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敏:遵守本心落笔生花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bon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世敏
  笔名黄钺,1957年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锦水书画院常务理事,成都现代工笔画会会员。
  八十年代初拜蜀中名宿,陈子庄、伍瘦梅先生门人林旭中先生为师,系统学习中国山水画。后又问道于著名画家秦天柱老师,受益匪浅。作品经常参加省、市各级的展览,作品多被各界朋友及外国友人收藏。
  比文字更厉害的,莫过于绘画艺术。寸尺之间,简单的构图,挥洒的勾勒,一幅写意的作品便可将情、景、物、事乃至精神都囊括其间。之所以画更胜于文字,是因为文字总有表达的立场,人一读,就进人到文字所预设的概念范围之内。而画作,却是千人所见皆不同,它没有立场的表达,却通过画面,让任何人都有去衍生思想的空间。
  我们可以这样说:画有灵性。中国的山水花鸟画更是作为中国的瑰宝,始终散发着独一无二的魅力和韵味。而黄世敏先生在其间,更是不得不说的艺术大师。他在山水花鸟画上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根系十分丰厚和博大,他充满灵性的书画为中国传统书画注人了一股活力,也因其灵性的演绎成就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
  在黄世敏先生看来,中国山水花乌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他不是为了写山描花绘鸟而落笔,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山水、动植物与人们生活、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加以强化的表现。黄世敏笔下的花鸟画,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当然,黄世敏先生也出色地传承了中国古典山水画的优秀传统,将他个人的感悟和时代的气息融入创作之中。在他的作品中,“山水”两个字不是简单的风景概念,其中包含了中国文化的诸多含义和象征。比如山是阳、水是阴,象征了阴阳互补;山是刚、水是柔,体现了刚柔相济;而山是实、水是虚,又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中虚实相生的概念。这一切无不表达的是中国人的审美和意境,阐述的是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人与自然、宇宙永恒的和谐关系。
  而国画花鸟画不仅是文人墨客“抒胸中逸气”的艺术形式,更折射着艺术家的人文修养、艺术功底和审美品格。他们除了继承古人、前人的艺术技巧与风格之外,还博览群书,国学造诣不浅,吸收了当代社会的内涵与气質,逐渐成长为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艺术大家。而这一切又给了黄世敏极大的触动和鼓舞。在花鸟画的创作里,他不遗余力、锲而不舍地耕耘,创造了众多绘画精品,也积累了精妙而独特的表现技法,无愧为中国国画花鸟画再增一笔韵味。
  黄世敏先生说:“画画是一种从心里面往外的喜爱,小时候6、7岁就喜欢画画,当时拿着铅笔东画西画,连课本作业本上都画的是飞机大炮和小人。稍大一点受人指点,知道有国画和油画。自己喜欢国画,但是在那个年代没有老师,没有范本还是盲目地在画。有一次偶尔在一位长辈家里看到一册《马骀画宝》,如获至宝,深深地被里面山水画的内容吸引,可是人家不外借,软磨硬泡,终于人家同意借给我,回家后让父亲在单位上找了很多描图用的硫酸纸(透明的)用细毛笔把整本的画册全部描摹下来了。八十年代初,单位上住在城里的一位朋友跟我说有个学画画的地方在招生,问我去不去,这就是后来被记载到四川省志里的《蜀江国画班》。当时办在成都金玉街小学里,在那里认识了学习班的筹办者并引导我走上了正式画国画的林旭中先生。在走上了职业画家的路后我一直都在思索“雅”与“俗”的关系,我认为做为职业画家,我的作品必须雅俗共赏,所以我画花鸟画,追求细腻,写实,色彩温婉艳丽。我的山水画一开始是非常注重传统的,尤其是我很喜欢宋元的画,曾花了很多时间去揣摩临写。人到中年后,反而工笔画还画的多些,因为我觉得工笔画适合我的性格。”
  黄世敏先生如今坚持深研工笔画,沿着融合文学、书法、哲学、诗兴语言的轨迹深人,吸收东西方新视觉艺术语言的元素,扩展材料、技法的新领域,把传统工笔画的勾勒、渲染,平面表现的装饰性以及西方写实主义手法和梦幻般的意境都融入到当代工笔画中。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绘性,且富有诗意,设色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和审美意趣。黄世敏先生倾心注力,以一方画纸,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心愿,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了美的情操,颇富艺术魅力。
其他文献
刘嘉峰出生在四川渠县一个偏僻的竹乡,家乡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的竹林,是四川农村典型的自然特色。那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的年代,院子里那些篾匠师傅们除了种田外,编竹编就成了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儿时的刘嘉峰对竹编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整天穿梭在这些篾匠师傅圈子里。七岁那年,童年的刘嘉峰突然作出了一个影响一生的重要决定,他拿着家里的篾刀,在自家的竹林里砍来了竹子,跟着篾匠师傅们也干起了竹编的手艺。  刘嘉峰没有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论》中说:“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在姚叶红颇有些金石意味的运笔中,张彦远所意指的意境,不仅仅是墨的明暗呈现的问题,还有着色阶的丰富性建构的效果表達。  作为多年的老朋友,我认为我还是很了解姚叶红的,不论是对他的为人还是对他的绘画作品。近来,姚叶红还是那个人,还是那样的豁达开朗,但他的山水画却又让人不得不对他在艺术上的追求做一番新的审视。  姚叶红的山水画,很多人都很熟悉并
战疫驱魔行书 l38cmX 50cm 2020年   向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敬祈福武汉平安  龚小膑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書法家协会副主席,省书协行草书委员会主任,绵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四川省绵阳市文学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宜兴紫砂 29cm×28cm 2009年  作品古樸典雅,节奏跳跃错落有致。潘若骏用自制的钨钢刀,别于宜兴传统“双刀保底”技法,以刀代笔,单刀直入,在壶身铭苏轼茶诗《西江月》。潘若骏与东坡神交,在享用龙焙绝品的甘醇后,在壶盖铭:“博雅俗 铸古今”。字体古朴灵动,自然流畅,饶有天趣。这是立体化的再创作,其表现形式、内容、意境、追求切壶切茶切型,器型蕴意镌刻融为一体,彰显“壶随字贵,字随壶传”。博古壶
主办单位:雅安市文化馆  雅安市雨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雅安市雨城区文化馆  杨宓  YANGMI  《西康文学》主编。中国影协会员,四川省影协理事,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省音协会员。在省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30 0余篇,并有多篇收入文艺丛书。出版有散文集《且歌且行》,长篇小说《蓝色子午线》《爱的天空》《谍战黑水》等,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文艺类奖项。  寄语  《西康文学》创刊于2012年
蜀锦 60cm×760cm 2014年  这件蜀锦艺术精品历时五年完成,以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的生产、流通为背景,以宋代成都特有景观散花楼、摩珂池、解玉溪、东大街等为场景,以川西民俗生活为内容,展现宋代成都的繁华景象。画卷全长六米,仅人物就达五百多个。创作者在蜀锦传统工艺上大胆创新,除充分应用“七梭三十六色”传统技法外,还大量换套,创造了单位面积换套最多、提花交织次数最多、晕色应用最多等多项蜀锦
根雕 188cm×58cm×39cm 2002年  根雕艺术是一门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创作者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術形象作品。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  该根雕作品是作者满怀敬意,利用
非遗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戏剧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所有优秀的艺术形式在呈现过程中都必然承担着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的重任。  所以,我们在创作一部剧的时候,除了视听效果以外,更加注重它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这是创作质量的重要保证。从舞剧《醒·狮》2018年摘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桂冠,到舞剧《努力餐》2020年再度捧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醒·狮》和《努力餐》都是遵循这样的创作主旨,它们
1974年生于成都。中国民盟盟员。成都画院专职画家、院长助理、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工笔画会副秘书长、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委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成都市当代工笔画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理工學院、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  向洋的工作室不大,但处处透着精致,靠外侧的一排窗子,正好被半人高的细竹遮挡着,似乎隔绝
高级记者,纪录片导演。现为中央新影集团梁碧波工作室总监,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成都广播电视台专家工作室专家。  从业25年来,为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DISCOVERY、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拍摄制作了100多部(集)电视纪录片、3部电影纪录片、1部电影故事片。获国际大奖6项、国际入围15次。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百佳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