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革新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型课堂模式势在必行,在改革的大背景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的阅读教学模式则应运而生,受到了当前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为此,本文特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注重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介绍作者、分析课文等等,把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去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 培养阅读意识,提高阅读技巧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呢?
1、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浅显、贴近实际生活的注音读物(童话、语言、童谣、古诗等);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适当的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
作品,能读懂就有收获,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其次,可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创设读书情境。课上可采用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等形式,启迪学生阅读兴趣;或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2、创设阅读情境,诱发阅读情感。
要创设民主、宽松、融洽、自由、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主动的参与阅读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全面解放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排除一切心理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接感知,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
3、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要加强朗读教学,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配乐朗读或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使学生在朗读中人情人景,体会文章内容与意境。其次,可以大力提倡个别化教学,减少集体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学生个别化学习、教师个别化辅导的统一,是一种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进行个别化教学时,教师离开讲台,深入学生当中因材施教,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三、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情感
阅读不止是见字读音的直觉活动,更是阅读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将视觉诉诸听觉,将文字转换成声情并茂的言语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如《狼和小羊》一文,讲的是在小溪边,狼为了吃小羊先后找了三个借口,小羊据理力争,驳倒了狼,但是狼还是凶恶地吃掉了小羊。教学中,让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想像当时小溪边的情景,然后抓住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把它们的鲜明的个性读出来:狼的声音粗一点,霸道一点,让人感受狼的凶残;小羊的声音柔一点,弱一点,让人觉得小羊的温驯,从而产生同情、怜悯小羊的思想感情。阅读训练要努力使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儿童的心中活起来,心中有了形象,阅读时才能再现文中的情景。阅读不仅要眼看口读,还要耳听脑想,努力再现课文所表达的情境。这样,学生阅读的过程也就是语感生成的过程。
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五、阅读教学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总之,要让学生阅读“活”起来,教师应该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富有磁力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调动起深刻的情感体验,对课文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从而探入课文构筑的情感世界,将自我融入课文之中,进而目睹生命的本相,听见真理的告诫,悟得课文的真义,将心灵升华到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体验的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也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同时,教师只有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求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觉地去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一、注重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介绍作者、分析课文等等,把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去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 培养阅读意识,提高阅读技巧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呢?
1、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浅显、贴近实际生活的注音读物(童话、语言、童谣、古诗等);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适当的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
作品,能读懂就有收获,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其次,可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创设读书情境。课上可采用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等形式,启迪学生阅读兴趣;或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2、创设阅读情境,诱发阅读情感。
要创设民主、宽松、融洽、自由、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主动的参与阅读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全面解放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排除一切心理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接感知,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
3、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要加强朗读教学,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配乐朗读或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使学生在朗读中人情人景,体会文章内容与意境。其次,可以大力提倡个别化教学,减少集体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学生个别化学习、教师个别化辅导的统一,是一种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进行个别化教学时,教师离开讲台,深入学生当中因材施教,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三、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情感
阅读不止是见字读音的直觉活动,更是阅读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将视觉诉诸听觉,将文字转换成声情并茂的言语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如《狼和小羊》一文,讲的是在小溪边,狼为了吃小羊先后找了三个借口,小羊据理力争,驳倒了狼,但是狼还是凶恶地吃掉了小羊。教学中,让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想像当时小溪边的情景,然后抓住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把它们的鲜明的个性读出来:狼的声音粗一点,霸道一点,让人感受狼的凶残;小羊的声音柔一点,弱一点,让人觉得小羊的温驯,从而产生同情、怜悯小羊的思想感情。阅读训练要努力使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儿童的心中活起来,心中有了形象,阅读时才能再现文中的情景。阅读不仅要眼看口读,还要耳听脑想,努力再现课文所表达的情境。这样,学生阅读的过程也就是语感生成的过程。
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五、阅读教学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总之,要让学生阅读“活”起来,教师应该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富有磁力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调动起深刻的情感体验,对课文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从而探入课文构筑的情感世界,将自我融入课文之中,进而目睹生命的本相,听见真理的告诫,悟得课文的真义,将心灵升华到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体验的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也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同时,教师只有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求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觉地去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