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語文教学一定要深化改革,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探索知识的热情,把积极情感态度的培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对教与学的催化剂作用,从而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 以情育人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教师应借助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进行愉快、准确的欣赏,为学生悲而悲,喜而喜,愤怒而愤怒,呐喊而呐喊。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如下:
一、以情动人,充分发挥教师自身情感对学生的感染、熏陶作用
怎样才算是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呢?我认为,除了教师本人要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以扎实的理论功底让学生仰慕、心生钦佩之外,更应塑造高尚的精神修养,并以此来激发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怀,利用精湛的教学艺术,最终实现将学生领入高尚的精神境界。传统教学中,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往往忽略了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事实上,教师自身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感情感染和熏陶的作用,并因此会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转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这无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是对这一独特情感现象所作的生动形象的概括。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情感的迁移功能,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不断提高人格魅力,感染和打动每个学生。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关心和爱护每位学生,必然会将这种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继而又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其所教的学科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教材本身就富含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因此语文教师要仔细挖掘教材中蕴涵着的情感因素,注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如我有个学生患有乙肝,常常因病请假,我就利用休息时间为他补课。时间一长,这位学生对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因此成了他学习语文的动力,使得原本对语文不感兴趣、基础较差的他兴趣大增,成绩上升明显。
二、以情感人,努力寻找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前预先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课堂伊始就用描述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进入与作品相适应的情境之中,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切身融入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中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到文化知识的同时,思想得到滋养,灵魂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有很多,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导入方式。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跟学生讲述自己求学的经历,也可让学生自己讲述学习生活中的趣事,让大家一起分享各自童年的乐趣。如教学《残损的手掌》时,教师神情肃穆,挂上图片,打开配有低沉音乐的课文朗诵录音,创造出一种悲壮哀伤的氛围。听着感人的音乐和课文的语言,学生好像渐渐看到了祖国大地的创伤:杂乱的蓬蒿、冰凉的河水、凄楚的境地、血与泪的悲痛……学生的眼眶中充满了泪水。这就为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先播放音乐《橄榄树》,引导学生联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饱受乡思之苦的游子形象表现出来。这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以情育人,积极促进学生实现情感升华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教师要把握“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的相互融合,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努力使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结合,达到相互强化、相互促进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宽大的胸怀,还必须注意情境的感染和心灵的感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在感悟语文材料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人格的感化。
情感区别于一般的心理品质,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它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动脑,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学习中升华情感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积极情感的教育。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它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它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对情感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将它贯穿到课堂的每个环节中去,使整个教学活动趋于“和谐”。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对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蔡泽华主编,《全国教育教学论文暨教案选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剑兰、张凤琴、陈尚生主编,《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王坤、潘智彪主编,《文学研究与学术规范》,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
[5]《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 以情育人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教师应借助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进行愉快、准确的欣赏,为学生悲而悲,喜而喜,愤怒而愤怒,呐喊而呐喊。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如下:
一、以情动人,充分发挥教师自身情感对学生的感染、熏陶作用
怎样才算是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呢?我认为,除了教师本人要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以扎实的理论功底让学生仰慕、心生钦佩之外,更应塑造高尚的精神修养,并以此来激发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怀,利用精湛的教学艺术,最终实现将学生领入高尚的精神境界。传统教学中,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往往忽略了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事实上,教师自身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感情感染和熏陶的作用,并因此会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转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这无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是对这一独特情感现象所作的生动形象的概括。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情感的迁移功能,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不断提高人格魅力,感染和打动每个学生。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关心和爱护每位学生,必然会将这种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继而又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其所教的学科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教材本身就富含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因此语文教师要仔细挖掘教材中蕴涵着的情感因素,注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如我有个学生患有乙肝,常常因病请假,我就利用休息时间为他补课。时间一长,这位学生对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因此成了他学习语文的动力,使得原本对语文不感兴趣、基础较差的他兴趣大增,成绩上升明显。
二、以情感人,努力寻找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前预先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课堂伊始就用描述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进入与作品相适应的情境之中,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切身融入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中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到文化知识的同时,思想得到滋养,灵魂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有很多,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导入方式。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跟学生讲述自己求学的经历,也可让学生自己讲述学习生活中的趣事,让大家一起分享各自童年的乐趣。如教学《残损的手掌》时,教师神情肃穆,挂上图片,打开配有低沉音乐的课文朗诵录音,创造出一种悲壮哀伤的氛围。听着感人的音乐和课文的语言,学生好像渐渐看到了祖国大地的创伤:杂乱的蓬蒿、冰凉的河水、凄楚的境地、血与泪的悲痛……学生的眼眶中充满了泪水。这就为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先播放音乐《橄榄树》,引导学生联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饱受乡思之苦的游子形象表现出来。这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以情育人,积极促进学生实现情感升华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教师要把握“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的相互融合,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努力使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结合,达到相互强化、相互促进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宽大的胸怀,还必须注意情境的感染和心灵的感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在感悟语文材料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人格的感化。
情感区别于一般的心理品质,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它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动脑,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学习中升华情感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积极情感的教育。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它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它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对情感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将它贯穿到课堂的每个环节中去,使整个教学活动趋于“和谐”。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对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蔡泽华主编,《全国教育教学论文暨教案选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剑兰、张凤琴、陈尚生主编,《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王坤、潘智彪主编,《文学研究与学术规范》,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
[5]《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