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就是学生不断积累新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1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意的培养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四种基本的心理成分构成的。知,即道德认识。指道德观念和信念,是对社会道德规范及执行意义的认识。它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经形成,变成人们道德行为的内在原因。情,即道德情。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自己和他人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伴随着道德认识产生的。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道德情感的转变是学生品德转变的根本转变。道德意志,是指学生去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克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表现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动机战胜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动机,表现在按照社会道德要求克服困难,支配自己的行动,它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道德行为习惯,是指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下采取的行动,并经常坚持下来,形成稳定的特点。品德形成的过程,一般来说是从知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一般程序可以概括为提高认识,培养情感,锻炼意志,训练行为习惯。因此,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可以从知开始,还可以从意、情、行开始,但无论从何开始,都要抓住知和行的矛盾,实现有知到行的转化。
2 社会活动和交流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思想品德形成不仅通过课堂上思想品德教育,而要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和与人交往才能形成。学生思想品德几方面的因素是不会自发形成的,特别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要靠社会传递,教师传递给学生,父母传递给子女,而这种传递只有在活动和交往中才能进行。学生主要是通过学习、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种体育、文化活动等获得社会道德经验,得到实践锻炼。他们主要活动室学习活动,主要交往对象是教师、同学和家长。
3 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其外部的原因是教师的教育和其他外界的影响,内部原因是心理内部的矛盾。这种心理内部的矛盾就是由教师所提出的社会道德要求引起的学生新的道德需要与他们现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运动的结果,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发生变化。如果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接收外部教育,当前社会道德的要求就会转化为他们的需要,并转化为他们道德行为动机,从而选择行动方式,最后付诸实现。这时,他们新的道德认识就会转化为新的道德行为,使现有的道德心理结构发生变化,得以提高。这种行为循环反复的进行,学生的思想品德就会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地不断向前发展。如果采取消极或对抗的态度,就会削弱和抵消教育的作用,产生不良的品德。可见,学生品德的形成,不仅取决于教育影响和其他外界影响的性质,而且取决于他们如何接收影响和自我教育,也就是取决于内部矛盾运动。很显然,这种内部矛盾运动就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
4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思想品德作为经常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其形成必然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教育与培养。不能认为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了某一个道德行为,就说他已经形成了某种品德了,而要看他是不是经常地、稳定的这样做下去。只有当他不止一次的、反复的完成一些道德行为,并判断他是在正确的道德认识的支配下完成的,我们才说他已经形成了这方面的道德品质。至于说道德习惯的形成和巩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不仅如此,由于社会各种影响是复杂的,特别是资产阶级为了争夺年轻一代而宣扬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而小学生的认识还处于不稳定的阶段,很容易影响他们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甚至,还可能出现反复,这就更需要时间,因此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无止境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品德形成的过程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没有终点的。
总之,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思想品德的教育,特别是现如今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的学生由于思想教育跟不上流落社会,成为社会负担,如有的学生由于父母的溺爱,上网吧,学习跟不上,开始打架,斗殴,有的父母离婚孩子流落街头,等等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我们应当从孩童时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1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意的培养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四种基本的心理成分构成的。知,即道德认识。指道德观念和信念,是对社会道德规范及执行意义的认识。它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经形成,变成人们道德行为的内在原因。情,即道德情。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自己和他人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伴随着道德认识产生的。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道德情感的转变是学生品德转变的根本转变。道德意志,是指学生去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克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表现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动机战胜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动机,表现在按照社会道德要求克服困难,支配自己的行动,它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道德行为习惯,是指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下采取的行动,并经常坚持下来,形成稳定的特点。品德形成的过程,一般来说是从知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一般程序可以概括为提高认识,培养情感,锻炼意志,训练行为习惯。因此,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可以从知开始,还可以从意、情、行开始,但无论从何开始,都要抓住知和行的矛盾,实现有知到行的转化。
2 社会活动和交流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思想品德形成不仅通过课堂上思想品德教育,而要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和与人交往才能形成。学生思想品德几方面的因素是不会自发形成的,特别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要靠社会传递,教师传递给学生,父母传递给子女,而这种传递只有在活动和交往中才能进行。学生主要是通过学习、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种体育、文化活动等获得社会道德经验,得到实践锻炼。他们主要活动室学习活动,主要交往对象是教师、同学和家长。
3 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其外部的原因是教师的教育和其他外界的影响,内部原因是心理内部的矛盾。这种心理内部的矛盾就是由教师所提出的社会道德要求引起的学生新的道德需要与他们现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运动的结果,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发生变化。如果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接收外部教育,当前社会道德的要求就会转化为他们的需要,并转化为他们道德行为动机,从而选择行动方式,最后付诸实现。这时,他们新的道德认识就会转化为新的道德行为,使现有的道德心理结构发生变化,得以提高。这种行为循环反复的进行,学生的思想品德就会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地不断向前发展。如果采取消极或对抗的态度,就会削弱和抵消教育的作用,产生不良的品德。可见,学生品德的形成,不仅取决于教育影响和其他外界影响的性质,而且取决于他们如何接收影响和自我教育,也就是取决于内部矛盾运动。很显然,这种内部矛盾运动就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
4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思想品德作为经常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其形成必然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教育与培养。不能认为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了某一个道德行为,就说他已经形成了某种品德了,而要看他是不是经常地、稳定的这样做下去。只有当他不止一次的、反复的完成一些道德行为,并判断他是在正确的道德认识的支配下完成的,我们才说他已经形成了这方面的道德品质。至于说道德习惯的形成和巩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不仅如此,由于社会各种影响是复杂的,特别是资产阶级为了争夺年轻一代而宣扬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而小学生的认识还处于不稳定的阶段,很容易影响他们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甚至,还可能出现反复,这就更需要时间,因此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无止境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品德形成的过程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没有终点的。
总之,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思想品德的教育,特别是现如今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的学生由于思想教育跟不上流落社会,成为社会负担,如有的学生由于父母的溺爱,上网吧,学习跟不上,开始打架,斗殴,有的父母离婚孩子流落街头,等等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我们应当从孩童时重视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