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标》中规定词语教学的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词语的理解常以字典的解释为主,让学生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死记硬背词语意思。因此,造成许多学生在说话、写作时,语言干瘪贫乏,甚至辞不达意。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
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的关系,理解词语。
语句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掘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3.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
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利用故事发展的情节来理解词语。
二、运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近义词比较。
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味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异词比较。
就是不同两个词语之间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很好地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的思想境界。
3.同词异义。
指同时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
三、演示法,理解词语
1.学生演示。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加深刻、靈动的效果。
2.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
3.多媒体演示。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如在教学会意字“笔”时,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了“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便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的,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五、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理解词语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因此,词语教学应渗透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中,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促进了学生其他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开拓了思维,培养了语感,激发了兴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从而让字词教学显得情趣盎然。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
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的关系,理解词语。
语句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掘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3.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
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利用故事发展的情节来理解词语。
二、运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近义词比较。
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味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异词比较。
就是不同两个词语之间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很好地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的思想境界。
3.同词异义。
指同时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
三、演示法,理解词语
1.学生演示。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加深刻、靈动的效果。
2.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
3.多媒体演示。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如在教学会意字“笔”时,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了“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便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的,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五、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理解词语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因此,词语教学应渗透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中,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促进了学生其他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开拓了思维,培养了语感,激发了兴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从而让字词教学显得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