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的“影武者”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10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踩点登基60年庆典
  格林威治时间6月3日下午2:40,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可泰晤士河上却热闹非凡:作为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庆典重头戏,上千艘巡游船在泰晤士河上尽情游曳,河岸上伦敦城披上了红蓝白三色的英国米字旗,街道上随处可见头戴国旗图案的三角帽的庆祝人群。人们踩着鼓点,高唱着《天佑女王》,一片欢腾。而此时女王一家人正乘坐“查特维尔”号游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混在一起,井然有序地向着终点的伦敦塔桥进发。
  活动像往常一样,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整个过程像是彩排过的,显得如此紧凑自然。而女王本人也显得神采奕奕,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平稳有序。难道活动真有如此和谐而不出一丝意外吗?那当然,因为这些活动真的是事先彩排过的。而活动的主角——伊丽莎白女王,也会被安排替身专门为其踩点每一个细节。这个女王的替身,或者我们称之为“影武者”的女士,便是最近才步入公众视野的埃拉?斯莱克。
  如果不是因为近期的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庆典的浩大声势,斯莱克女士会一直潜身幕后,因为她的身份只有女王身边的资深顾问才知道。现年69岁的斯莱克女士,之前是英国广播公司(BBC)体育部门的主管。而近20年来,她一直作为伊丽莎白二世的替身,活跃在英国乃至世界各个显赫的角落,其中就包括女王登基60周年的庆典活动。
  事关女王荣耀
  一说到“替身”,人们立刻就会想到替死鬼三个字。早在十五六世纪的日本,身处战国烽火中的诸侯大名都会为自己安排名叫“影武者”的替身,这些影子武士利用自己相似的面貌身形,穿着相同的服饰,时刻要准备充当主公的替死鬼,在黑泽明导演的电影《影武者》中,影武者们更要担负起掩饰主公生死行踪、混淆敌人视线以保全主公的重任。而在现代,影武者们的身影曾未消失,在亚非拉广大区域里,许多政治强人都会给自己准备“影子武士”:曾有报道称,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在巴格达几处地点同时现身,这很显然是为了掩盖萨达姆真身行踪所特意安排的;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已故前领导人阿拉法特曾利用替身数次逃过以色列方面的暗杀;至于利比亚前总统卡扎菲、津巴布韦领导人穆加贝都有过使用替身的新闻爆出。
  相比于600年前活跃在日本战国时期随时要替主公而死的影武者;亦或是当今时代卡扎菲、萨达姆这些枭雄们的“防弹衣”式的替身,斯莱克这位英国女王“替身”更像是女王在政治舞台表演前的踩场员和龙套手。她并不需要代替女王正式出席和参加各类政治外交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女王“替身”的工作可以马马虎虎、随意应付。因为是为女王服务,事关国家尊严和女王的荣耀。
  斯莱克当初能参加女王“替身”试镜,正是因为她身型很像女王;在正式成为“替身”之后,斯莱克又专门将发型也与女王保持一致。除此之外,斯莱克将细节做到极致,她为此专门购买了女王平日使用和穿戴的行头,包括女王爱穿的裙子,爱戴的胸针和头巾,从不离手的黑色漆皮手提包。此外,在24年的替身生涯中,斯莱克女士已经逐步完善了自己“女王二号”衣柜,当然其中的身价自然不能与“女王一号”相比。如此苛求细节也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还原踩场的效果。
  不过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替身动辄就是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收入,斯莱克女士担任女王替身24年以来,从未收取过一分报酬。因为对于斯莱克女士来说,能够替女王提前参加诸多活动,已经是倍感荣幸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项伟大的荣誉”。放眼全球,有几个人可曾坐到过女王陛下的宝座?有几个人可曾登上过白金汉宫的阳台?有几人能像戴安娜王妃一样乘坐王室马车环游伦敦?又有几人能在女王登基60周年的庆典前坐上女王乘坐的旗舰畅游泰晤士河?恐怕这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和王室尊贵的享受,是花再多钱也难买到的吧,也难怪斯莱克女士24年来兢兢业业、乐此不疲。
  不像女王的“女王”
  2007年上映的电影《女王》曾以传记式的手法,向世人揭开了英国王室尤其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私人生活。而在片中扮演伊丽莎白二世的海伦?米伦也在当年凭借这部电影一举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相仿的妆容、惟妙惟肖的一颦一笑,让米伦本人也一度被认为是女王的最佳银幕“替身”。
  相较之下,斯莱克女士除了身形相仿之外,没有一丝与女王近似的地方,尤其是她们两位的长相。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斯莱克女士出色地完成王室安排给她的任务。毕竟,身为女王的踩场员,斯莱克并不需要替女王出场,而她对工作的热情、出色的工作表现以及低调不为人所知的特点早已征服了女王身边的资深顾问。
  去年5月11日,女王出访爱尔兰。访问活动的行程中,有一项需要女王向爱尔兰和平纪念碑敬献花圈。身为女王替身的斯莱克女士在此之前为女王进行了踩场预演,在敬献花圈时,摄像师捕捉到斯莱克手上戴着女王常用的黑色手套,搭配上整个动作浑然天成,如果不是长相上的差异,电视机前的人们估计丝毫看不出来两人的差异。
  现在斯莱克女士步入公众视野之后,王室也不必再保守这个秘密。当然相比于那些出生入死的替身,斯莱克女士也不必担心自己成了“名人”,而这份职业也平添几分玫瑰色彩。毕竟每一位女士心中都有着一个王室梦,而最起码她已经站过凯特王妃曾站过的那个阳台。
其他文献
如果要问当今英国主持界谁最红,答案是菲妮·科顿。英国坊间一直有这么一个说法:菲妮拒绝过威廉王子的求爱。据说最让菲妮无法接受的是王子经常胡乱套了件衣服就出门:要知道,菲妮可是英国最会穿衣的主播,擅长街头混搭风格的服装搭配。  图为菲妮·科顿在2月12日出席2012年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大奖颁奖典礼。
范先群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亚太眼肿瘤眼病理学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眼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组长。贾仁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亚太眼肿瘤眼病理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眼肿
戴森一言激起千层浪  被英国首相卡梅伦聘为商业顾问的詹姆斯·戴森是无袋式真空吸尘器等新颖工业产品的著名发明家与企业家。他近日称,中国学生正在向英国大学渗透,以监视并窃取英国高校的科技机密,甚至通过植入软件病毒的方式以便在毕业多年后还能继续从大学偷取信息。一时间,詹姆斯·戴森的“中国学生间谍”说,引来各方关注。  戴森说:“英国对于其大学内受教育的国际学生数量感到非常自豪,却殊不知它们正在培养竞争对
德国:强制休息  延安长途车追尾事故发生以后,国内各地纷纷出台规定,要求长途客车司机凌晨2时后强制休息,这个规定很可能学习自德国。长途大巴也是德国境内重要的交通工具。德国政府对长途行车的管理也是最严格的。德国规定司机连续开车达到两小时必须强制休息20分钟,一天内开车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  这样的规定如果单单靠司机的自觉遵守,恐怕很难落到实处。因此德国政府颁布了一些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在车上强制安装机
为了知道自己高翘的臀部有多大的“磁力”,新西兰奥克兰美女奥克兰德·雷瓦德(Auckland-reared)和雷能·珍尼克(Reanin Johannink)在自己的牛仔裤臀部装上隐形式摄像头,然后走上美国洛杉矶街头,专门偷拍身后那些偷窥她们臀部的路人的反应和表情。随后她们将偷拍到的雷人视频发布到YouTube网站,至今已经超过了150万次的点击率,而她们也一跃成为网络名人。  美臀短片激起的争论 
当嘉士伯啤酒的广告再度大张旗鼓地出现在6月的电视荧屏上时,人们便已知道:四年一度的欧洲杯来了!接下来的20多天的时间里,足球、啤酒、电视转播将成为主旋律,全世界球迷都将是被邀请的客人,尽情享受这个足球的6月。  虽然足球没有国界,但球迷却是有国籍的。相比于不在同一时区,还要熬夜看球的世界其他地区的球迷来说,欧洲的球迷似乎要幸福很多,他们甚至比世界上其他的同好者更容易亲临现场看比赛。然而,这样的幸福
不久前的埃及总统大选,将穆尔西推上前台,也将穆斯林兄弟会推到世人面前。  话语不多的穆尔西刚开始并不被人看好,能力和魅力都有待“观察”。反对派嘲笑穆尔西是“备胎”或“替身”,在他出席的一些集会上,有人甚至挥舞着旧轮胎来讽刺他。而埃及记者也常常抱怨“穆尔西乏味得令人沮丧”。因此在外界看来,穆尔西能够当选,更多是出于穆斯林兄弟会的强力支持,而非他的个人魅力或政治才能。  其实在去年的突尼斯,同样是穆斯
助CIA找到拉丹  海豹突击队突袭本·拉丹的行动内幕已在一本最新出版的、拥有第一手资料,但未获得授权的书中作出了描述。该书明确指出,这次行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位名叫“Jen”(詹)的CIA(美国中央情报局)情报分析员。在工作业绩难以进行量化确认的情报领域,Jen追踪本·拉丹的藏身地已有数年,她确信,这个恐怖组织的首脑人物居住在距离阿伯塔巴德的巴基斯坦军事学院不到半英里的一个有高围墙的大院
海豹突击队——他们是击毙“恐怖之王”拉丹的英雄,也是入伍训练中的爱哭鬼;他们是继父皮带下的可怜孩子,也是牛津大学的博士生,还是拿着低工资的工薪族。即便同龄人在纽约的酒吧俱乐部里过着纸醉金迷的夜生活,这些男孩子也能坚持躺在冰冷的沙滩上训练自己的耐力,其实这恰恰是海豹突击队的故事在今日最具意义之处:他们懂得选择和坚守,是一群没有迷失的当代人,保持着征服与捍卫的人类原始心态,那正是欧洲移民在北美土地上建
吴哥古城  谈到柬埔寨的吴哥窟(Angkor Wat/ Angkor Vat),不得不先说吴哥这座古城。吴哥是高棉人(柬埔寨人口最多的民族)的精神中心和宗教中心,是9到15世纪东南亚高棉王国的都城。  “吴哥”一词源于梵语“Nagara”,意为都市。吴哥王朝(公元802年-1431年)先后有25位国王,历代国王大兴土木,留下了吴哥城、吴哥窟和女王宫等印度教与佛教建筑风格的寺塔。1431年,泰族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