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地质体认识不清、油水关系复杂以及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等因素影响,L区块存在注采系统完善程度低、水淹严重以及剩余油分布复杂等问题,为此展稳油控水技术研究,在地质体重新认识基础上,明确剩余油分布规律,指导注采系统优化调整,取得较好效果。
主题词:注水开发 稳油控水 技术研究
1.概况
L区块油藏类型为层状边底水岩性—构造油气藏,主要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东营组三段,储层呈现中孔、中高渗特征,平均孔隙度为22.2%,渗透率为225×10-3μm2,采用注水开发,油井150口,注水井45口,日注水量2400吨,日产液2584吨,日产油225吨,综合含水91.3%,采出程度24.2%,可采储量采出程度91.5%。
2.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注水开发,L区块已进入“双高”阶段,综合含水90%以上油井130口,井数占比86.7%,稳油控水难度大,开发中存在问题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注采系统完善程度低,水驱油效果差,主要原因为地质特征复杂,次级断层发育,区块破碎,平面上难以形成规则面积注采井网,纵向上储层连通关系认识不清,砂体尖灭现象严重,注采对应关系识别难度大,且局部区域存在有注无采、有采无注现象。二是注入水方向强,水窜现象严重。平面上注入水沿储层物性和连通性好的水下分流河道水窜,而处于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等微相上油井注水受效状况差;纵向上储层非均质性强,各小层吸水严重不均(图1),高渗层强吸水,对应层位油井水窜严重。三是在注入水水窜、边底水侵入共同作用下,地下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
3.治理对策研究
3.1深化地质特征研究,重新认识地质体
开展地层对比,进一步细分砂岩组
以录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生产动态特征分析,在标志层指导下,根据沉积旋回性及岩性特征,按照“点-线-面”顺序开展井间地层对比及小层划分,将东营组三段划分为4个砂岩组16个小层,明确各砂岩组及小层分层数据、缺失层位、断点位置等,为构造精细解释奠定基础。
(2)井震结合,落实构造形态
综合运用VSP测井、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等资料,指导三维地震层位标定,落实主力砂岩组地震反射特征,通过拾取、对比及跟踪同向轴变化(交叉、叠合等)情况,落实断层位置,再与分层中断点数据相匹配,最终确定断层发育状况,实现构造精细解释。
(3)追蹤地震属性变化,落实砂体展步特征
一般来说,振幅属性强,砂体厚度大,反之则弱,以此为原则,分析地震振幅属性变化情况,能清楚落实砂体展步特征,明确砂体尖灭线位置,为开发调整及井位部署奠定基础。
3.2 剖析地下流体运移规律,刻画剩余油分布状况
(1)边底水侵入分析
在地质体落实基础上,根据油井生产情况,结合水侵方向性、时间性以及射孔井段位置等,分析边水侵入位置以及底水锥进高度,确定剩余油分布状况。
(2)注入水波及状况
根据注水井组动态反应特征,结合动态监测资料分析,开展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分析水线波及范围,明确注采井间剩余油“甜点”区。
(3)剩余油分布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平面上剩余油分布主要在注采井网欠完善区、局部构造高点处、非力主沉积微相区以及断层或砂体尖灭线附近,纵向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低渗透弱吸水层、厚层段顶部及底水锥间带附近。
3.3注采系统优化调整,提高水驱油效率
(1)重构注采井网,提高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依据重新地质认识取得成果,立足原有井网,优化注采井别,提高水驱控制储量,实施油井转注10口,老井侧钻8井次,完善注采井网,日增注水量300方,新增水驱控制储量80万吨;实施调补层12井次,完善注采对应关系,新增见效油井16口,累增油0.88万吨。
(2)建立细分注水标准,指导注水井段调整
以吸水厚度比例达到90%为标准,建立细分注水标准,即注水层段内小层数小于6个、层段厚度小于12m、渗透率变异系数小于0.5,指导细分注水12井次,控制强吸水层20个,新增吸水层30个,增加水驱动用储量20.5万吨,新增10口见效井,累增油0.55万吨。
(3)优化注水方式,控制含水上升速度
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对注水方式进行优化调整,一是对构造低部位油井转注,抑制底水锥进速度;二是采用周期注水和异步注采方式,控制水窜井组含水上升速度;三是开展测井解释二次评价,新增油层和差油层40个,射孔补层28个,完善注采对应关系,调整平面水线波及状况,提高水驱油效率。
4.总体效果
在上述技术对策指导下,L区块注水开发效果得到改善,日产油量由调整前245吨上升至356吨,年含水上升率控制在0.5%以内,新增水驱控制储量80万吨,新增水驱动用储量45万吨,利用甲型水驱特征曲线及童氏图版预测水驱采收率32.0%,高出标定采收率5.5%,2020年区块综合递减率、自然递减率分别为8.8%、12.3%,达到近年来最低水平,稳油控水效果显著,低油价下实现降本增效目的。
5.结论
(1)L区块存在注采系统欠完善、水窜严重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
(2)开展稳油控水技术研究,即在地质体重新认识基础上,明确剩余油分布规律,指导注采系统优化调整,取得较好效果。
(3)本文在注水开发后期稳油控水方面取得成果及认识,可为其它油藏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张伟杰,苏海.寨子河油田长8储层注水开发效果分析[J].石化技术.2017(07).
[2]张伽茵.曙51块优化层系注水开发效果研究[J].化工管理.2017(31).
作者简介:
张润奎,男,1971年7月出生于山东蓬莱,汉族,工程师,2004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现于金海采油厂采油作业三区从事作业区管理工作。
主题词:注水开发 稳油控水 技术研究
1.概况
L区块油藏类型为层状边底水岩性—构造油气藏,主要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东营组三段,储层呈现中孔、中高渗特征,平均孔隙度为22.2%,渗透率为225×10-3μm2,采用注水开发,油井150口,注水井45口,日注水量2400吨,日产液2584吨,日产油225吨,综合含水91.3%,采出程度24.2%,可采储量采出程度91.5%。
2.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注水开发,L区块已进入“双高”阶段,综合含水90%以上油井130口,井数占比86.7%,稳油控水难度大,开发中存在问题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注采系统完善程度低,水驱油效果差,主要原因为地质特征复杂,次级断层发育,区块破碎,平面上难以形成规则面积注采井网,纵向上储层连通关系认识不清,砂体尖灭现象严重,注采对应关系识别难度大,且局部区域存在有注无采、有采无注现象。二是注入水方向强,水窜现象严重。平面上注入水沿储层物性和连通性好的水下分流河道水窜,而处于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等微相上油井注水受效状况差;纵向上储层非均质性强,各小层吸水严重不均(图1),高渗层强吸水,对应层位油井水窜严重。三是在注入水水窜、边底水侵入共同作用下,地下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
3.治理对策研究
3.1深化地质特征研究,重新认识地质体
开展地层对比,进一步细分砂岩组
以录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生产动态特征分析,在标志层指导下,根据沉积旋回性及岩性特征,按照“点-线-面”顺序开展井间地层对比及小层划分,将东营组三段划分为4个砂岩组16个小层,明确各砂岩组及小层分层数据、缺失层位、断点位置等,为构造精细解释奠定基础。
(2)井震结合,落实构造形态
综合运用VSP测井、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等资料,指导三维地震层位标定,落实主力砂岩组地震反射特征,通过拾取、对比及跟踪同向轴变化(交叉、叠合等)情况,落实断层位置,再与分层中断点数据相匹配,最终确定断层发育状况,实现构造精细解释。
(3)追蹤地震属性变化,落实砂体展步特征
一般来说,振幅属性强,砂体厚度大,反之则弱,以此为原则,分析地震振幅属性变化情况,能清楚落实砂体展步特征,明确砂体尖灭线位置,为开发调整及井位部署奠定基础。
3.2 剖析地下流体运移规律,刻画剩余油分布状况
(1)边底水侵入分析
在地质体落实基础上,根据油井生产情况,结合水侵方向性、时间性以及射孔井段位置等,分析边水侵入位置以及底水锥进高度,确定剩余油分布状况。
(2)注入水波及状况
根据注水井组动态反应特征,结合动态监测资料分析,开展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分析水线波及范围,明确注采井间剩余油“甜点”区。
(3)剩余油分布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平面上剩余油分布主要在注采井网欠完善区、局部构造高点处、非力主沉积微相区以及断层或砂体尖灭线附近,纵向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低渗透弱吸水层、厚层段顶部及底水锥间带附近。
3.3注采系统优化调整,提高水驱油效率
(1)重构注采井网,提高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依据重新地质认识取得成果,立足原有井网,优化注采井别,提高水驱控制储量,实施油井转注10口,老井侧钻8井次,完善注采井网,日增注水量300方,新增水驱控制储量80万吨;实施调补层12井次,完善注采对应关系,新增见效油井16口,累增油0.88万吨。
(2)建立细分注水标准,指导注水井段调整
以吸水厚度比例达到90%为标准,建立细分注水标准,即注水层段内小层数小于6个、层段厚度小于12m、渗透率变异系数小于0.5,指导细分注水12井次,控制强吸水层20个,新增吸水层30个,增加水驱动用储量20.5万吨,新增10口见效井,累增油0.55万吨。
(3)优化注水方式,控制含水上升速度
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对注水方式进行优化调整,一是对构造低部位油井转注,抑制底水锥进速度;二是采用周期注水和异步注采方式,控制水窜井组含水上升速度;三是开展测井解释二次评价,新增油层和差油层40个,射孔补层28个,完善注采对应关系,调整平面水线波及状况,提高水驱油效率。
4.总体效果
在上述技术对策指导下,L区块注水开发效果得到改善,日产油量由调整前245吨上升至356吨,年含水上升率控制在0.5%以内,新增水驱控制储量80万吨,新增水驱动用储量45万吨,利用甲型水驱特征曲线及童氏图版预测水驱采收率32.0%,高出标定采收率5.5%,2020年区块综合递减率、自然递减率分别为8.8%、12.3%,达到近年来最低水平,稳油控水效果显著,低油价下实现降本增效目的。
5.结论
(1)L区块存在注采系统欠完善、水窜严重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
(2)开展稳油控水技术研究,即在地质体重新认识基础上,明确剩余油分布规律,指导注采系统优化调整,取得较好效果。
(3)本文在注水开发后期稳油控水方面取得成果及认识,可为其它油藏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张伟杰,苏海.寨子河油田长8储层注水开发效果分析[J].石化技术.2017(07).
[2]张伽茵.曙51块优化层系注水开发效果研究[J].化工管理.2017(31).
作者简介:
张润奎,男,1971年7月出生于山东蓬莱,汉族,工程师,2004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现于金海采油厂采油作业三区从事作业区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