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很多学生都反映初中地理课程比较困难,在学习的时候理解的不够透彻。分析根本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地理科目的学习兴趣比较低,再有就是学生的思维不能根据地理科目的实际特点展开联想发散,这样就会影响地理课程的学习效果。本文主要结合多年地理教学的实际经验,总结新的课改环境下,初中地理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关键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13-01
初中地理教学是初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生的文化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由于地理学科不属于我国初中教学的重点学科,因此普遍不受初中生的重视。因此如何加强初中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对初中地理教学十分重要。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关键点及相关措施,以期为后期的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一、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时候重视地理形象思维的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是思维过程创造性发展的闪光点,这种思维活动能够长久的在教学生活中展现。培养学生地理形象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这种能力的培养能够强化学生大脑的开发,可以锻炼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能够帮助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可以在实践当中吸收更多的地理實践能力。
二、强化语言表达,锻炼学生思维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想象能力比较差,教师要遵循生活实际,保证学生思想从实际出发,要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形象思维丰富现有资料,将现有的地理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针对这些现象和事物进行深入的讲解和点拨,引起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在关键的时候教师给与一定的引导,让学生主动获得教学知识。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的语言描述能力,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感性材料所阐述的内容。比如在教授“黄河水系”这一课程内容的时候,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结合实际生活 强化学生思维发展
在教授水产业、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等内容的时候,基本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形式记住水产品的种类和分布,掌握自然保护区的划分和所保护的野生动物。但学生在记忆这些内容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混淆各自的内容和分布,想要避免或降低这种现象的发生,就需要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此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看学生见过、吃过哪些鱼,组织学生按照鱼的生活区域将其进行分类,这样就让学生对淡水或海洋区域的水产品有了基本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野生动物的分布位置和国内著名的各个旅游景点相结合,虽然有些学生对野生动物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很多学生都喜欢旅游,很可能在旅游的过程中对某一细节记忆深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这种隐藏的意识,让学生回忆起野生动物保护区等旅游地区给其留下的美好印象,凭借这些印象记住野生动物的分布和其保护区域的设置。这样会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有效的教学提升,为地理课程的深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分析地理学科特点,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虽然在地理课堂上,教师想要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了集邮、跟同学分享旅游见闻,让学生观察动物特点,从这些角度教师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行为当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虽然这些形式很丰富,但究其根本还是服务于内容。地理学科教学的根本就是通过不同的事物走向深入的学习,让学生根据地理学科的实际特点展开思索,其过程看似复杂,实际彼此之间都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这些地理环境下的表面毫无联系但实际有千丝万缕关系的现象都要引起教师的注意。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问学生知道为什么吗,结合这一内容可以体现我们地理知识的哪一点。从整体上看,万寿塔和地理知识并没有什么关系,最多是因为江堤地质较软而塔身过重而陷入其中。假如不进行深入的思考,一般提问就到此结束了。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结论
地理课程作为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其对学生的整体成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要改变传统的不重视地理科目的习惯,要改变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到地理教学中来。初中地理教师要重视个体能力发展,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多角度入手强化地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佳;开展地理活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年01期
[2]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关键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13-01
初中地理教学是初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生的文化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由于地理学科不属于我国初中教学的重点学科,因此普遍不受初中生的重视。因此如何加强初中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对初中地理教学十分重要。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关键点及相关措施,以期为后期的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一、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时候重视地理形象思维的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是思维过程创造性发展的闪光点,这种思维活动能够长久的在教学生活中展现。培养学生地理形象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这种能力的培养能够强化学生大脑的开发,可以锻炼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能够帮助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可以在实践当中吸收更多的地理實践能力。
二、强化语言表达,锻炼学生思维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想象能力比较差,教师要遵循生活实际,保证学生思想从实际出发,要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形象思维丰富现有资料,将现有的地理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针对这些现象和事物进行深入的讲解和点拨,引起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在关键的时候教师给与一定的引导,让学生主动获得教学知识。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的语言描述能力,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感性材料所阐述的内容。比如在教授“黄河水系”这一课程内容的时候,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结合实际生活 强化学生思维发展
在教授水产业、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等内容的时候,基本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形式记住水产品的种类和分布,掌握自然保护区的划分和所保护的野生动物。但学生在记忆这些内容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混淆各自的内容和分布,想要避免或降低这种现象的发生,就需要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此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看学生见过、吃过哪些鱼,组织学生按照鱼的生活区域将其进行分类,这样就让学生对淡水或海洋区域的水产品有了基本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野生动物的分布位置和国内著名的各个旅游景点相结合,虽然有些学生对野生动物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很多学生都喜欢旅游,很可能在旅游的过程中对某一细节记忆深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这种隐藏的意识,让学生回忆起野生动物保护区等旅游地区给其留下的美好印象,凭借这些印象记住野生动物的分布和其保护区域的设置。这样会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有效的教学提升,为地理课程的深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分析地理学科特点,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虽然在地理课堂上,教师想要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了集邮、跟同学分享旅游见闻,让学生观察动物特点,从这些角度教师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行为当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虽然这些形式很丰富,但究其根本还是服务于内容。地理学科教学的根本就是通过不同的事物走向深入的学习,让学生根据地理学科的实际特点展开思索,其过程看似复杂,实际彼此之间都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这些地理环境下的表面毫无联系但实际有千丝万缕关系的现象都要引起教师的注意。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问学生知道为什么吗,结合这一内容可以体现我们地理知识的哪一点。从整体上看,万寿塔和地理知识并没有什么关系,最多是因为江堤地质较软而塔身过重而陷入其中。假如不进行深入的思考,一般提问就到此结束了。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结论
地理课程作为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其对学生的整体成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要改变传统的不重视地理科目的习惯,要改变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到地理教学中来。初中地理教师要重视个体能力发展,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多角度入手强化地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佳;开展地理活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年01期
[2]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