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带着爱,走在自由的习作之路上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win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写出真实体验。我曾布置一篇作文,题为《一件有趣的事》,其中廖必顺同学的一篇作文题目吸引了我的眼球:
  一件有趣的事──青蛙“解剖”
  今天是周末,我和妈妈一起到菜市场买菜。妈妈说,今天是我生日,中午饭桌上的菜由我做主。我走过一个个摊位,突然看见前面有一群人围成一圈,好像在看什么。哇塞,原来是一位叔叔在活剥青蛙呢!旁边还放着一大网兜活蹦乱跳的大青蛙。只见他用一把锋利的剪刀往青蛙头上剪去,“咔擦”一声,青蛙的头掉下来了,血一下子就冒了出来。接着,叔叔三下五除二把青蛙的四只脚掌也剪去,又给青蛙开膛剖肚,还顺手拉出里面的一肚子内脏。叔叔又轻轻提起青蛙脖子上的一层皮,顺着身子用力往下一扯,呵,完整的一块皮就被撕下来了,真厉害。“咦,这青蛙生命力还挺旺盛的,都开膛剖肚、抽筋扒皮了,腿还在不断地抽动。”……
  哈,看来今天真是不枉此行,被我看到了如此精彩、真实的青蛙解剖场面。不如写篇作文,肯定很有创意。
  一口气读完了廖必顺的文章,我惊呆了,惊的是他那近乎逼真的场面描写,呆的是他觉得这活生生的小生命被如此残忍地杀害,竟然是“有趣”,竟然是“精彩”!
  我一直在猜测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叫来廖必顺问明情况,原来这事还真是他亲眼所见。没想到,学生都说写得很真实,很有创意,有的甚至问我这是谁写的,会给他打几分。
  带着困惑,我又把文章给了其他同事看。没想到,这篇文章竟然得到了好几位同事的赞同,都说这篇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有创意,挖掘点新,语言丰富,敢于表达真性情……
  我认为,提倡自由表达不能绝对化。课标不提“思想健康”不等于不要“思想健康”,不代表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偏差可以视而不见,因为作文教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育人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爱生命。
  于是,放学后,我来到了菜市场,从青蛙贩子手里买了一大袋活青蛙,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宰杀青蛙的血腥场面。
  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把青蛙带进了教室。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生:青蛙。
  师:谁知道青蛙对我们人类的益处呢?
  生:它可以帮庄稼捕捉害虫。
  生:它还是消灭森林害虫的能手。
  生:它一天至少能捕捉五六十只害虫,多则两百只呢!
  师:是啊,蛙类对农业生产是有很大贡献的。可是,为我们人类做出许多贡献的青蛙现在却面临着很多的伤害。
  (我出示了一张张青蛙被贩卖、宰杀,成为某些餐桌上的山珍野味的图片。一张张血腥的图片,一幅幅刺眼的画面,伴随着伤感的音乐,学生都惊呆了)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快送它回家!它爸妈会想它的。
  生:人类,请你们住手!
  生:青蛙也有生命,请不要再伤害他们了!
  师:孩子们,老师手中的这些青蛙,你们说怎么办?
  生:把它放回大自然!
  ……
  课后,我带着学生来到了校外的田野里,把青蛙送回了属于它们的那片天地。
  后来,廖必顺也修改了他的作文:
  看着青蛙那抽动的四肢,我的心变得紧紧的,仿佛自己也在遭受着那痛苦的磨难。看着,看着,我一转身拿出妈妈袋子里全部的钱:“叔叔,这些青蛙我全要了,请你不要杀它们!”
  我一把提起装着青蛙的袋子,飞快地跑到了田野里,把这些青蛙送回了家,送到了它们的爸爸、妈妈身边,我好像听到青蛙的歌声唱得更欢了。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习作时“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同时,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是一位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的好“舵手”。
  一、做一个“自由表达”的倡导者
  “自由表达”是一把打开学生感性观察与心灵感悟之间的钥匙。教师应该把这枚“钥匙”赠予学生,让他们在自由表达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这样,学生才能打开观察、表述的闸门,获得鲜活的素材,才能张扬个性,使习作空间异彩纷呈。
  一直以来,在习作教学中,我都积极倡导班里的学生写自己所见,抒自己所思。正因如此,学生在这次的习作——《一件有趣的事》中才会把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历的趣事娓娓道来,从自由表达的角度,我是给予肯定的。
  二、做一个“关爱生命”的引导者
  学生的年龄小,其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未成形,一旦他们的生活中出现新奇有趣的事情,就会津津乐道,进而把这些事写进作文中。所以,学生的习作内容是包罗万象的,这样一来,习作的“竹篮”里就不仅会有活蹦乱跳的鲜鱼,也会有夹杂着一两条带着毒性的“鱼”。
  正因如此,习作《一件有趣的事——青蛙“解剖”》中才会出现“解剖”、“精彩”“生命力旺盛”一些让人看了比较刺眼的词。
  带着爱,带着学生,走在自由的习作之路上。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在自由观察时有关爱之心,在自由行动时有关爱之意,在自由表达时有关爱之情,积极的情感体验之花也将会盛开在“自由表达”的天空中。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本文从语文课程学科发展的实际,从知识结构的角度对语言知识内容做出分析和探讨,指出教师应在单元模块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厚实语文课堂,充分利用语文特有的语言环境优势,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从基础知识到能力发展,从课文延伸、多读少讲,强化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单元模块教学以“三读·二思·一回归”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对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意义的认识  建构主义认为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
文言文阅读以其较高的分值在高考中占居重要位置。较之于前几年,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保持了平稳,没有大的起落。  一、题型基本稳定,略有调整  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题型与去年高度一致。许多试卷除了换了选文,换了具体内容,形式几乎和以前一模一样。  17套文言文阅读试题,除了上海卷,基本是三至四道客观题加上两至三句主观翻译题。客观题中有一道涉及选文核心内容,主观翻译题为重头戏。虽然考查点略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不注意读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笔者发现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运用多种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
语文阅读不是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调动丰富的经验,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读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文本解读个性化”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即充分的文本感知与必要的生活参与。失去坚实的基础支撑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只能是“无本之木”、“
[作文内容]    毛泽东主席是同学们敬仰的伟人之一,大家都看过很多有关毛泽东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对他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根据你最近读的一本有关毛主席的书或看过的一场有关毛主席的电影,请谈一谈自己的感想,要有真情实感,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毛泽东的画像和他的一些诗词,阅读有关毛泽东的书籍或文章,观看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有
2008年初夏时节,我参加了市小学语文优课比赛,执教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如何让课堂“亮”起来?我与备课组的老师一起,一遍又一遍地推敲教法,制作课件。终于,一份凝聚着众人心血和智慧的教学预案出炉了。带着自信,我走进课堂开始了第一次试教。    遭遇意外    预设和生成,实在是课堂教学一对永恒的矛盾。我的自信,就是在这一刻被击得粉碎,我从所期望的课堂的“亮  点”跌至了“冰点”。 
提倡作文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真实表达,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小学生作文中的个性化,指的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记录个性化视角中的事物,表达个性化的感情和见解。而在现实中却较多的存在学生作文个性弱化现象,或题材单一,内容空洞;或缺乏主见,语言贫乏;或故作粉饰,言不由衷,甚至出现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寻找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根源,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    一、
语文教材孕育着丰富的情感,每一篇课文都有文理,即作者的思路、文路及其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学生学习语文需要情感参与加以体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提供方法,帮助理出语言规律。无论是教材还是教与学,都要关注情理因素,唤醒情趣与理趣。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怎样让“情趣”与“理趣”自然渗透,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呢?李伟忠老师的阅读教学片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情理。    片断一  《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不但决定了教学的走向,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更具有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功能。那么,教师该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课堂评价语呢?    一、鼓励性评价——自然、真诚    只有发自肺腑的表扬,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诸如“不错”、“很好”、“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的这首《池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孩子们读过两遍之后,基本上就能理解诗意。那么,作为教师应该讲什么。又应该怎样引导呢?以下是我教学《池上》的部分记录及体会。    一、以字带句,初步理解诗意    这首诗有4个生字,分别是“撑”、“艇”、“浮”、“萍”,还有一个多音字“解”。既然小诗学生一读就懂,能不能把字词教学和对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