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对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基本分析
1.1 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
在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大国,农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尽管与我们上世纪比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国情的原因,这种进步也是缓慢的。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人有相当部分由农民工进城务工或经商,留守务农的中老年多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小学毕业生,还有文盲或半文盲。总之,当前农民主体平均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到接受科技知识的传播和生产技能的提高。尤其是与发达国家农民差距更为明显。比如法、德农民有过半数具有中专水平或受过2~3年的职业培训,大学文凭的农民就占7%。日本农民中初、高中毕业生以上文化的多达90%以上,其中农民大学毕业生占5.9%。
1.2 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整体水平偏低
由于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限制了农民接受和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能力。以及将其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据某农调队对4200个农户的调查表明,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为1993.22元,高初中的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为1741.10元,文盲半文盲和小学的为1602.65元,劳动力为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家户人均纯收入分别比高、初中与文盲、半文盲和小学组高14.5%和24.4%。这说明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科学技术能力受到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很难实现,生产能力提不上去,劳动成果和农业收入受到限制。简言之,这也是农民科技素质不高所至。当然,提高科技素质是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过程,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相当有限,他们只占农业劳动力的1/2000,而发达国家高达1/400。可见,由于我国农民总体科技素质的提高受到一定限制,难以推广和掌握新的农业技术。
1.3 经营管理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我国农民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思想影响,小农经济意识比较顽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WTO的加入,要求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合理组织农业生产。但是,目前我国农民经营管理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市场意识淡薄,不懂市场运行的规律;信息接受和反馈能力差,很难把握市场动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组织、协调能力不强,缺乏经营观念、科学管理方法、勇于承担风险的创业精神和敢于竞争与善于竞争的素质。所以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2 我国农民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 从宏观上说,以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手段受到影响
众所周知,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实现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包括土地和劳动生产以及管理方面高效率,不会有以资源最小的消耗能换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收获。
目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势必对新科技、新信息不能或不愿意接纳,反映麻木迟钝,结果造成农村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什么良种技术、无公害农业等先进农业技术推广难以实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每年多达6千多项,被转化的只有3~4成,有近2/3不能被应用于生产实践。而当前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8成,科技在农业增长贡献率中达70%~80%,其中以色列已实现95%,这也是以色列在农业发展上领先的重要原因和突出表现。目前我国农业增长科技贡献份额是45%,可见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造成的。
2.2 影响了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
当前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农业市场来说,要适应并具有驾驭市场的能力,没有一个清醒而又高明的科技头脑是不行的。比如如何发展农业产业化,如何使农产品顺利地变成商品,生产和销售如何实现对接,这些市场知识和观念的获得离不开科技,其实现也是如此。而现今我们的农民常常因为受传统小农经营意识影响,缺乏科技和市场头脑,只想着产啥卖啥,忽视现代化经营模式和市场化管理,使农业生产经营受到制约,所以,必须以“科技兴农”意识解放思想提高科技意识。
3 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对策与措施
3.1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很薄弱,特别是“老、少、边、贫”地区,许多青少年因家庭生活困难而失学现象还很严重,学校基础设施十分简陋,在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青少年文盲仍然存在。要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农民,才能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的政策。二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生活待遇,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三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老、少、边、贫”地区的教育事业,引导农村家庭增加对子女的文化教育投资。
3.2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充分认识搞好农村职业教育的必要性的紧迫性,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关键。目前我国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例如,德国的农业劳动力中有54%受过至少3年的职业培训。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水平。而我国农村从业人员则很少有机会经过岗前培训。因此,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大力抓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应建立起相应的机构,明确责任,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组织保证。其次,按照中央要求,普遍建立县乡村三级教育网络,通过农业广播学校、农业函大辅导站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等形式,组织农民学习和掌握现代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再次,在教育内容上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建立多层次的成人教育体系,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教育,切实收到实效,真正帮助每个农民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
3.3 合理安排,多途并举提高农民素质
比如,推行绿色证书制度,对各方面的农业企业家,好的试种基地,科技试范园区、现代实验基地给予鼓励。大力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提供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和进行科技承包。还要引导社会贤达、富商捐助培训事业,发动社会各界各部门捐款,帮助农民兄弟提高素质和本领。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借助市场动力,吸引国内外力量,参与我国提高农民素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