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教育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其中,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今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因此,我讲高一历史必修1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的时候,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参考书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多媒体设置情景其效果很好。
1 设置氛围,引入问题
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中国共青团的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问题一:中国共青团团歌里为什么要写上:“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问题二:青年节是五月四日,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
问题三: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这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学习内容。
2 创设情境,探寻缘起
选择反应巴黎和会及五四事件的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断,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此后,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置,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事件的缘由。
电影片断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初,中国驻美国公使顾维钧作为本国政府的全权代表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在和会上处处受到歧视,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图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辩论会上,顾维钧慷慨陈词,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缜密细致、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
学生被带入了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被这一位杰出的外交家的才智所折服,为他的爱国情操所感动,为旧中国的艰难境地而深思。此时我趁机提出了问题:①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巴黎和会有什么关联吗?②顾维钧的义正词严能够扭转局势吗?为什么?学生开始自发的小组讨论。
电影片断二: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被拒绝,和会要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日本。消息传来,群情激愤。北洋政府来电要求中国代表在和会上签字。
学生的情绪也被感染了,沉浸在那段屈辱的历史当中。那时我再提出问题:①这样的消息传回国内,民众的反应会如何?②日本为什么要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什么是《二十一条》?③课本的宣传画《蝎子政策》说明了什么?
学生就问题开始看书,随后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毕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表看法。我最后作简单的小结: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3 角色体验,重现历史
教师(我)建议:假如你是那个时代的人,你会怎么想,会有什么样的行动?给学生一定的探讨时间,倡导合作互动。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师生互动。几分钟后,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开始,教师适当给予鼓励和提出意见。
4 历史回音,发人深省
电影片断三:顾维钧在和会上发表演说,疲惫而坚定有力量的声音,中国第一次对帝国主义说出了“不”!“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
学生被这样的情境和爱国热情感动!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时机,让学生谈谈对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事件的感想,赞扬顾维钧等人的爱国行为,展示当时的报纸刊登的拒签消息,同时提出问题:①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约?②五四运动在其中起了什么重大历史作用?
个别学生发言后,教师指出这是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的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和约。
5 “五四精神”,时代旋律
通过有关五四爱国运动时期的“五四精神”的文字材料和现实生活中的体现爱国精神的图片,锻炼学生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归纳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它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五四爱国精神在现实生活当中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也培养了和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我在教学中也适时地将内容升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虽然要真正普及多媒体手段辅助历史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还有诸多困难。但是,科技是在发展中,而历史科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是应该利用新科技的。展望二十一世纪,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教师和发展中的科技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作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而不是要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它是一种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为负责任的教学方式,它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我们坚信,只要在多媒体程序的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提供更大的灵活性,那么,不光是中学历史课,任何学科都将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获得益处。
因此,我讲高一历史必修1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的时候,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参考书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多媒体设置情景其效果很好。
1 设置氛围,引入问题
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中国共青团的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问题一:中国共青团团歌里为什么要写上:“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问题二:青年节是五月四日,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
问题三: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这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学习内容。
2 创设情境,探寻缘起
选择反应巴黎和会及五四事件的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断,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此后,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置,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事件的缘由。
电影片断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初,中国驻美国公使顾维钧作为本国政府的全权代表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在和会上处处受到歧视,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图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辩论会上,顾维钧慷慨陈词,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缜密细致、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
学生被带入了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被这一位杰出的外交家的才智所折服,为他的爱国情操所感动,为旧中国的艰难境地而深思。此时我趁机提出了问题:①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巴黎和会有什么关联吗?②顾维钧的义正词严能够扭转局势吗?为什么?学生开始自发的小组讨论。
电影片断二: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被拒绝,和会要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日本。消息传来,群情激愤。北洋政府来电要求中国代表在和会上签字。
学生的情绪也被感染了,沉浸在那段屈辱的历史当中。那时我再提出问题:①这样的消息传回国内,民众的反应会如何?②日本为什么要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什么是《二十一条》?③课本的宣传画《蝎子政策》说明了什么?
学生就问题开始看书,随后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毕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表看法。我最后作简单的小结: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3 角色体验,重现历史
教师(我)建议:假如你是那个时代的人,你会怎么想,会有什么样的行动?给学生一定的探讨时间,倡导合作互动。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师生互动。几分钟后,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开始,教师适当给予鼓励和提出意见。
4 历史回音,发人深省
电影片断三:顾维钧在和会上发表演说,疲惫而坚定有力量的声音,中国第一次对帝国主义说出了“不”!“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
学生被这样的情境和爱国热情感动!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时机,让学生谈谈对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事件的感想,赞扬顾维钧等人的爱国行为,展示当时的报纸刊登的拒签消息,同时提出问题:①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约?②五四运动在其中起了什么重大历史作用?
个别学生发言后,教师指出这是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的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和约。
5 “五四精神”,时代旋律
通过有关五四爱国运动时期的“五四精神”的文字材料和现实生活中的体现爱国精神的图片,锻炼学生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归纳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它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五四爱国精神在现实生活当中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也培养了和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我在教学中也适时地将内容升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虽然要真正普及多媒体手段辅助历史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还有诸多困难。但是,科技是在发展中,而历史科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是应该利用新科技的。展望二十一世纪,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教师和发展中的科技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作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而不是要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它是一种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为负责任的教学方式,它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我们坚信,只要在多媒体程序的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提供更大的灵活性,那么,不光是中学历史课,任何学科都将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获得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