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为在世的中国领导人出版传记,《江泽民传》还是第一本
2005年2月4日,《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新书签售仪式在上海书城举行。同日,出版发行方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据主要策划机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施,宏俊介绍,这是首次中英双语全球同步发行的中国领导人传记作品,中文版同时印行精装大字版、精装普通版和平装版,在先期举行的北京图书交易会上的订货量已经超过100万册。另悉,该书的韩文版、日文版和繁体中文版等也将于近期推出。
国内第一次为在世领导人出版传记
“在国内,为在世的中国领导人出版传记,《江泽民传》还是第一本。”新闻史学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丁淦林说。
中国是一个史学大国,但历史上素有“隔代修史”的说法。中国人一般不主张为在世的领导人写传。
据丁淦林介绍,“以前中国出版过《毛泽东传》、《周恩来传》,斯诺上世纪 30年代写的延安情况后来也被翻译成《毛泽东传》,不过,斯诺写传的时候,毛泽东还不是作为一个执政党领导人接受采访并列传的。史沫特莱写的《伟大的道路:朱德传》也是在朱德去世后才出版的。”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对领导人的传记比较谨慎。对去世的领袖的传记,官方也非常慎重,要花大量时间,长期研究才能出版。
他说,这是因为,作为党和国家领袖人物的传记,不仅仅反映个人情况,还牵涉对历史怎么看。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谨慎。把领袖研究清楚本身要花费很多精力,这也是谨慎的原因。
事实上,本书作者库恩博士在该书的《后记》中也提到了这点,“中国领导人进行自我宣传被认为是不合适的,虽然官方媒体上不乏语录和照片的记载,但传记却单单被排除在外。”
那么,为什么《江泽民传》会在这个时候出版发行呢?
复旦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曹沛霖认为,“能允许一个外国人写中国在世领导人的传记,并且能拿到中国来出版,这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开放的标志,是面向世界的一个标志。”
库恩则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如今成熟起来了,走向了世界……真实的传记必然会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评论道:“书中生动刻画了在一个特殊的变革时期领导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的形象。所有有兴趣更好地理解中国未来发展动力的人都会从书中受益匪浅。”
《江泽民传》共670页,全书分为“根基(1926-1989)”、“领导地位(1989—1996)”、“崛起(1997-1999)”、“展望 (2000-2004)”4大部分,共 30个章节,全部章节的标题选自江泽民的原话。中文版由英美文学家、复旦人学外语学院院长陆谷孙教授校订,谈峥、于海江翻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助地王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江泽民传》由美国兰登公司出版,1月份在美国上市,作者希望同时能够出版中英文版本,所以与兰登公司共同出面找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洽谈合作事宜,选择上海是因为这里是江泽民工作过的地方。
不是官方传记
《江泽民传》一书详尽介绍了江泽民的人生历程,尤其阐述和评价了江泽民担任中国领导人的十多年中创立的历史功绩。
不过,作为一名外国学者写的书,该书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官方传记。
中共党史出版社编辑吴江指出,“官方传记由官方正式成立的传记组文献研究室来做,很少有像外国由记者来收集资料,这是组织上的特点。内容上,以工作经历为主,不像国外的传记有生活内容。”
曹沛霖教授也指出,“中国对领导人传记采取的态度是严肃。的,基本不涉及生活方面。”而西方人传记的特点就是文笔比较活泼,除了写人物的主要工作经历外,也要写很多的生活故事。
《江泽民传》一书在着重记录江泽民内政军事外交活动的同时,也广泛涉及传主的家庭生活、业令爱好、人品风格等方面。
在丁淦林教授看来,“这是西方人是用自己的视角,站在他们的角度来写的一本传记。”
齐先生是北京市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他告诉《瞭望东方周》,“作为一个曹通读者,希望传记尽量接近历史,能为我们及后人留下研究历史比较可信的材料。”
按正常的翻译和编辑流程完成书稿
关于这本书的编译和出版,施宏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是按照正常的翻译和编辑流程做的,和其他的传记类书籍的审批方式是类似的,没有什么特别。”据了解,此书的出版得到了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
这本书没有署责任编辑的名字。施宏俊说,“从出版的角度来说,每本书都应该有责任编辑,但也有些例外,这本书从编辑角度来说,主要的责任人是我,但我又是一个出版集团的负责人,我负责出版的书一般不署名责任编辑。”
据《瞭望东方周刊》了解,此书在中国出版时略有删减。施宏俊介绍说,“删减的内容丰要是注释类的,我们认为有些注释是中阳读者都普遍知道的,无须再注释了。西方作者的思维很严谨,在写作中,他的每个山处都会标明,但书在中国出版还是要符命中国国情,符合中国读者的兴趣和习惯。”
了解领袖人物的欲望非常强
《瞭望东方周刊》所接触的专家都认为,该书的市场反响会非常好,因为。在中国,普通人了解领袖人物的欲望判常强烈。
北京一所高校的学生周丽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对于这本书,“还是很行兴趣的,至少我自己会买。”
周丽娜最感兴趣的是,“我就是想知道他作为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国家领导人的日常生活。比如他会不会和了女一起吃饭、外㈩游玩等等。作为[”家领导人,他的公共生活大家都在电视视上看到了,而作为—个普通人,他在电视之外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广的,我们还不太知道。”
而在更多的人看来,这本书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江泽民的人生故小:与中国巨大变化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
2005年2月4日,《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新书签售仪式在上海书城举行。同日,出版发行方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据主要策划机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施,宏俊介绍,这是首次中英双语全球同步发行的中国领导人传记作品,中文版同时印行精装大字版、精装普通版和平装版,在先期举行的北京图书交易会上的订货量已经超过100万册。另悉,该书的韩文版、日文版和繁体中文版等也将于近期推出。
国内第一次为在世领导人出版传记
“在国内,为在世的中国领导人出版传记,《江泽民传》还是第一本。”新闻史学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丁淦林说。
中国是一个史学大国,但历史上素有“隔代修史”的说法。中国人一般不主张为在世的领导人写传。
据丁淦林介绍,“以前中国出版过《毛泽东传》、《周恩来传》,斯诺上世纪 30年代写的延安情况后来也被翻译成《毛泽东传》,不过,斯诺写传的时候,毛泽东还不是作为一个执政党领导人接受采访并列传的。史沫特莱写的《伟大的道路:朱德传》也是在朱德去世后才出版的。”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对领导人的传记比较谨慎。对去世的领袖的传记,官方也非常慎重,要花大量时间,长期研究才能出版。
他说,这是因为,作为党和国家领袖人物的传记,不仅仅反映个人情况,还牵涉对历史怎么看。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谨慎。把领袖研究清楚本身要花费很多精力,这也是谨慎的原因。
事实上,本书作者库恩博士在该书的《后记》中也提到了这点,“中国领导人进行自我宣传被认为是不合适的,虽然官方媒体上不乏语录和照片的记载,但传记却单单被排除在外。”
那么,为什么《江泽民传》会在这个时候出版发行呢?
复旦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曹沛霖认为,“能允许一个外国人写中国在世领导人的传记,并且能拿到中国来出版,这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开放的标志,是面向世界的一个标志。”
库恩则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如今成熟起来了,走向了世界……真实的传记必然会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评论道:“书中生动刻画了在一个特殊的变革时期领导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的形象。所有有兴趣更好地理解中国未来发展动力的人都会从书中受益匪浅。”
《江泽民传》共670页,全书分为“根基(1926-1989)”、“领导地位(1989—1996)”、“崛起(1997-1999)”、“展望 (2000-2004)”4大部分,共 30个章节,全部章节的标题选自江泽民的原话。中文版由英美文学家、复旦人学外语学院院长陆谷孙教授校订,谈峥、于海江翻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助地王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江泽民传》由美国兰登公司出版,1月份在美国上市,作者希望同时能够出版中英文版本,所以与兰登公司共同出面找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洽谈合作事宜,选择上海是因为这里是江泽民工作过的地方。
不是官方传记
《江泽民传》一书详尽介绍了江泽民的人生历程,尤其阐述和评价了江泽民担任中国领导人的十多年中创立的历史功绩。
不过,作为一名外国学者写的书,该书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官方传记。
中共党史出版社编辑吴江指出,“官方传记由官方正式成立的传记组文献研究室来做,很少有像外国由记者来收集资料,这是组织上的特点。内容上,以工作经历为主,不像国外的传记有生活内容。”
曹沛霖教授也指出,“中国对领导人传记采取的态度是严肃。的,基本不涉及生活方面。”而西方人传记的特点就是文笔比较活泼,除了写人物的主要工作经历外,也要写很多的生活故事。
《江泽民传》一书在着重记录江泽民内政军事外交活动的同时,也广泛涉及传主的家庭生活、业令爱好、人品风格等方面。
在丁淦林教授看来,“这是西方人是用自己的视角,站在他们的角度来写的一本传记。”
齐先生是北京市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他告诉《瞭望东方周》,“作为一个曹通读者,希望传记尽量接近历史,能为我们及后人留下研究历史比较可信的材料。”
按正常的翻译和编辑流程完成书稿
关于这本书的编译和出版,施宏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是按照正常的翻译和编辑流程做的,和其他的传记类书籍的审批方式是类似的,没有什么特别。”据了解,此书的出版得到了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
这本书没有署责任编辑的名字。施宏俊说,“从出版的角度来说,每本书都应该有责任编辑,但也有些例外,这本书从编辑角度来说,主要的责任人是我,但我又是一个出版集团的负责人,我负责出版的书一般不署名责任编辑。”
据《瞭望东方周刊》了解,此书在中国出版时略有删减。施宏俊介绍说,“删减的内容丰要是注释类的,我们认为有些注释是中阳读者都普遍知道的,无须再注释了。西方作者的思维很严谨,在写作中,他的每个山处都会标明,但书在中国出版还是要符命中国国情,符合中国读者的兴趣和习惯。”
了解领袖人物的欲望非常强
《瞭望东方周刊》所接触的专家都认为,该书的市场反响会非常好,因为。在中国,普通人了解领袖人物的欲望判常强烈。
北京一所高校的学生周丽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对于这本书,“还是很行兴趣的,至少我自己会买。”
周丽娜最感兴趣的是,“我就是想知道他作为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国家领导人的日常生活。比如他会不会和了女一起吃饭、外㈩游玩等等。作为[”家领导人,他的公共生活大家都在电视视上看到了,而作为—个普通人,他在电视之外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广的,我们还不太知道。”
而在更多的人看来,这本书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江泽民的人生故小:与中国巨大变化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