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考试制度、评价体系六个方面分析了当前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教育模式改革的途径和内容。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教育模式;教学理念
作者简介:周亚萍(1960-),女,河北怀来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办公室,政工师。(河北 石家庄 050031)王志强(1967-),男,河北邯郸人,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天津 30040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4-0047-02
人才是强国的根本,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分别提出到2020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当前,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愈演愈烈,创新型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等教育模式落后,由此造成所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匮乏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革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
一、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基本是以继承前人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以教育内容的稳定性和专业性为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为基本目标。这种传统教育模式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学生以模仿、操练、背诵为特征的学习方法。[1]现行的教育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理念滞后
以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的最大特征是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传授知识,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将知识分解,逐节讲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虽然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全国高校的共识,但大部分高校并未将素质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个性发展未得到尊重,“学生主体观”未能真正树立。
2.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受”型单一模式,教师总是扮演教学的主体角色,而学生长期扮演受体角色,它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习活动的规律等,缺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它仅能称为“教的模式”。
3.教学内容固定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教学中一个主要的矛盾就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和学生切身实际严重脱离,教学内容比较固定,教学内容更新太慢,课程设置缺乏弹性。传统教学的弊端表现为:注重系统的构建,但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够,把大量的教学时间浪费在和学生切身问题关系不大的其它方面,造成了目前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情况,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2]
4.实践环节薄弱
课程大多注重理论的学习,实践教学仅仅是为了验证、巩固理论知识,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从理论到理论,课程显得既枯燥无味又空洞乏力,导致学生虽然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严重影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5.考试制度落后
现行的考试制度重知识再现、轻创造性思维练。考试形式比较单一,考试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教材的翻版,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二是考试题型不合理,受标准化考试方式影响,填空、选择、简答、释词客观性试题多,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题、应用题等主观性试题少,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能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这种考试形式束缚了人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扼制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训练。[3]
6.评价体系片面
现行的教学评价基本采用的是“指标量化”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评价主体缺乏广泛的参与性,评价标准缺乏弹性和发展性指標,评价方式与方法单一片面,评价机构与制度不健全等。在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涉及教师对教学大纲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把握是否到位、教案的准备是否充分、内容安排是否合理、课堂教学是否生动等,没有突出考核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指标。[4]
二、创新教育模式探讨
创新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传承教育而言的,它要求在系统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思维训练以及方法培养和技能实践,其宗旨是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提高国民的创新性。创新教育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型教育模式则应该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智能开发为手段,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这种创新教育模式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样化的。在创新教育模式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奠定广博而扎实的基础。[5]
三、教育模式的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变革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变革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
理念是变革的先导。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运用所学方法求解一些已知问题,但也会被剥夺主动思维的机会,思想受到禁锢。创新教育就是要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将已有知识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发展学生潜能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改革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参与性,激发其积极思考和创新的激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核心目标,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积极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活跃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坚持开放式教学,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积极发挥第二课堂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丰富生活经验,感受人生经历。
3.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要重视基础教育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实现文理科相互渗透。扩大选修课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想象和创造空间。但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一般是专业课比例过大,而对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较少;重课堂教学而轻实践教学;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陈旧,教材更新过慢,很少涉及科学发展前沿,缺少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新内容,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新颖性,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针对此类问题,应进一步压缩精简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及时合理地设置一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并调整专业结构,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拓宽专业面,鼓励本科生投入到科研中,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
在教学方法上,要因材施教,放弃单纯的知识传授,实现教学法由“满堂灌”向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的转变,激励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单向传播知识和技能过程的作法,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质疑,形成对事物主动思考的质疑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4.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上起着关键作用,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教师敏锐的创造性思维和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对于营造学校良好的创造性学习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建设一支富有创造性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
5.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动手能力强,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不断加强实践教育,不断加大实验和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并进一步健全科研活动机制,使科研活动常规化、体制化,促进大学生开展课外的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活动,注重创新能力训练。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在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6.改革考试制度
教育离不开考试,考试在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不可低估,但现行的考试制度更多的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已不适应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必须加快现行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制度要从過去只考书本知识向不仅考书本知识更要考实际运用能力转变,考试形式要多种多样,不仅要实行闭卷考试,而且要提倡开卷考试、口试,或以课程论文、设计等形式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既有统一考试要求的基本内容题,也可有若干题目让学生自选,实行因材施考,增加主观性试题的比重,尤其要多出综合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
7.改革评价体系
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必须转变教育评价观念,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实现从规范性评价制度到创新性评价制度的转变,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和评价指标科学化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一个系统动态的教学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玉华,付士远.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7,(10):38-39.
[2]李璘玉.我国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57-59.
[3]仇静莉,许海元.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6-79.
[4]周苹.关于构建高校创新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0,(7).
[5]姚正海.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7,15(3):47-50.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教育模式;教学理念
作者简介:周亚萍(1960-),女,河北怀来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办公室,政工师。(河北 石家庄 050031)王志强(1967-),男,河北邯郸人,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天津 30040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4-0047-02
人才是强国的根本,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分别提出到2020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当前,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愈演愈烈,创新型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等教育模式落后,由此造成所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匮乏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革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
一、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基本是以继承前人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以教育内容的稳定性和专业性为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为基本目标。这种传统教育模式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学生以模仿、操练、背诵为特征的学习方法。[1]现行的教育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理念滞后
以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的最大特征是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传授知识,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将知识分解,逐节讲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虽然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全国高校的共识,但大部分高校并未将素质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个性发展未得到尊重,“学生主体观”未能真正树立。
2.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受”型单一模式,教师总是扮演教学的主体角色,而学生长期扮演受体角色,它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习活动的规律等,缺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它仅能称为“教的模式”。
3.教学内容固定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教学中一个主要的矛盾就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和学生切身实际严重脱离,教学内容比较固定,教学内容更新太慢,课程设置缺乏弹性。传统教学的弊端表现为:注重系统的构建,但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够,把大量的教学时间浪费在和学生切身问题关系不大的其它方面,造成了目前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情况,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2]
4.实践环节薄弱
课程大多注重理论的学习,实践教学仅仅是为了验证、巩固理论知识,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从理论到理论,课程显得既枯燥无味又空洞乏力,导致学生虽然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严重影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5.考试制度落后
现行的考试制度重知识再现、轻创造性思维练。考试形式比较单一,考试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教材的翻版,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二是考试题型不合理,受标准化考试方式影响,填空、选择、简答、释词客观性试题多,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题、应用题等主观性试题少,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能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这种考试形式束缚了人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扼制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训练。[3]
6.评价体系片面
现行的教学评价基本采用的是“指标量化”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评价主体缺乏广泛的参与性,评价标准缺乏弹性和发展性指標,评价方式与方法单一片面,评价机构与制度不健全等。在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涉及教师对教学大纲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把握是否到位、教案的准备是否充分、内容安排是否合理、课堂教学是否生动等,没有突出考核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指标。[4]
二、创新教育模式探讨
创新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传承教育而言的,它要求在系统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思维训练以及方法培养和技能实践,其宗旨是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提高国民的创新性。创新教育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型教育模式则应该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智能开发为手段,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这种创新教育模式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样化的。在创新教育模式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奠定广博而扎实的基础。[5]
三、教育模式的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变革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变革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
理念是变革的先导。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运用所学方法求解一些已知问题,但也会被剥夺主动思维的机会,思想受到禁锢。创新教育就是要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将已有知识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发展学生潜能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改革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参与性,激发其积极思考和创新的激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核心目标,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积极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活跃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坚持开放式教学,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积极发挥第二课堂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丰富生活经验,感受人生经历。
3.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要重视基础教育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实现文理科相互渗透。扩大选修课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想象和创造空间。但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一般是专业课比例过大,而对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较少;重课堂教学而轻实践教学;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陈旧,教材更新过慢,很少涉及科学发展前沿,缺少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新内容,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新颖性,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针对此类问题,应进一步压缩精简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及时合理地设置一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并调整专业结构,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拓宽专业面,鼓励本科生投入到科研中,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
在教学方法上,要因材施教,放弃单纯的知识传授,实现教学法由“满堂灌”向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的转变,激励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单向传播知识和技能过程的作法,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质疑,形成对事物主动思考的质疑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4.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上起着关键作用,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教师敏锐的创造性思维和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对于营造学校良好的创造性学习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建设一支富有创造性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
5.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动手能力强,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不断加强实践教育,不断加大实验和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并进一步健全科研活动机制,使科研活动常规化、体制化,促进大学生开展课外的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活动,注重创新能力训练。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在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6.改革考试制度
教育离不开考试,考试在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不可低估,但现行的考试制度更多的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已不适应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必须加快现行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制度要从過去只考书本知识向不仅考书本知识更要考实际运用能力转变,考试形式要多种多样,不仅要实行闭卷考试,而且要提倡开卷考试、口试,或以课程论文、设计等形式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既有统一考试要求的基本内容题,也可有若干题目让学生自选,实行因材施考,增加主观性试题的比重,尤其要多出综合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
7.改革评价体系
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必须转变教育评价观念,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实现从规范性评价制度到创新性评价制度的转变,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和评价指标科学化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一个系统动态的教学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玉华,付士远.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7,(10):38-39.
[2]李璘玉.我国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57-59.
[3]仇静莉,许海元.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6-79.
[4]周苹.关于构建高校创新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0,(7).
[5]姚正海.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7,15(3):47-50.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