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认为,要想上好音乐欣赏课,必须抓好设境激情、听乐入情、因情悟乐、动情创造这四个环节。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抓好四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 c2010)2-010-001
大家知道,音乐不是一种语言,它缺乏任何语言的基本特征,它的术语不能加以限定或翻译,它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的“不可翻译性”。但目前音乐欣赏教学中,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时,教师讲得太多,详细讲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过程、作品评价等,但讲完之后并没有安排多少时间来听音乐。
不但教师讲,而且要求学生也讲:他们要回答听了乐曲有何联想?在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这样一来,音乐欣赏似乎变成了口头文学创作。似乎善于编故事的人就最懂音乐。 须知语言是由词汇及语法所构成的,它所表达的是概念、动作、状态及程度等;绘画是由线条及颜色所构成的,它所表现的是事物的视觉形象;而音乐是由运动着的音响与寂静所构成的,它所直接表现的既非语义、亦非视象,而是心灵及感情。既然如此,那么音乐虽然有时可以用语言和图画阐释,有时却不能。它的意象往往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此中有真趣,欲辩已忘言)。如果音乐常可用语言或绘画予以表达或翻译,那么它就是多余的东西了。如果—个人一定要通过语言或绘画才能欣赏音乐,那么他肯定不懂音乐。
贝多芬在回答别人关于自己某乐曲到底是表现什么的问题时,并没有用语言,而只是在钢琴上再弹一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出版商为了招揽生意,特意为贝多芬的作品编造出娓娓动人故事。难道这些商人对贝多芬作品的理解会超过贝多芬本人吗?!
但既然要引导别人欣赏音乐,完全不讲话也是不行的。讲解应少而精,应是引导、启发式的,点到为止,如同教别人射箭,引而不发,跃如也!又如同教别人游泳,不能总在岸上比划,而要到水中去实践。听音乐也是这样,要让大家自己倾听,让各人有各人不尽相同的感受。 如何上好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我认为。关键在于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境激情
“设境”就是设置与乐曲情绪及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情”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设境的手段有多样,可以讲故事,可以放录像,也可以打幻灯、挂图片,甚至可在教室环境布置上做文章。例如,在欣赏歌剧《白毛女》时,可在教室里挂上几幅《白毛女》剧照的大型图片:第一幅是喜儿与爹爹在一起扎红头绳的图片,突出喜儿的一条乌黑的长辫子,及活泼、天真、可爱的少女形象;第二幅是喜儿被逼,躲进深山,黑发少女变成了白毛仙姑;第三幅是喜儿得救,又回到了人们的怀抱,这时白发又变成了黑发。通过这三幅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为什么黑发少女会变成白发,而后来又从白发变回到原来的黑发,这其间有什么离奇的故事?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的设境可以营造与乐曲相适应的气氛,让学生做好欣赏乐曲的心理准备。
通过教师语言的引导,激发起学生欣赏乐曲的欲望,并打好与乐曲情绪产生共鸣的感情基础——是抓好这个环节的目的。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确切、简洁。对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不可不讲,但又不能多讲,因为音乐是不可用语言来代替的。只有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对乐曲的介绍而产生一定要听一听这首乐曲的急切欲望时,欣赏教学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听乐入情
初听某首乐曲,学生不可能对之有深刻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可以做得到的,那就是对乐曲情绪的理解。是喜,是忧?是活泼还是沉重?是赞颂还是愤恨?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地作出判断。教师可以此为突破口,对乐曲各部分所表现的情绪及内容作简要提示。提示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面部表情与动作的。例如,在欣赏《北风吹》这个乐段时,教师可以采用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来提示学生。乐曲表达的情绪应是期盼的、天真的。而欣赏《十里风雪》时,教师应突出面部表情,提示学生情绪是沉重的,痛苦的、无奈的。对于一些结构较复杂、容量较大的曲目。教师可在第一遍欣赏之后对乐曲作补充性的解说,并随之让学生重听全曲或分段欣赏。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重要。如果学生对所听乐曲反应冷漠,甚至在听完之后有大失所望的感觉,那就势必会使欣赏教学效果大受影响。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尽力帮助学生,使他们通过欣赏乐曲能进入所规定的音乐情境。
三、因情悟乐
“悟乐”就是理解乐曲,其中包括对乐曲内容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对乐曲表现手段的理解。这个阶段是欣赏教学中的较高阶段。
当学生对乐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引起了初步的情感共鸣时,教师即可因势利导地对乐曲进行分析。分析的方法可以有讲解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分析的内容可包含乐曲的主题思想、乐曲的结构、乐曲的风格、乐曲的速度与力度,以及旋律、节奏、和声等等要素。当然这种分析只是欣赏性的分析,而不是专业性的分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面来确定分析的角度和深度,不必面面具到,也不必刨根究底。采用边分析边逐段细听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样做便于保持学生已经产生的特定情绪,并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主动地去探究乐曲的内涵。
四、动情创造
学生听懂了某首乐曲,不等于此次欣赏教学就可以“划句号”了,教师应适时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创造”是欣赏教学的高级阶段。只能欣赏美而不能创造美,那么这种欣赏肯定是肤浅的。这里所说的“创造”并不是指专业性的作曲。中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创造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用表情和动作表现所听到的音乐;用简易乐器富有表情地演奏乐曲的主题;根据乐曲主题习作简单的变奏谱;绘出简单的图画,表现乐曲的基本情绪和基本内容等。所有这些创造活动都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动情”。教师应努力启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欣赏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
以上这四个环节既有区别但又无明显界限,“情”是贯穿四个环节的主线,抓住了“情”也就等于掌握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纲”,掌握了顺利完成音乐欣赏教学的胜券。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抓好四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 c2010)2-010-001
大家知道,音乐不是一种语言,它缺乏任何语言的基本特征,它的术语不能加以限定或翻译,它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的“不可翻译性”。但目前音乐欣赏教学中,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时,教师讲得太多,详细讲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过程、作品评价等,但讲完之后并没有安排多少时间来听音乐。
不但教师讲,而且要求学生也讲:他们要回答听了乐曲有何联想?在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这样一来,音乐欣赏似乎变成了口头文学创作。似乎善于编故事的人就最懂音乐。 须知语言是由词汇及语法所构成的,它所表达的是概念、动作、状态及程度等;绘画是由线条及颜色所构成的,它所表现的是事物的视觉形象;而音乐是由运动着的音响与寂静所构成的,它所直接表现的既非语义、亦非视象,而是心灵及感情。既然如此,那么音乐虽然有时可以用语言和图画阐释,有时却不能。它的意象往往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此中有真趣,欲辩已忘言)。如果音乐常可用语言或绘画予以表达或翻译,那么它就是多余的东西了。如果—个人一定要通过语言或绘画才能欣赏音乐,那么他肯定不懂音乐。
贝多芬在回答别人关于自己某乐曲到底是表现什么的问题时,并没有用语言,而只是在钢琴上再弹一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出版商为了招揽生意,特意为贝多芬的作品编造出娓娓动人故事。难道这些商人对贝多芬作品的理解会超过贝多芬本人吗?!
但既然要引导别人欣赏音乐,完全不讲话也是不行的。讲解应少而精,应是引导、启发式的,点到为止,如同教别人射箭,引而不发,跃如也!又如同教别人游泳,不能总在岸上比划,而要到水中去实践。听音乐也是这样,要让大家自己倾听,让各人有各人不尽相同的感受。 如何上好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我认为。关键在于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境激情
“设境”就是设置与乐曲情绪及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情”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设境的手段有多样,可以讲故事,可以放录像,也可以打幻灯、挂图片,甚至可在教室环境布置上做文章。例如,在欣赏歌剧《白毛女》时,可在教室里挂上几幅《白毛女》剧照的大型图片:第一幅是喜儿与爹爹在一起扎红头绳的图片,突出喜儿的一条乌黑的长辫子,及活泼、天真、可爱的少女形象;第二幅是喜儿被逼,躲进深山,黑发少女变成了白毛仙姑;第三幅是喜儿得救,又回到了人们的怀抱,这时白发又变成了黑发。通过这三幅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为什么黑发少女会变成白发,而后来又从白发变回到原来的黑发,这其间有什么离奇的故事?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的设境可以营造与乐曲相适应的气氛,让学生做好欣赏乐曲的心理准备。
通过教师语言的引导,激发起学生欣赏乐曲的欲望,并打好与乐曲情绪产生共鸣的感情基础——是抓好这个环节的目的。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确切、简洁。对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不可不讲,但又不能多讲,因为音乐是不可用语言来代替的。只有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对乐曲的介绍而产生一定要听一听这首乐曲的急切欲望时,欣赏教学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听乐入情
初听某首乐曲,学生不可能对之有深刻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可以做得到的,那就是对乐曲情绪的理解。是喜,是忧?是活泼还是沉重?是赞颂还是愤恨?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地作出判断。教师可以此为突破口,对乐曲各部分所表现的情绪及内容作简要提示。提示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面部表情与动作的。例如,在欣赏《北风吹》这个乐段时,教师可以采用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来提示学生。乐曲表达的情绪应是期盼的、天真的。而欣赏《十里风雪》时,教师应突出面部表情,提示学生情绪是沉重的,痛苦的、无奈的。对于一些结构较复杂、容量较大的曲目。教师可在第一遍欣赏之后对乐曲作补充性的解说,并随之让学生重听全曲或分段欣赏。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重要。如果学生对所听乐曲反应冷漠,甚至在听完之后有大失所望的感觉,那就势必会使欣赏教学效果大受影响。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尽力帮助学生,使他们通过欣赏乐曲能进入所规定的音乐情境。
三、因情悟乐
“悟乐”就是理解乐曲,其中包括对乐曲内容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对乐曲表现手段的理解。这个阶段是欣赏教学中的较高阶段。
当学生对乐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引起了初步的情感共鸣时,教师即可因势利导地对乐曲进行分析。分析的方法可以有讲解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分析的内容可包含乐曲的主题思想、乐曲的结构、乐曲的风格、乐曲的速度与力度,以及旋律、节奏、和声等等要素。当然这种分析只是欣赏性的分析,而不是专业性的分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面来确定分析的角度和深度,不必面面具到,也不必刨根究底。采用边分析边逐段细听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样做便于保持学生已经产生的特定情绪,并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主动地去探究乐曲的内涵。
四、动情创造
学生听懂了某首乐曲,不等于此次欣赏教学就可以“划句号”了,教师应适时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创造”是欣赏教学的高级阶段。只能欣赏美而不能创造美,那么这种欣赏肯定是肤浅的。这里所说的“创造”并不是指专业性的作曲。中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创造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用表情和动作表现所听到的音乐;用简易乐器富有表情地演奏乐曲的主题;根据乐曲主题习作简单的变奏谱;绘出简单的图画,表现乐曲的基本情绪和基本内容等。所有这些创造活动都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动情”。教师应努力启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欣赏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
以上这四个环节既有区别但又无明显界限,“情”是贯穿四个环节的主线,抓住了“情”也就等于掌握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纲”,掌握了顺利完成音乐欣赏教学的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