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不能一刀切。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让课堂教学实现《新课标》的变化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根据实际教学活动需求,加强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快乐学习、勤于思考,培养积极的数学思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活动要更加积极地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实践,努力营造深厚的自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培养数学实践意识,提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把知识以结论的方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看不到学生内心思维活动的具体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演示或操作,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并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就能够让教材中的知识“活”起来。因此,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科学的、艺术的处理,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在学生已掌握了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动手测量和计算圆柱形罐头盒、水桶和通风管的表面积,学生在不同物体表面积的测量计算中,知道罐头盒的表面积是“两个底面积+侧面积”,水桶的表面积是“底面积+侧面积”,而通风管的表面积只是它的侧面积。学生在实际探究中认识到了不同的物体表面积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从实践中既认识了事物的普遍性,又认识了事物的特殊性。又如:为了提高低年级学生口算的能力,设计玩“扑克牌24点”的游戏,让学生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提高了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二、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由于数学对象并非現实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是通过一定的符号来表达的,假如学习者不能首先在头脑中真实地去“建构”出相应的对象,即使借助于语言“外化”的对象重新转化为思维的内在成分,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构建数学“脚手架”,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去获取新知识。如果过多地考虑“教”的技巧而缺少探索“学”的规律,容易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进而形成一定的惰性和依靠性。
“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就是说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建构环境或者说是建构的“脚手架”,让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进行活动。例如在学生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出示一组数:36、39、63、69、96、123。让学生判断这组数中哪些能被3整除,并总结特征。当学生说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后,教师板书这一特征,又出示一组数:13、19、23、26、46、59,让学生根据自己得出的特征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此时,学生疑惑重重:“这些数的个位也是3、6、9,为什么不能被3整除?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使学习过程成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课堂气氛浓烈,高潮迭起,思维活跃,研究学习的态势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掌握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准确而灵活地运用数学语言研究和表述问题,是数学教育教学的迫切要求。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加大应用问题的教学力度。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如在学习“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
总得说来,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应用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贴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将数学看成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游戏,就能够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到数学亲切、真实,领略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快乐学习、勤于思考,培养积极的数学思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活动要更加积极地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实践,努力营造深厚的自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培养数学实践意识,提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把知识以结论的方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看不到学生内心思维活动的具体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演示或操作,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并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就能够让教材中的知识“活”起来。因此,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科学的、艺术的处理,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在学生已掌握了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动手测量和计算圆柱形罐头盒、水桶和通风管的表面积,学生在不同物体表面积的测量计算中,知道罐头盒的表面积是“两个底面积+侧面积”,水桶的表面积是“底面积+侧面积”,而通风管的表面积只是它的侧面积。学生在实际探究中认识到了不同的物体表面积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从实践中既认识了事物的普遍性,又认识了事物的特殊性。又如:为了提高低年级学生口算的能力,设计玩“扑克牌24点”的游戏,让学生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提高了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二、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由于数学对象并非現实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是通过一定的符号来表达的,假如学习者不能首先在头脑中真实地去“建构”出相应的对象,即使借助于语言“外化”的对象重新转化为思维的内在成分,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构建数学“脚手架”,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去获取新知识。如果过多地考虑“教”的技巧而缺少探索“学”的规律,容易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进而形成一定的惰性和依靠性。
“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就是说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建构环境或者说是建构的“脚手架”,让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进行活动。例如在学生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出示一组数:36、39、63、69、96、123。让学生判断这组数中哪些能被3整除,并总结特征。当学生说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后,教师板书这一特征,又出示一组数:13、19、23、26、46、59,让学生根据自己得出的特征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此时,学生疑惑重重:“这些数的个位也是3、6、9,为什么不能被3整除?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使学习过程成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课堂气氛浓烈,高潮迭起,思维活跃,研究学习的态势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掌握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准确而灵活地运用数学语言研究和表述问题,是数学教育教学的迫切要求。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加大应用问题的教学力度。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如在学习“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
总得说来,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应用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贴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将数学看成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游戏,就能够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到数学亲切、真实,领略到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