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写出真实体验。我曾布置一篇作文,题为《一件有趣的事》,其中廖必顺同学的一篇作文题目吸引了我的眼球:
一件有趣的事──青蛙“解剖”
今天是周末,我和妈妈一起到菜市场买菜。妈妈说,今天是我生日,中午饭桌上的菜由我做主。我走过一个个摊位,突然看见前面有一群人围成一圈,好像在看什么。哇塞,原来是一位叔叔在活剥青蛙呢!旁边还放着一大网兜活蹦乱跳的大青蛙。只见他用一把锋利的剪刀往青蛙头上剪去,“咔擦”一声,青蛙的头掉下来了,血一下子就冒了出来。接着,叔叔三下五除二把青蛙的四只脚掌也剪去,又给青蛙开膛剖肚,还顺手拉出里面的一肚子内脏。叔叔又轻轻提起青蛙脖子上的一层皮,顺着身子用力往下一扯,呵,完整的一块皮就被撕下来了,真厉害。“咦,这青蛙生命力还挺旺盛的,都开膛剖肚、抽筋扒皮了,腿还在不断地抽动。”……
哈,看来今天真是不枉此行,被我看到了如此精彩、真实的青蛙解剖场面。不如写篇作文,肯定很有创意。
一口气读完了廖必顺的文章,我惊呆了,惊的是他那近乎逼真的场面描写,呆的是他觉得这活生生的小生命被如此残忍地杀害,竟然是“有趣”,竟然是“精彩”!
我一直在猜测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叫来廖必顺问明情况,原来这事还真是他亲眼所见。没想到,学生都说写得很真实,很有创意,有的甚至问我这是谁写的,会给他打几分。
带着困惑,我又把文章给了其他同事看。没想到,这篇文章竟然得到了好几位同事的赞同,都说这篇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有创意,挖掘点新,语言丰富,敢于表达真性情……
我认为,提倡自由表达不能绝对化。课标不提“思想健康”不等于不要“思想健康”,不代表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偏差可以视而不见,因为作文教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育人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爱生命。
于是,放学后,我来到了菜市场,从青蛙贩子手里买了一大袋活青蛙,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宰杀青蛙的血腥场面。
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把青蛙带进了教室。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生:青蛙。
师:谁知道青蛙对我们人类的益处呢?
生:它可以帮庄稼捕捉害虫。
生:它还是消灭森林害虫的能手。
生:它一天至少能捕捉五六十只害虫,多则两百只呢!
师:是啊,蛙类对农业生产是有很大贡献的。可是,为我们人类做出许多贡献的青蛙现在却面临着很多的伤害。
(我出示了一张张青蛙被贩卖、宰杀,成为某些餐桌上的山珍野味的图片。一张张血腥的图片,一幅幅刺眼的画面,伴随着伤感的音乐,学生都惊呆了)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快送它回家!它爸妈会想它的。
生:人类,请你们住手!
生:青蛙也有生命,请不要再伤害他们了!
师:孩子们,老师手中的这些青蛙,你们说怎么办?
生:把它放回大自然!
……
课后,我带着学生来到了校外的田野里,把青蛙送回了属于它们的那片天地。
后来,廖必顺也修改了他的作文:
看着青蛙那抽动的四肢,我的心变得紧紧的,仿佛自己也在遭受着那痛苦的磨难。看着,看着,我一转身拿出妈妈袋子里全部的钱:“叔叔,这些青蛙我全要了,请你不要杀它们!”
我一把提起装着青蛙的袋子,飞快地跑到了田野里,把这些青蛙送回了家,送到了它们的爸爸、妈妈身边,我好像听到青蛙的歌声唱得更欢了。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习作时“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同时,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是一位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的好“舵手”。
一、做一个“自由表达”的倡导者
“自由表达”是一把打开学生感性观察与心灵感悟之间的钥匙。教师应该把这枚“钥匙”赠予学生,让他们在自由表达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这样,学生才能打开观察、表述的闸门,获得鲜活的素材,才能张扬个性,使习作空间异彩纷呈。
一直以来,在习作教学中,我都积极倡导班里的学生写自己所见,抒自己所思。正因如此,学生在这次的习作——《一件有趣的事》中才会把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历的趣事娓娓道来,从自由表达的角度,我是给予肯定的。
二、做一个“关爱生命”的引导者
学生的年龄小,其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未成形,一旦他们的生活中出现新奇有趣的事情,就会津津乐道,进而把这些事写进作文中。所以,学生的习作内容是包罗万象的,这样一来,习作的“竹篮”里就不仅会有活蹦乱跳的鲜鱼,也会有夹杂着一两条带着毒性的“鱼”。
正因如此,习作《一件有趣的事——青蛙“解剖”》中才会出现“解剖”、“精彩”“生命力旺盛”一些让人看了比较刺眼的词。
带着爱,带着学生,走在自由的习作之路上。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在自由观察时有关爱之心,在自由行动时有关爱之意,在自由表达时有关爱之情,积极的情感体验之花也将会盛开在“自由表达”的天空中。
(责编侯艳星)
一件有趣的事──青蛙“解剖”
今天是周末,我和妈妈一起到菜市场买菜。妈妈说,今天是我生日,中午饭桌上的菜由我做主。我走过一个个摊位,突然看见前面有一群人围成一圈,好像在看什么。哇塞,原来是一位叔叔在活剥青蛙呢!旁边还放着一大网兜活蹦乱跳的大青蛙。只见他用一把锋利的剪刀往青蛙头上剪去,“咔擦”一声,青蛙的头掉下来了,血一下子就冒了出来。接着,叔叔三下五除二把青蛙的四只脚掌也剪去,又给青蛙开膛剖肚,还顺手拉出里面的一肚子内脏。叔叔又轻轻提起青蛙脖子上的一层皮,顺着身子用力往下一扯,呵,完整的一块皮就被撕下来了,真厉害。“咦,这青蛙生命力还挺旺盛的,都开膛剖肚、抽筋扒皮了,腿还在不断地抽动。”……
哈,看来今天真是不枉此行,被我看到了如此精彩、真实的青蛙解剖场面。不如写篇作文,肯定很有创意。
一口气读完了廖必顺的文章,我惊呆了,惊的是他那近乎逼真的场面描写,呆的是他觉得这活生生的小生命被如此残忍地杀害,竟然是“有趣”,竟然是“精彩”!
我一直在猜测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叫来廖必顺问明情况,原来这事还真是他亲眼所见。没想到,学生都说写得很真实,很有创意,有的甚至问我这是谁写的,会给他打几分。
带着困惑,我又把文章给了其他同事看。没想到,这篇文章竟然得到了好几位同事的赞同,都说这篇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有创意,挖掘点新,语言丰富,敢于表达真性情……
我认为,提倡自由表达不能绝对化。课标不提“思想健康”不等于不要“思想健康”,不代表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偏差可以视而不见,因为作文教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育人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爱生命。
于是,放学后,我来到了菜市场,从青蛙贩子手里买了一大袋活青蛙,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宰杀青蛙的血腥场面。
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把青蛙带进了教室。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生:青蛙。
师:谁知道青蛙对我们人类的益处呢?
生:它可以帮庄稼捕捉害虫。
生:它还是消灭森林害虫的能手。
生:它一天至少能捕捉五六十只害虫,多则两百只呢!
师:是啊,蛙类对农业生产是有很大贡献的。可是,为我们人类做出许多贡献的青蛙现在却面临着很多的伤害。
(我出示了一张张青蛙被贩卖、宰杀,成为某些餐桌上的山珍野味的图片。一张张血腥的图片,一幅幅刺眼的画面,伴随着伤感的音乐,学生都惊呆了)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快送它回家!它爸妈会想它的。
生:人类,请你们住手!
生:青蛙也有生命,请不要再伤害他们了!
师:孩子们,老师手中的这些青蛙,你们说怎么办?
生:把它放回大自然!
……
课后,我带着学生来到了校外的田野里,把青蛙送回了属于它们的那片天地。
后来,廖必顺也修改了他的作文:
看着青蛙那抽动的四肢,我的心变得紧紧的,仿佛自己也在遭受着那痛苦的磨难。看着,看着,我一转身拿出妈妈袋子里全部的钱:“叔叔,这些青蛙我全要了,请你不要杀它们!”
我一把提起装着青蛙的袋子,飞快地跑到了田野里,把这些青蛙送回了家,送到了它们的爸爸、妈妈身边,我好像听到青蛙的歌声唱得更欢了。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习作时“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同时,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是一位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的好“舵手”。
一、做一个“自由表达”的倡导者
“自由表达”是一把打开学生感性观察与心灵感悟之间的钥匙。教师应该把这枚“钥匙”赠予学生,让他们在自由表达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这样,学生才能打开观察、表述的闸门,获得鲜活的素材,才能张扬个性,使习作空间异彩纷呈。
一直以来,在习作教学中,我都积极倡导班里的学生写自己所见,抒自己所思。正因如此,学生在这次的习作——《一件有趣的事》中才会把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历的趣事娓娓道来,从自由表达的角度,我是给予肯定的。
二、做一个“关爱生命”的引导者
学生的年龄小,其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未成形,一旦他们的生活中出现新奇有趣的事情,就会津津乐道,进而把这些事写进作文中。所以,学生的习作内容是包罗万象的,这样一来,习作的“竹篮”里就不仅会有活蹦乱跳的鲜鱼,也会有夹杂着一两条带着毒性的“鱼”。
正因如此,习作《一件有趣的事——青蛙“解剖”》中才会出现“解剖”、“精彩”“生命力旺盛”一些让人看了比较刺眼的词。
带着爱,带着学生,走在自由的习作之路上。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在自由观察时有关爱之心,在自由行动时有关爱之意,在自由表达时有关爱之情,积极的情感体验之花也将会盛开在“自由表达”的天空中。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