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写作问题产生的客观因素
1.严格控制,没有自由
考场作文采用命题的形式,这种写作在教师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下完成,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变成一种必须应付的差事。
2.只看形式,忽略内容
以范文阅读和机械模仿为主要特征,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内容空洞,结构生硬,表达平淡。平时由于课程紧张,教师实际的作文教学并不多。所以学生获得作文提升的路径就显得非常单一,更多的借助于优秀范文,在下笔前习惯性地去看别人的文章。一味地借鉴,形成习惯,没有融入自己的生活和体验,再美的文字也会流于形式,失去打动人心、感染读者的意义。
3.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学生在写作时有没有内容写,会不会写,教师很少具体地去关注。整个写作过程,全靠学生自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教师往往是观察不出来的。
4.缺失交际语境
斯皮维认为写作不仅是书面符号的表达,更是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一场“意义建构”,她从读者角度分析提出:读者对作者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能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最好的工具。所以读者是每一次写作最重要的启动者、牵引者、合作者。然而,命题过于严格的限制,使学生失去了交际的空间,作文成为向教师的汇报。缺少交际语境,让学生失去写作的动力。
二、学生写作问题产生的主观因素
1.认为生活单调,没有内容可写
学生写作“没内容可写”,原因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是:缺乏生活经验。可是,学生真的缺乏生活经验吗?他们时刻在“生活”之中——社会、学校、家庭、读书、交友以及开展的各种活动都是生活经验啊,其中应该有无数的内容可以给他们提供素材。即使这样很多学生还是写不好作文。这是因为缺少了注意、激发和转化!
刚才所提到的生活片段只有被关注、启动并转化、内化之后,才能化为写作素材。作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储存在作者长期记忆里的。这些信息有的是生活中曾经多次接触和体验到的,有的是阅读并思考而沉淀下来的,平时处于潜藏闭锁的状态,必须有一个动机或外界触动,才能激活、提取、加工。文与可画竹之所以能做到胸有成竹,固然是因为他曾无数次地去观察竹子,但是更关键的是他能将眼中“真实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进而变成“手中之竹”。
写作就是“经验的改造”。写作教学要教学生“通过写作”去体会并学会生活。当他们学会以这种“准写作状态”生活、学习、做事时,写作教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2.缺乏相应成熟的写作技巧
写作最终当然需要将“体验过的生活”转化为“书面用语”。这也就是将获得的生活经验转化为词语、句子、段落、篇章表达出来。写作一般要经过“物—情—文”的三级转换,达到自然顺畅的结果。
学生不会表达的原因有:字词的基础积累少;运用的句型上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缺少谋篇布局的方法;不会运用表达技能等。这些都属于学生“语文经验”的缺失,需要通过语文教学和学生自己的读写活动来解决。
基于学生在实际作文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就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搭建平台。写作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语言表述,需要学生有谋篇布局的能力。既然是书面表达就有清晰的思维;既然是构造语篇,就有一定的章法。前文刚才涉及学生写作面临的问题:不想写(兴趣动机);写什么(写作内容);如何写(写作能力)。从写作发生角度看,三者中任何一个问题都影响着写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三者之间也有先后主次之分。写作教学应该先解决写作目的,再解决写作过程,最后解决写作能力和方法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由学生写作的两个方面即“学生掌握的写作能力”与“这一次写作任务”之间的落差造成的。“学生掌握的写作能力”包括:学生的写作动机、已经掌握的写作方法和生活经验等;“这一次的写作任务”包括:题目的要求、曾经的生活经验、这一次需要用到的写作方法等。写作教学就是填补这两者之间的落差。
三、解决和改进方法
1.阅读
积累词汇和句式。词汇量与写作质量显著相关。英文的学习往往是先积累词汇再进行长篇阅读,而语文的学习往往是相反的,在阅读当中积累词汇。初中生的作文文体基本以散文为主,而现代散文的用语可以朴素,也可以典雅。只是朴素的用语也并非是随意的口语,需要学生从名家名篇中去摘录、积累并创造性地去运用。但是要注意处理好“语言形式”和“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
2.培养语篇构造能力
当选择了合适的素材之后,结构的构思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小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戏剧性。戏剧性的表现主要是体现在情节的转折和人物性格的转折上。学生在创作散文的同时也可以借鉴小说的特点。如果是一件事情,就选择纵线结构,情节要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起伏;如果是两件以上的事情,可以选择横线,也就是并列或递进的结构,事情或人物要有一定的张力,前后之间有变化有波澜。
3.可以引导学生有“读者意识”
笔者认为可以有多种“读者意识”,除了明确阅卷教师作为读者以外,还有学生笔下“主人公意识”。写作内容是和母亲的故事,就让母亲看,让她重新回到这个具体情境中,感受笔下的文字力量,产生情感的碰触。同样,写的是谁,就给谁去阅读,然后交流感受,再去弥补曾经缺失的或错想的情节和情感。如果是虚拟的自然,就要有虚拟的“读者意识”,如果不让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外界的生命体验有联结的话,文字就失去了意义。
4.训练思维能力
前者的基础夯实后,最高的能力就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字的本身就是思维。如果仅仅是每一段的语言很優美,描写也很细致生动,但是段落之间,前后之间没有一定的连贯性,再美的文字也是于事无补。
影响作文教学过程化探索进展的障碍还是有很多方面,如何落实作文具体的过程指导,还需要教师大量的摸索和实践。教师也需要对作文教学的各种文体和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决。
(作者单位: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
1.严格控制,没有自由
考场作文采用命题的形式,这种写作在教师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下完成,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变成一种必须应付的差事。
2.只看形式,忽略内容
以范文阅读和机械模仿为主要特征,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内容空洞,结构生硬,表达平淡。平时由于课程紧张,教师实际的作文教学并不多。所以学生获得作文提升的路径就显得非常单一,更多的借助于优秀范文,在下笔前习惯性地去看别人的文章。一味地借鉴,形成习惯,没有融入自己的生活和体验,再美的文字也会流于形式,失去打动人心、感染读者的意义。
3.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学生在写作时有没有内容写,会不会写,教师很少具体地去关注。整个写作过程,全靠学生自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教师往往是观察不出来的。
4.缺失交际语境
斯皮维认为写作不仅是书面符号的表达,更是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一场“意义建构”,她从读者角度分析提出:读者对作者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能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最好的工具。所以读者是每一次写作最重要的启动者、牵引者、合作者。然而,命题过于严格的限制,使学生失去了交际的空间,作文成为向教师的汇报。缺少交际语境,让学生失去写作的动力。
二、学生写作问题产生的主观因素
1.认为生活单调,没有内容可写
学生写作“没内容可写”,原因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是:缺乏生活经验。可是,学生真的缺乏生活经验吗?他们时刻在“生活”之中——社会、学校、家庭、读书、交友以及开展的各种活动都是生活经验啊,其中应该有无数的内容可以给他们提供素材。即使这样很多学生还是写不好作文。这是因为缺少了注意、激发和转化!
刚才所提到的生活片段只有被关注、启动并转化、内化之后,才能化为写作素材。作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储存在作者长期记忆里的。这些信息有的是生活中曾经多次接触和体验到的,有的是阅读并思考而沉淀下来的,平时处于潜藏闭锁的状态,必须有一个动机或外界触动,才能激活、提取、加工。文与可画竹之所以能做到胸有成竹,固然是因为他曾无数次地去观察竹子,但是更关键的是他能将眼中“真实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进而变成“手中之竹”。
写作就是“经验的改造”。写作教学要教学生“通过写作”去体会并学会生活。当他们学会以这种“准写作状态”生活、学习、做事时,写作教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2.缺乏相应成熟的写作技巧
写作最终当然需要将“体验过的生活”转化为“书面用语”。这也就是将获得的生活经验转化为词语、句子、段落、篇章表达出来。写作一般要经过“物—情—文”的三级转换,达到自然顺畅的结果。
学生不会表达的原因有:字词的基础积累少;运用的句型上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缺少谋篇布局的方法;不会运用表达技能等。这些都属于学生“语文经验”的缺失,需要通过语文教学和学生自己的读写活动来解决。
基于学生在实际作文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就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搭建平台。写作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语言表述,需要学生有谋篇布局的能力。既然是书面表达就有清晰的思维;既然是构造语篇,就有一定的章法。前文刚才涉及学生写作面临的问题:不想写(兴趣动机);写什么(写作内容);如何写(写作能力)。从写作发生角度看,三者中任何一个问题都影响着写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三者之间也有先后主次之分。写作教学应该先解决写作目的,再解决写作过程,最后解决写作能力和方法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由学生写作的两个方面即“学生掌握的写作能力”与“这一次写作任务”之间的落差造成的。“学生掌握的写作能力”包括:学生的写作动机、已经掌握的写作方法和生活经验等;“这一次的写作任务”包括:题目的要求、曾经的生活经验、这一次需要用到的写作方法等。写作教学就是填补这两者之间的落差。
三、解决和改进方法
1.阅读
积累词汇和句式。词汇量与写作质量显著相关。英文的学习往往是先积累词汇再进行长篇阅读,而语文的学习往往是相反的,在阅读当中积累词汇。初中生的作文文体基本以散文为主,而现代散文的用语可以朴素,也可以典雅。只是朴素的用语也并非是随意的口语,需要学生从名家名篇中去摘录、积累并创造性地去运用。但是要注意处理好“语言形式”和“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
2.培养语篇构造能力
当选择了合适的素材之后,结构的构思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小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戏剧性。戏剧性的表现主要是体现在情节的转折和人物性格的转折上。学生在创作散文的同时也可以借鉴小说的特点。如果是一件事情,就选择纵线结构,情节要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起伏;如果是两件以上的事情,可以选择横线,也就是并列或递进的结构,事情或人物要有一定的张力,前后之间有变化有波澜。
3.可以引导学生有“读者意识”
笔者认为可以有多种“读者意识”,除了明确阅卷教师作为读者以外,还有学生笔下“主人公意识”。写作内容是和母亲的故事,就让母亲看,让她重新回到这个具体情境中,感受笔下的文字力量,产生情感的碰触。同样,写的是谁,就给谁去阅读,然后交流感受,再去弥补曾经缺失的或错想的情节和情感。如果是虚拟的自然,就要有虚拟的“读者意识”,如果不让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外界的生命体验有联结的话,文字就失去了意义。
4.训练思维能力
前者的基础夯实后,最高的能力就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字的本身就是思维。如果仅仅是每一段的语言很優美,描写也很细致生动,但是段落之间,前后之间没有一定的连贯性,再美的文字也是于事无补。
影响作文教学过程化探索进展的障碍还是有很多方面,如何落实作文具体的过程指导,还需要教师大量的摸索和实践。教师也需要对作文教学的各种文体和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决。
(作者单位: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