占地面积大;互通内地形平坦,依山面水。景观绿化设计通过对互通内坡度较缓的原地形进行适当处理,使其与匝道顺接;结合复合式种植设计形成优美的互通景观。在由两高速公路围合的最大匝道区内,以侗族银饰为原型,进行提炼,使用灌木魔纹拼接进行造景,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
(2)将选取的民族特色元素与工程构造物相融合,使得千篇一律的工程结构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如项目中的肇兴隧道,本隧道位于著名景区肇兴鼓楼群附近,隧道进口为分离式端墙洞门,因此将洞门墙连成为一个整体,在洞墙上融入古楼的楼顶结构,使得此隧道洞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将此地的民俗风情展露的淋漓尽致。
(3)将选取的民族特色通过借景的方式直接的展示出来,不需要太多的修饰和装点,尽量体现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及景观面貌。水都项目的设计中从两个方面来对当地原有民族风情进行的展示。其一,在路侧景观设计中,将沿线填方路侧外自然风光优美或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建筑集中的村落的地段,尽量露出来,不进行乔灌木的种植,把路线外的美景直接的展示给路上的司乘人员。其二,在路线外侧具有极富特色的风景、较佳的观景视点的位置,或者沿线取弃土场设置观景平台。如位于清水江大桥都匀岸桥头处,利用桥头左侧开敞处设置观景平台。本处具有极佳的观景位置,既可远眺连绵群山和自然风光,又可近观清水江和民居,视野十分开阔。因此,通过设置临时停车场所并在区内设置园路、休憩座椅等,为旅客提供一个停车小憩、观景的良好场所。又是对地域风情及景色提供的一个绝好的展示场所。
4、结论
高速公路作为连接省市之间的纽带,同时也应作为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的纽带。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旅游大省,将民族风情融入于高速的景观设计之中,能令来往于贵州的宾客更加深刻的领略到贵州的多彩与魅力,也将会为贵州地区的经济、旅游、文化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裴盛基,淮虎银,民族植物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雷启义、周江菊,贵州黔东南地区民族植物利用初探[J],凯里学院学报,2007.
[3]祝遵玲,尹红梅,自然与人文景观在高速公路景观营建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4]赵建华,贵州高等级公路的生态景观设计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134-135
基金项目: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13-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