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在我们学校,“和谐”一直被视为教学文化的主旋律,什么是和谐?和谐课堂需要什么?在我看来,不但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体现人性,还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就要呼唤教学活动须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话、合作、互动
和谐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互动的关系。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放下长者的架子,改变“发问”的方式,搭建“对话”的平台 ,努力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而不是只会发号施令的指导者,和谐的课堂不应该听到这样的声音,“张三,你说”,“李四,轮到你了”,而尽量出现这样的声音,“大家推荐一位高手为我们讲解一下吧”,“下面开始抢答,答对者有奖”“好的,加油,非常精彩,再奖励你一个机会”……有了这样和谐的声音,就有了和谐的对话与交流,就有了师生间的相互“尊重”。
“对话”也应该是互动型的,即生生、师生多向互动,共同掌握知识、消除疑惑、增长知识、促进情感升华,当研讨陷入僵局或误区时,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讨论后的提问发言也要消除传统的我问你答式,而是师生、生生的交融,“知识、情感、智慧”正是在这种互动合作的“对话”中形成。
因此我们把激励的语言、平等的互动、真诚的合作奉献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也就容易将被动的学习要求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动力。
二、句号?问号!
近年来,国内很多媒体上有一种观点铺天盖地而来,就是“国外教育成功论”,国外的教育如此那般成功,彼国又出了几位诺贝尔奖得主,此国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又在刷新国人的眼球,总之,老祖宗留下的几大发明,曾经的那点沾沾自喜,早已随高速发展的社会之下,滚滚前行的车轮碾压殆尽。
虽然有时候“外国的和尚会念经”,但毕竟“月还是故乡的圆”,我们在做过一番口水上的点评与羡慕后,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走出这种声音的包围圈,去反省当下国内的教育,并为之探索、改善、修通,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创造,而不是刻板的沿袭与复制,走出“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怪圈,是不是我们的课堂该改变点什么了,对!从问题思维开始。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是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从小学生开始,学生每天都是习惯以问号进课堂,以句号出课堂,结果,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问号变成句号,问题意识没了,好奇心没了,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创新也无从谈起。新课程理念下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每天都带着小问号进课堂,带着大问号走进生活中的大课堂,使活泼的“问号”们永远睁大好奇的眼睛,使沉闷的“句号”重新长出装满问题的大脑袋,开出智慧的花。
三、“苛求”走出去,“包容”走进来
要让学生变得智慧起来,就要让学生轻松起来、愉快起来,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拥有愉快的心态;在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思考、大胆表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堂的引导者或课堂的主人都可不必表现的“一板一眼”,允许老师“不会”,不必一定是“要发言先举手”,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当小老师,允许学生“插嘴”,如果积极“插嘴”,“插”得准,“插”得巧,还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在多媒体展台上表演,不必拘泥,谁愿意谁就上,谁先做好谁就先上,允许回头修改,允许相互更正,尽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会将自身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各学科学习如此,信息技术学科亦是如此,且信息技术课堂更加需要这样的和谐,因为高速如快餐般的生活告诉我们,未来的社会,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会主宰了全天下,让温馨的“和谐号”徐徐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并真正地落实起来,让信息技术课堂在和谐校园的主旋律上奏出胜利之乐。
一、对话、合作、互动
和谐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互动的关系。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放下长者的架子,改变“发问”的方式,搭建“对话”的平台 ,努力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而不是只会发号施令的指导者,和谐的课堂不应该听到这样的声音,“张三,你说”,“李四,轮到你了”,而尽量出现这样的声音,“大家推荐一位高手为我们讲解一下吧”,“下面开始抢答,答对者有奖”“好的,加油,非常精彩,再奖励你一个机会”……有了这样和谐的声音,就有了和谐的对话与交流,就有了师生间的相互“尊重”。
“对话”也应该是互动型的,即生生、师生多向互动,共同掌握知识、消除疑惑、增长知识、促进情感升华,当研讨陷入僵局或误区时,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讨论后的提问发言也要消除传统的我问你答式,而是师生、生生的交融,“知识、情感、智慧”正是在这种互动合作的“对话”中形成。
因此我们把激励的语言、平等的互动、真诚的合作奉献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也就容易将被动的学习要求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动力。
二、句号?问号!
近年来,国内很多媒体上有一种观点铺天盖地而来,就是“国外教育成功论”,国外的教育如此那般成功,彼国又出了几位诺贝尔奖得主,此国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又在刷新国人的眼球,总之,老祖宗留下的几大发明,曾经的那点沾沾自喜,早已随高速发展的社会之下,滚滚前行的车轮碾压殆尽。
虽然有时候“外国的和尚会念经”,但毕竟“月还是故乡的圆”,我们在做过一番口水上的点评与羡慕后,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走出这种声音的包围圈,去反省当下国内的教育,并为之探索、改善、修通,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创造,而不是刻板的沿袭与复制,走出“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怪圈,是不是我们的课堂该改变点什么了,对!从问题思维开始。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是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从小学生开始,学生每天都是习惯以问号进课堂,以句号出课堂,结果,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问号变成句号,问题意识没了,好奇心没了,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创新也无从谈起。新课程理念下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每天都带着小问号进课堂,带着大问号走进生活中的大课堂,使活泼的“问号”们永远睁大好奇的眼睛,使沉闷的“句号”重新长出装满问题的大脑袋,开出智慧的花。
三、“苛求”走出去,“包容”走进来
要让学生变得智慧起来,就要让学生轻松起来、愉快起来,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拥有愉快的心态;在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思考、大胆表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堂的引导者或课堂的主人都可不必表现的“一板一眼”,允许老师“不会”,不必一定是“要发言先举手”,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当小老师,允许学生“插嘴”,如果积极“插嘴”,“插”得准,“插”得巧,还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在多媒体展台上表演,不必拘泥,谁愿意谁就上,谁先做好谁就先上,允许回头修改,允许相互更正,尽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会将自身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各学科学习如此,信息技术学科亦是如此,且信息技术课堂更加需要这样的和谐,因为高速如快餐般的生活告诉我们,未来的社会,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会主宰了全天下,让温馨的“和谐号”徐徐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并真正地落实起来,让信息技术课堂在和谐校园的主旋律上奏出胜利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