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陈出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在新课标的理念辐射下,我认为对教师的语言进行包装改造,使之达到较高的水平,也应列入其改革范围之内。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课堂上一个具有高超语言艺术魅力的教师就像一块磁铁,自始至终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心,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神圣殿堂里,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这应该是一种享受。教师的语言魅力恰恰表现在课堂模式中,使得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场所,成为学生激情燃烧的火场,成为学生智慧的加工厂,成为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
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改造我们的语言,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性的根基呢?下面笔者不怀浅陋,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化啰唆造作、晦涩难懂为朴素简练、通俗易懂
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永远是朴素的。”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因而它应该是朴素的,明白如画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的。“如果你想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方向,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语)这里所说的“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语言的特点是转瞬即逝,无法仔细推敲,语词中又有同音异义、多音字,倘若我们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刻意雕琢,炫耀文采,使话语隐晦曲折、莫测高深,这样,势必影响听的效果,难于被学生接受。
我们知道,李白写诗尚求老幼皆懂,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求知学子?因此讲课的语言应立足于天然纯朴,通俗易懂,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低不就高,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如鲁迅先生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换位思考,尽量符合学生语言色彩,减少成人化。
再者,语言贵在洗练、言简意赅,让学生一听就懂。遣词造句,务必朴素简练,要语不烦,字字珠玑,不枝不蔓;言谈用语,杜绝矫揉造作,言不在多,达意则灵。教师如若遵循这样的信条,定能使你的语言虽朴实却不凡,为学生所乐于接受和欣赏。
二、化淡漠刻薄、唯我独尊为炽热赤诚、亲切温和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的人。《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这样的认识下,基于课程标准的语文开放性教学,要求给学生创设一个立体化、民主化、多边化的自由空间,营造一个适合教学的宽松氛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有位年轻教师,在为《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又一次活跃了,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相对于这位教师的民主来说,有的教师在对待学生的姿态上就显得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了。比如:“我要求你们”、“大家必须”、“你给我听好了”之类的命令式的语气,更有那种面对差生尖酸刻薄的充满凌辱色彩的语气:“真笨!你怎么这样蠢啊!简直是木瓜脑袋!”试问,这样的语言学生能接受吗?
随着新课标的深得人心,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常听到这样的语言:“真是棒极了!”“同学们真精神!”“你真的读懂了,真好!”……这是师生平等的对话,没有师道尊严的感觉,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只有亲近、赞许、期待、激赏。在这样的状态下,师生的交流是愉悦的,精神是昂扬向上的。实现了真正的师生平等。
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感情色彩的科目,或喜或悲,或荣或辱,教科书中荟萃了大量这样的例子,如《再见了,亲人》、《梅花魂》、《十里长街送总理》、《难忘的泼水节》、《狼牙山五壮士》……面对这些感情充沛的文章,高明的教师深知,若要使学生动心,必先自己动情。所以总懂得用真挚的情感、竭诚的态度去击响学生的心灵,刺激之,振奋之,慰藉之。对真善美,热情讴歌;对假丑恶,无情鞭挞;用自己的心去弹拨学生的心,引古道今,旁征博引,慷慨陈词,用自己的高尚的灵魂去感染学生灵魂。使学生闻师言,知师声,见师心,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使教诲如春雨点点入土,化作春泥更护花了。
三、化含混错乱、生搬硬套为准确严谨、灵活自如
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而严谨,这既是对语言本身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是一个人最核心的思维能力,即逻辑能力高低的体现。所谓准确严谨,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准确规范,言简意赅,逻辑性强。离开它,语言将如一具空壳,没有灵魂,显得颠三倒四,含糊其词,错漏百出,令人啼笑皆非,给人留下杂乱无章、浅尝辄止之感。有的老师课堂教学偏于死板,缺乏教育机智,按照自己备好的教案一字不漏地给学生上课,一旦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老师备好的标准答案,便感力不从心,无法应对。曾听说过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字“钉子”时给学生做了一番“钉子”解释:“钉子,就是金属制成的细棍形的物件,一端有扁平的头,另一端尖锐……”其实,这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只要出示实物就一目了然了,是无须费一番口舌的。
在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专家学者精选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逻辑性、体系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准确无误地讲解,一丝不苟地传授。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传授知识时,要言不烦,准确概括,形象比喻,层次清楚,富有条理。不能有思想性、知识性、语法等方面的错误,语言逻辑性要强,情感、动作配合得要恰到好处,不背道而驰、矫揉造作,不随心所欲、东拉西扯、“说话千言,离题万里”。表现出语言要流畅通顺,前后连贯,承接自然,纲举目张,推导有序,立论精辟,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思考的余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犹如彩虹悬碧空,白帆映秋湖,给学生以强烈的体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起到鲜明的示范作用。
四、化平淡呆板、枯燥乏味为抑扬顿挫、形象生动
吸引人的谈话需要动听的声音。有些谈话虽然在内容上不占优势,但其动听的声音足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藤野先生抑扬顿挫的声音若干年后仍给鲁迅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催其奋发向上便是最好的例证了。
抑扬顿挫的语言依赖于教师对语气情态的把握,其中包括语调的高低快慢、轻重、停顿和声调的音高、音长、音强等若干方面。
音色是天生的,而声音的感情色彩却完全可以通过后天来训练、强化。因此,教师必须灵活调控自己在讲课中的语言节奏、情感音量,使得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恰当,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似月白风清,语音清晰悦耳,如同珠落玉盘、山林马铃,阴柔刚健。讲到重要之处,重复一遍;讲到快乐之处,自然流露微笑;讲至愤怒之时,情绪高昂激愤;讲至悲伤之处,声音低沉。用恰如其分的比喻,诙谐幽默的夸张,具体生动的描绘,激情四溢的语言,去吸引学生。
另外还要强调的是用适当的手势、表情、无声语言来配合有声语言,则能更易于为学生理解与接受,相得益彰。有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一番顿挫的语言如若配合准确形象、自然贴切的体态语言则更加有声有色、声情并茂,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接收的信息量。
五、化不苟言笑、一本正经为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英国《牛津词典》把幽默解释为“一种能抓住可笑或诙谐的能力”。好的幽默,好比给课堂注入了一股清凉剂,让人振奋精神,在欢愉时启迪思维,获取知识,明辨是非,使课堂情趣盎然,妙趣横生,不失为一种美。它与纯粹的笑料不同,莎士比亚说:“幽默与风趣是智慧闪现。”一位教师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问:“什么是新月?”有学生不假思索:“新月就是新的月亮。”教师笑着问:“那么旧的月亮呢?”学生知道自己说错了,不禁嫣然一笑,重新思考。
有关专家曾对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国有71%、日本54%、美国96%的学生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幽默,已成为备受欢迎的美德。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掌握幽默语言,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概而言之,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位能说会道、善于表达自己思想,掌握一定语言技巧,有着相声演员的幽默,播音员的流畅,哲人的周密,数学家的严谨,故事家的激情,于课堂上挥洒自如、左右逢源,时时引导学生享受精神盛宴的教师。然而,高超的语言表达功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在认真吸收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下苦功夫,花大力气,博采众长,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长期磨砺,方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修养进入较高的境界,获取教学之成功。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林百欣中学附小)
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改造我们的语言,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性的根基呢?下面笔者不怀浅陋,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化啰唆造作、晦涩难懂为朴素简练、通俗易懂
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永远是朴素的。”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因而它应该是朴素的,明白如画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的。“如果你想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方向,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语)这里所说的“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语言的特点是转瞬即逝,无法仔细推敲,语词中又有同音异义、多音字,倘若我们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刻意雕琢,炫耀文采,使话语隐晦曲折、莫测高深,这样,势必影响听的效果,难于被学生接受。
我们知道,李白写诗尚求老幼皆懂,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求知学子?因此讲课的语言应立足于天然纯朴,通俗易懂,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低不就高,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如鲁迅先生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换位思考,尽量符合学生语言色彩,减少成人化。
再者,语言贵在洗练、言简意赅,让学生一听就懂。遣词造句,务必朴素简练,要语不烦,字字珠玑,不枝不蔓;言谈用语,杜绝矫揉造作,言不在多,达意则灵。教师如若遵循这样的信条,定能使你的语言虽朴实却不凡,为学生所乐于接受和欣赏。
二、化淡漠刻薄、唯我独尊为炽热赤诚、亲切温和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的人。《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这样的认识下,基于课程标准的语文开放性教学,要求给学生创设一个立体化、民主化、多边化的自由空间,营造一个适合教学的宽松氛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有位年轻教师,在为《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又一次活跃了,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相对于这位教师的民主来说,有的教师在对待学生的姿态上就显得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了。比如:“我要求你们”、“大家必须”、“你给我听好了”之类的命令式的语气,更有那种面对差生尖酸刻薄的充满凌辱色彩的语气:“真笨!你怎么这样蠢啊!简直是木瓜脑袋!”试问,这样的语言学生能接受吗?
随着新课标的深得人心,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常听到这样的语言:“真是棒极了!”“同学们真精神!”“你真的读懂了,真好!”……这是师生平等的对话,没有师道尊严的感觉,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只有亲近、赞许、期待、激赏。在这样的状态下,师生的交流是愉悦的,精神是昂扬向上的。实现了真正的师生平等。
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感情色彩的科目,或喜或悲,或荣或辱,教科书中荟萃了大量这样的例子,如《再见了,亲人》、《梅花魂》、《十里长街送总理》、《难忘的泼水节》、《狼牙山五壮士》……面对这些感情充沛的文章,高明的教师深知,若要使学生动心,必先自己动情。所以总懂得用真挚的情感、竭诚的态度去击响学生的心灵,刺激之,振奋之,慰藉之。对真善美,热情讴歌;对假丑恶,无情鞭挞;用自己的心去弹拨学生的心,引古道今,旁征博引,慷慨陈词,用自己的高尚的灵魂去感染学生灵魂。使学生闻师言,知师声,见师心,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使教诲如春雨点点入土,化作春泥更护花了。
三、化含混错乱、生搬硬套为准确严谨、灵活自如
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而严谨,这既是对语言本身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是一个人最核心的思维能力,即逻辑能力高低的体现。所谓准确严谨,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准确规范,言简意赅,逻辑性强。离开它,语言将如一具空壳,没有灵魂,显得颠三倒四,含糊其词,错漏百出,令人啼笑皆非,给人留下杂乱无章、浅尝辄止之感。有的老师课堂教学偏于死板,缺乏教育机智,按照自己备好的教案一字不漏地给学生上课,一旦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老师备好的标准答案,便感力不从心,无法应对。曾听说过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字“钉子”时给学生做了一番“钉子”解释:“钉子,就是金属制成的细棍形的物件,一端有扁平的头,另一端尖锐……”其实,这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只要出示实物就一目了然了,是无须费一番口舌的。
在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专家学者精选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逻辑性、体系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准确无误地讲解,一丝不苟地传授。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传授知识时,要言不烦,准确概括,形象比喻,层次清楚,富有条理。不能有思想性、知识性、语法等方面的错误,语言逻辑性要强,情感、动作配合得要恰到好处,不背道而驰、矫揉造作,不随心所欲、东拉西扯、“说话千言,离题万里”。表现出语言要流畅通顺,前后连贯,承接自然,纲举目张,推导有序,立论精辟,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思考的余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犹如彩虹悬碧空,白帆映秋湖,给学生以强烈的体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起到鲜明的示范作用。
四、化平淡呆板、枯燥乏味为抑扬顿挫、形象生动
吸引人的谈话需要动听的声音。有些谈话虽然在内容上不占优势,但其动听的声音足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藤野先生抑扬顿挫的声音若干年后仍给鲁迅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催其奋发向上便是最好的例证了。
抑扬顿挫的语言依赖于教师对语气情态的把握,其中包括语调的高低快慢、轻重、停顿和声调的音高、音长、音强等若干方面。
音色是天生的,而声音的感情色彩却完全可以通过后天来训练、强化。因此,教师必须灵活调控自己在讲课中的语言节奏、情感音量,使得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恰当,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似月白风清,语音清晰悦耳,如同珠落玉盘、山林马铃,阴柔刚健。讲到重要之处,重复一遍;讲到快乐之处,自然流露微笑;讲至愤怒之时,情绪高昂激愤;讲至悲伤之处,声音低沉。用恰如其分的比喻,诙谐幽默的夸张,具体生动的描绘,激情四溢的语言,去吸引学生。
另外还要强调的是用适当的手势、表情、无声语言来配合有声语言,则能更易于为学生理解与接受,相得益彰。有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一番顿挫的语言如若配合准确形象、自然贴切的体态语言则更加有声有色、声情并茂,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接收的信息量。
五、化不苟言笑、一本正经为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英国《牛津词典》把幽默解释为“一种能抓住可笑或诙谐的能力”。好的幽默,好比给课堂注入了一股清凉剂,让人振奋精神,在欢愉时启迪思维,获取知识,明辨是非,使课堂情趣盎然,妙趣横生,不失为一种美。它与纯粹的笑料不同,莎士比亚说:“幽默与风趣是智慧闪现。”一位教师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问:“什么是新月?”有学生不假思索:“新月就是新的月亮。”教师笑着问:“那么旧的月亮呢?”学生知道自己说错了,不禁嫣然一笑,重新思考。
有关专家曾对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国有71%、日本54%、美国96%的学生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幽默,已成为备受欢迎的美德。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掌握幽默语言,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概而言之,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位能说会道、善于表达自己思想,掌握一定语言技巧,有着相声演员的幽默,播音员的流畅,哲人的周密,数学家的严谨,故事家的激情,于课堂上挥洒自如、左右逢源,时时引导学生享受精神盛宴的教师。然而,高超的语言表达功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在认真吸收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下苦功夫,花大力气,博采众长,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长期磨砺,方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修养进入较高的境界,获取教学之成功。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林百欣中学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