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初中生写作难之我见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q770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写作问题产生的客观因素
  1.严格控制,没有自由
  考场作文采用命题的形式,这种写作在教师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下完成,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变成一种必须应付的差事。
  2.只看形式,忽略内容
  以范文阅读和机械模仿为主要特征,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内容空洞,结构生硬,表达平淡。平时由于课程紧张,教师实际的作文教学并不多。所以学生获得作文提升的路径就显得非常单一,更多的借助于优秀范文,在下笔前习惯性地去看别人的文章。一味地借鉴,形成习惯,没有融入自己的生活和体验,再美的文字也会流于形式,失去打动人心、感染读者的意义。
  3.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学生在写作时有没有内容写,会不会写,教师很少具体地去关注。整个写作过程,全靠学生自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教师往往是观察不出来的。
  4.缺失交际语境
  斯皮维认为写作不仅是书面符号的表达,更是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一场“意义建构”,她从读者角度分析提出:读者对作者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能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最好的工具。所以读者是每一次写作最重要的启动者、牵引者、合作者。然而,命题过于严格的限制,使学生失去了交际的空间,作文成为向教师的汇报。缺少交际语境,让学生失去写作的动力。
  二、学生写作问题产生的主观因素
  1.认为生活单调,没有内容可写
  学生写作“没内容可写”,原因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是:缺乏生活经验。可是,学生真的缺乏生活经验吗?他们时刻在“生活”之中——社会、学校、家庭、读书、交友以及开展的各种活动都是生活经验啊,其中应该有无数的内容可以给他们提供素材。即使这样很多学生还是写不好作文。这是因为缺少了注意、激发和转化!
  刚才所提到的生活片段只有被关注、启动并转化、内化之后,才能化为写作素材。作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储存在作者长期记忆里的。这些信息有的是生活中曾经多次接触和体验到的,有的是阅读并思考而沉淀下来的,平时处于潜藏闭锁的状态,必须有一个动机或外界触动,才能激活、提取、加工。文与可画竹之所以能做到胸有成竹,固然是因为他曾无数次地去观察竹子,但是更关键的是他能将眼中“真实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进而变成“手中之竹”。
  写作就是“经验的改造”。写作教学要教学生“通过写作”去体会并学会生活。当他们学会以这种“准写作状态”生活、学习、做事时,写作教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2.缺乏相应成熟的写作技巧
  写作最终当然需要将“体验过的生活”转化为“书面用语”。这也就是将获得的生活经验转化为词语、句子、段落、篇章表达出来。写作一般要经过“物—情—文”的三级转换,达到自然顺畅的结果。
  学生不会表达的原因有:字词的基础积累少;运用的句型上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缺少谋篇布局的方法;不会运用表达技能等。这些都属于学生“语文经验”的缺失,需要通过语文教学和学生自己的读写活动来解决。
  基于学生在实际作文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就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搭建平台。写作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语言表述,需要学生有谋篇布局的能力。既然是书面表达就有清晰的思维;既然是构造语篇,就有一定的章法。前文刚才涉及学生写作面临的问题:不想写(兴趣动机);写什么(写作内容);如何写(写作能力)。从写作发生角度看,三者中任何一个问题都影响着写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三者之间也有先后主次之分。写作教学应该先解决写作目的,再解决写作过程,最后解决写作能力和方法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由学生写作的两个方面即“学生掌握的写作能力”与“这一次写作任务”之间的落差造成的。“学生掌握的写作能力”包括:学生的写作动机、已经掌握的写作方法和生活经验等;“这一次的写作任务”包括:题目的要求、曾经的生活经验、这一次需要用到的写作方法等。写作教学就是填补这两者之间的落差。
  三、解决和改进方法
  1.阅读
  积累词汇和句式。词汇量与写作质量显著相关。英文的学习往往是先积累词汇再进行长篇阅读,而语文的学习往往是相反的,在阅读当中积累词汇。初中生的作文文体基本以散文为主,而现代散文的用语可以朴素,也可以典雅。只是朴素的用语也并非是随意的口语,需要学生从名家名篇中去摘录、积累并创造性地去运用。但是要注意处理好“语言形式”和“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
  2.培养语篇构造能力
  当选择了合适的素材之后,结构的构思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小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戏剧性。戏剧性的表现主要是体现在情节的转折和人物性格的转折上。学生在创作散文的同时也可以借鉴小说的特点。如果是一件事情,就选择纵线结构,情节要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起伏;如果是两件以上的事情,可以选择横线,也就是并列或递进的结构,事情或人物要有一定的张力,前后之间有变化有波澜。
  3.可以引导学生有“读者意识”
  笔者认为可以有多种“读者意识”,除了明确阅卷教师作为读者以外,还有学生笔下“主人公意识”。写作内容是和母亲的故事,就让母亲看,让她重新回到这个具体情境中,感受笔下的文字力量,产生情感的碰触。同样,写的是谁,就给谁去阅读,然后交流感受,再去弥补曾经缺失的或错想的情节和情感。如果是虚拟的自然,就要有虚拟的“读者意识”,如果不让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外界的生命体验有联结的话,文字就失去了意义。
  4.训练思维能力
  前者的基础夯实后,最高的能力就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字的本身就是思维。如果仅仅是每一段的语言很優美,描写也很细致生动,但是段落之间,前后之间没有一定的连贯性,再美的文字也是于事无补。
  影响作文教学过程化探索进展的障碍还是有很多方面,如何落实作文具体的过程指导,还需要教师大量的摸索和实践。教师也需要对作文教学的各种文体和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决。
  (作者单位: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
其他文献
这一轮课改,“整本书阅读”是引起师生重点关注的任务群之一。近十年来,笔者的语文课一直把课外阅读作为与教材教学并行的一条主线。学生读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时间紧张。我们用三年时间,把课外阅读、写读书点评作业同步计划到语文作业里,领着学生读至少三十本经典的书(一个月读一到两本),其实是可行的。  从近效看,读而作文能用,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找到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的联系;从远效看,能从精神方面于学生有所影响
期刊
一、课前引入嵌入写作意识  要想提升学生的写景作文水平,首先要让学生阅读优秀的写景文章并浸润其中。统编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优秀的写景文章和写景片段,适合学生借鉴学习。比如春天到了,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学生准备上课的时间,请学生仿照《春》里面的比喻句,来形容一下当天的风景;又如窗外下起雨来,教师也可以请学生们回忆一下《雨的四季》中描写相应季节的雨的片段,看看是不是有同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的体验与
期刊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先生的一篇小说——《孤独之旅》。在课前,我们已经做了一些自读准备(借助助读系统,通读全文,以“杜小康孤独之旅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初读理解)。来看一位同学改写的“杜小康孤独之旅日记”(略)。  师:这篇日记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生1:变换了人称,代入感很强。  生2:很有条理,分成了七个画面,一目了然。  生3:这篇日记很简洁,把全文重要的事情都进行了概括。  师:这样
期刊
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出“读整本的书”——“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笔者一直想把整本书阅读作为自己教学的重心,带着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最初的几年,笔者只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书籍。但是2012年开始,笔者把自己的藏书拿出几百本来,在学校建立了一个小小的阅览室,每周一节课带着学生自由阅读。一边读,一边尝试和摸索。  第一次尝试:寒假阅读《人类群星闪耀时》
期刊
一、“微整合、微探究”方式  “微整合”的方式分并列式、主次式。  并列式,是指整合的几篇文章戏份相同。如把蘇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史记〉选读》中的《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刺客列传》的开头部分进行整合,研究三个人物成名前的行为做派。这三个开头处理时并重,从而窥斑知豹,探究出史学家司马迁给人物作传的一个特点:人物最终的命运最初就已判定。  主次式,是指整合的课文有主有辅。如《赤壁赋》是苏
期刊
统编教材要求初中生三年共要阅读12部必读名著和24部自主阅读推荐名著。自统编教材实施以来,对于12部必读名著,已經有相应的典型课型指导。而自主阅读推荐名著也是体现教材“1+X”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读?如何了解学生读到了什么程度?如何引导他们读得更深入更透彻呢?  借助驱动性任务,将阅读置于具体的学习探究任务情境之中,通过设计具有“真问题”的任务来组织教学活动,再辅以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帮助学生走向
期刊
一、利用高考试题开展群文阅读的优势  1.材料现成,更有利于就地取材  历年来的高考试题是一个丰富而庞大的阅读材料库,蕴含大量的阅读文本,包括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涵盖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各种文体,融汇古今,贯通中外。这些现成的阅读文本资源,不仅便于就地取材组合成群,而且文质兼美,时代感强,能较好地保证阅读文本的数量和质量。  2.篇幅较短且字数大致相等,更有利于组织阅读  高考阅读文本为适应
期刊
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  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整合,能体会到不同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形成言语经验。此外,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探究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把握文本的丰富内涵,促进了自身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而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则渗透在每一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学生阅读的每一本书都有其自己的文化艺术价值。深入阅读的过程即是对文化的思考、认知
期刊
在大家的心目中,一定觉得恐龙是异常凶猛的高大动物。确实,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多年前的恐龙,曾是地球上叱咤风云的霸主。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嗜肉成性的霸王龙了吧?它可是食肉恐龙的代表。关于恐龙的灭绝,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但仍是一个未解的谜题。    影片简介    今天呢,我不是来介绍恐龙有多么凶残暴力的,而是要向大家介绍一部人类与恐龙和平共处的电影《驯龙高手》,让大家了解恐龙可爱、善良的一面。  男主角赫
期刊
“无痕语文”,主张智慧艺术地隐匿消融教学目标,避免“目的颤抖”,采用春风化雨、自然和谐的教学方式,于潜移默化中培智育人,提升学生的语文和道德素养。  1.选择“切合”的教学内容育德  “文本传达着作者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反映着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风尚,兼具语言表达的典范意义。可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这种多元综合的学习材料的学科知识往往不够具体明晰,很难一下子就确定什么是合适的教学内容。文本是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