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情怀买单 寄希望未来

来源 :女性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00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走在路上,一不留神就被翘起的路砖绊了一下,于是踮着脚尖走进了旁边邮局里休息。看着邮局里挂着次年的征订广告,发觉这一年过得真快,又到了征订杂志的时候。遂起了订杂志的念头。想起以前很喜欢看的某汽车杂志,询问它的定价时,接待我的工作人员突然愣了一下,说:“啊,现在还有人定杂志么?”一番查询,找不到找到我要订的杂志,原来它早已停刊。
  一时间所有的回忆翻涌上心头,我与文字结下深深的缘分,应该始于这本汽车杂志。我从小就不喜欢语文,那时连每周上交日记练笔都令我头疼,写作文时脑袋一片空白的情况更是家常便饭。总记得老师常常说,作文要写出立意,主题要深刻富有内涵意义,大概对我这样从小在父母呵护长大的孩子而言哪有那么刻骨铭心的事情呢?不过就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那时日子对于我而言只如流水匆匆,并无特别的一日。
  后来渐渐迷上了看F1比赛,为了了解赛事情况和汽车,常常攒着零花钱去买汽车杂志。杂志20元一本,对于我来说也算不小的开销,所以这些活动都是偷偷进行的。这件事在母亲一次大扫除活动中彻底被揭穿了,母亲不再给我零花钱,彻底断了我的粮,这让我第一次萌生了要自己赚钱的想法。
  常常看班里的同学向报刊杂志投稿作品,刊登后收到邮局寄来的稿费单。当一群同学围过去时,自己也感羡慕不已,于是也试着朝这条路上靠拢。因为热爱着汽车和赛车运动,每次都会很用心地研究关于车辆的描写,对比赛和选手的分析,我试着用同样细腻笔触去描绘周遭的一切,将我对比赛的各种想象写成光怪陆离的奇幻小小说,并将它写进每周提交的练笔作业。
  想不到老师竟对我写的文章大加赞赏,还鼓励我给报纸杂志投稿。我始终记得自己拿着贴着邮票的信封守在邮筒前小心翼翼的样子,害怕投进去石沉大海,害怕邮递员忘记了把我的信取走,踟蹰着始终没有将信投入邮筒,直到邮递员来开启邮筒,我才将手中握到变软、发热的信双手递给了邮递员,对他说:“麻烦您了,请一定帮我送到!”
  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有了期待,会在放学的时候来到学校门口的报刊亭翻阅当天报纸的副刊,看看有没有刊发我的文章,每天蹦蹦跳跳地跑过去,一顿翻找,然后有些失落的走开。就这样盼望着,眼巴巴地等了两个星期,我终于在报纸副刊的一角看到了我的名字,那时候,似乎很流行给自己起个笔名,而我没有,我就希望在报纸是看到我的大名。那个名字小得不能再小,父亲戴起了老花镜才勉强看得清楚,但在我看来,简直像星星发光一样的存在。
  而后的日子里,这样一篇两篇三四篇……发表的文章渐渐多了起来,甚至还有读过我文章的读者给我写信,我也收到了人生第一笔稿费:一张百元大钞。没有买玩具,没有吃零食,我就买了好几本心心念念的杂志,当我从钱包里拿出那一张百元大钞的时候,真的有种当“土豪”的感觉。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些日积月累的小小开心和满足最后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彻底走上和文字纠缠的道路。填报高考志愿时,每一所学校的第一志愿无一例外地填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毕业就在纸媒就职。
  而今想再看看那本杂志现在的模样,才发现当年留著怎么都舍不得卖的过期刊物现在都变成了老古董。
  走出邮局,我来到夜市老街的老友粉店吃午餐,白天的夜市透露着喧嚣中的落寞,柏油路上一层永远洗刷不掉的油迹向空气中氤氲着昨夜饕餮的气息。老板对我说,且吃且珍惜,因为周围那烟熏火燎的破败砖墙后背是被拆了大半的民国时期建筑,不知道,这家老店还能在这里屹立多久。



  一张老旧的报纸被相框框着,挂在墙壁上。上面大半版面是宣传这家老店历史的报道。报纸不起眼的一角,是2007年柯达公司炸毁百年老厂房的新闻。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胶卷”,而后的每一张照片都成为了时光的标本。一百多年过去了,时代的进步让胶卷退出了历史舞台,我想起自己的家里还存放着一卷拍了很久却没有冲印的柯达胶卷,因为曾经遍布大街的冲印店早已转了行,开始了数码影像的生意。这一百多年只是时光隧道里的小得不能小的一段,一如文字从竹简走入曾经伟大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又直到如今走向了数字化,厚厚的典籍也可以存在一掌之内的手机里,手指刷刷刷,竟穿越了千年。
  虽然已经离开了曾经就职的纸媒,但是自己始终保持着写散文随笔或是小说的习惯,时常给《女性天地》投稿,与钱无关,依旧喜欢这种能在纸媒上与未知的读者分享自己心情的感觉,一想到会有另一个手持杂志的人与你在文字间产生心灵的共鸣,便觉得这是一种温暖的感动。甚至因为你的想法,感动了另一个人,进而对人生有那么一点点的改变—即使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也改变了看世界的眼光—这便是阅读的意义吧。可惜,我也要与这本杂志说再见了,然而这份感激不会改变,时代亦会安排新的舞台安放这份情怀。
  日新月异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只有“创新”。虽然对于胶片、老街和我曾经挚爱的杂志,我都不曾因为“过时”而将它们遗忘抛弃,我始终热衷为自己的情怀买单。但我也不怕未来,因为每一个即将到来的未来时刻,终将成为我们不曾忘记的伟大历史。
其他文献
新年伊始,很多人都有制定年度计划、设立人生目标的习惯,往往在这样的时刻,事业瓶颈期的人会对脚下的路该怎么走产生迷茫;情感胶着期的人会对爱情、婚姻产生焦虑;生活变化较大的人会对未来举棋不定……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要告诉自己,当我们开始反思过往、筹谋未来时,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一种成长,这样的时刻,你需要静心,需要思考,需要取舍,如果你需要一位良师益友帮你一把的话,诚意推荐一部能帮你理清心绪的纪录片《
期刊
下班时段正值堵车高峰期,宋丹妮像罐头里的沙丁鱼被堵在出租车里,手机狂响,信号不太好,宋丹妮一连喂了好几声,才听清楚是老公林绍峰,林绍峰扯着嗓子喊:“你在哪儿呢,咱妈今晚过生日,赶紧过来。”宋丹妮一时没转过弯儿来:“你妈上个月不是才过了生日?”林绍峰急了,提高嗓门:“是西院儿这边的,你亲婆婆过生日,你的明白?”宋丹妮这才醒过神来,后视镜里司机大哥意味深长的眼神正向这边飘,她嗯了一声挂断。  当初,宋
期刊
牛津、剑桥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它们都属于伦敦圈,却在两个不同的方位上,一东一西。从伦敦出发到牛津,可以在帕丁顿火车站搭乘城际列车前往,每隔二三十分钟就有一趟列车进站。候车时,在月台上走走,就能看到那只著名的帕丁顿熊。如果你看过这部童话故事,一定会急着跟它来几张合影,但要注意电量哦,牛津还有很多童话故事原景在等着你。  火车抵达牛津,出站时一眼就能看到那尊著名的大公牛塑像。这只公牛就是当年牛群趟水过
期刊
为图省事,我在大名鼎鼎的B房地产公司买了套顶楼的精装房。售楼员带我去看房的时候,我很满意,觉得啥都齐了,我只要再装几盏灯弄套家具再拎个包就可以进来住了,于是爽快地缴了首付,办了按揭,没到半个月就收了楼。  可住进来第一天就傻了眼:我住的是顶层30楼,居然没考虑到楼房漏水问题,没抬头看看楼板。这住进来后抬头看了看,却发现楼板的角落处排列着一排亮闪闪的小拇指粗的钢筋头,钢筋头下面拖着一缕缕黄色的东西。
期刊
我对纽约的执念有迹可循的,是摘抄在抽拉式日记本里,黄舒骏写的《改变1995》,“我还是没去爱尔兰倒是去了纽约,我没和U2一起表演倒是看到Woody allen走在45街。”后面是我的批注:纽约,梦想家的乐园,才子们的舞台,何时得见芳踪?  这漫长的22年,也有过三两次完美的计划,终归搁浅。美梦却实现得毫无预警,在美旅居十几年的旧友,突然有一段轻闲时光可以陪我自驾游。都说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文学的想
期刊
那段时间我闲在家,每日清晨,见妻子上班、儿子上学出门后,母亲就走到阳台,在那晃动身子。我心里想,母亲也开始注意锻炼保养身体了。  母亲就那么轻微地扭晃着身子,毕竟是古稀之人,扭扭脖子晃晃腰活动活动筋骨也就够了。有时母亲停下来,站在那不动,或侧着身子或扭着头专注地看着外面。阳台下面是喧嚣的大街,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生活情景剧。  冬去春来,夏往秋至,我发现母亲一直坚持在阳台上晃动身子。偶尔与妻子提起,
期刊
我从2012年起开始为《女性天地》供稿,算起来,竟然已经有6年的时间了。  每当读者朋友发来电子邮件,我的邮箱就会“唰”地响一声,就好像一封贴了邮票的信件投进了家门外的信箱里,等待着我用钥匙拧开这狭小的空间,洗过手之后细细地撕开信件,阅读一个故事,接过一份信任。  然而这样的情景,也许就要从我的想象中彻底消失了。在这一期,我要向《女性天地》的读者们说声再见了。  在这些年里,我逐渐和一些读者成为了
期刊
我可能XX了假XX  这个句式来自于电竞圈,玩CSGO的队员们喜欢喝酒。发挥不好的时候,就把锅甩给酒:“我可能是喝了假酒”、“假酒害人啊”……由于该游戏受众广大,加上游戏直播的火热,这样的口头禅也影响了许多观看直播的观众。  皮皮虾,我们走  “XXX,我们走”最初是游戏王YGOcore里的玩家梗,起源是“源龙星,我们走”。2017年1月,经过网友们改成“皮皮虾,我们走”,并衍生出不少“皮皮虾,我
期刊
她扎根十万大山,就是为了让广西的道地药材发扬光大,发掘出它应有的价值。她的初衷很简单,只是想让贫困乡里的孩子不再吃苦,却坚定了她扎根十万大山,利用产业致富带动大家脱贫致富的决心。她热心公益事业,十万大山里许多因贫失学的孩子们,都得到过她的帮助。三年多来她依托产业帮扶与农户共同走上致富之路。她的企业也实现了大幅的产值增收。她是2016—2017年度广西优秀女企业家。她就是广西玲芝堂药业公司董事长黄颖
期刊
结缘十五载  亲爱的读者们,我是《女性天地》的老作者安子,相信大家一定熟悉我的名字,因为我为《女性天地》杂志供稿15年了。  15年了,人生能有几个15年呢?这么多年了,与我交接的编辑也换了好几个,然而对于这本杂志的热爱和情怀,已经不再是一本杂志,一张稿费单那么简单。  对我来说,这15年,我见证了《女性天地》的成长,见证了编辑们的努力,见证了一期期的大策划,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栏目的革新;而我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