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都需要板书的配合,课题是板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語文课的教学往往从解题着手,因为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文”与“题”有着内在联系,精辟得当的解题能成为开启文章内涵的钥匙。成功的课题板书,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增强教学效果。课题的板书,讲究跟教学思路的和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笔者通过多年来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题板书的研究和实践,认为课题的板书应该做到:恰当把握板书时机、巧妙运用板书方法。
一、恰当把握课题的板书时机
课题的板书时机,指一堂课里在什么时候板书课题。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课题板书时机大致可分为课首式、课中式和课尾式三种。
1.课首式。课首式课题板书,是指在上课不久的几分钟里切入课题而板书课题的方式。表现为先板书课题,后讲授知识内容。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尽早知道要学习的课题,在教师引导下,围绕课题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大多数课题宜采用课首式板书。运用课首式板书课题时,应避免或少用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要注重新课引入的设计,增强艺术感染力。如《最后一次讲演》,可以利用课本中“预习提纲”的内容编一个故事,作为引入新课的开场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仆在昆明被特务暗杀……闻一多先生在李公仆先生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义正词严的讲演”,讲到这里板书课题中的“讲演”二字,接着讲“……三个小时后,他也被暗杀了,这次讲演成为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从而完整的板书课题。
2.课中式。课中式课题板书,指在一堂课中,先讲授与课题有关的预备知识,板书相关的知识点,但不见课题,切入课题后即板书课题,再接着讲授其他知识点。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讲究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这种方式可用在语文复习课中,新课教学中一般不用。
3.课尾式。课尾式课题板书,是指在几乎讲完了一课时的知识之后,再板书课题。其特点是授课中有知识点的板书,迟迟不见课题,直到由这些知识点归纳出课题。运用这种方式板书课题时,教师应设计好教学程序,让学生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否则的话,上课许久学生如坠烟海,不知教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种方式通常用来系统复习或专题知识讲授时的课题板书。
二、巧妙运用板书的方法
1.突出题眼。文有文眼,题有题眼。在课题板书中,突出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可起到启迪思维、把握中心、强化刺激、增强记忆的作用。突出题眼的最普通的方法有用彩色粉笔、添加符号或增大字体来使之醒目。如在讲《变色龙》时,可在“变”字下加点使之突出,让学生充分注意到这个“变”字,这样就会引起一系列的思维:谁在变、变什么、为什么变、为什么会有这种变等等。再如《春夜喜雨》一诗,板书题眼“喜”字时使用彩色粉笔使之突出,围绕“喜”字展开思维活动,理解诗人抒发的喜悦之情和与民同乐的胸怀。另有一类课题反映了文章的体裁,如《出师表》、《爱莲说》等,在板书时把标题中“表”、“说”等字突出书写,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体裁特点。有时也可以在讲读过程中突出课题板书中的题眼,如讲到《曹刿论战》的选材时,文章为什么详写战前战后的分析对话而略写战斗过程呢?教师不妨在这个时候,把板书中的“论”字加上一个大圆圈使之突出,让学生理解这是作者写作意图所在,这个“论”字决定了文章的选材详略。另外,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还可以使用变换字体、动画进入等形式突出题眼,效果更好。
2.变换课题。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时候增删、改换课题中的个别词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板书《回忆我的母亲》时,我有意写成“母亲的回忆”,当学生指出后,我故意不以为然地说:“意思不是差不多吗?用这个标题不也行吗?”学生的兴趣会立即集中到标题上来。这样,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分析、思考,若改为“母亲的回忆”会发生歧义,也可以理解为母亲对往事的回忆,就不如原标题准确、明白。还有“换词”的方法,通过近义词的辨析,让学生准确地掌握课题的内涵。如在讲《回延安》时,可以在写“回”字的位置上,上下同时写上“回”和“到”字,引导学生讨论把“回”换成“到”行不行,为什么不行。这样的讨论势必涉及到作者的生平介绍,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为何对延安有如此强烈的感情,有利于学生掌握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准确地使用语言的好习惯。“加词”又是一种变换课题的方法。如在黑板上写下“在烈日和暴雨下”后,让学生把这个标题的主语和谓语补出来。有的学生会补充成“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还有学生会补充成“在烈日和暴雨下挣扎的祥子拉车”。这样做,能迅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阅读上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进一步讲授课文。
3.层现课题。对一些逐层深入写作的文章,可随着课文的阅读讲析,分段板书,逐渐完整。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先板书“百草园”,再板书“三味书屋”,最后加上“从……到……”随着教学进度逐渐完成整个课题的板书。
课题板书仅是整个语文教学板书中的一部分,固然不值得花太大的精力去雕琢。然而充分挖掘出课题板书中的魅力,确实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施庄初级中学)
一、恰当把握课题的板书时机
课题的板书时机,指一堂课里在什么时候板书课题。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课题板书时机大致可分为课首式、课中式和课尾式三种。
1.课首式。课首式课题板书,是指在上课不久的几分钟里切入课题而板书课题的方式。表现为先板书课题,后讲授知识内容。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尽早知道要学习的课题,在教师引导下,围绕课题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大多数课题宜采用课首式板书。运用课首式板书课题时,应避免或少用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要注重新课引入的设计,增强艺术感染力。如《最后一次讲演》,可以利用课本中“预习提纲”的内容编一个故事,作为引入新课的开场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仆在昆明被特务暗杀……闻一多先生在李公仆先生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义正词严的讲演”,讲到这里板书课题中的“讲演”二字,接着讲“……三个小时后,他也被暗杀了,这次讲演成为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从而完整的板书课题。
2.课中式。课中式课题板书,指在一堂课中,先讲授与课题有关的预备知识,板书相关的知识点,但不见课题,切入课题后即板书课题,再接着讲授其他知识点。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讲究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这种方式可用在语文复习课中,新课教学中一般不用。
3.课尾式。课尾式课题板书,是指在几乎讲完了一课时的知识之后,再板书课题。其特点是授课中有知识点的板书,迟迟不见课题,直到由这些知识点归纳出课题。运用这种方式板书课题时,教师应设计好教学程序,让学生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否则的话,上课许久学生如坠烟海,不知教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种方式通常用来系统复习或专题知识讲授时的课题板书。
二、巧妙运用板书的方法
1.突出题眼。文有文眼,题有题眼。在课题板书中,突出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可起到启迪思维、把握中心、强化刺激、增强记忆的作用。突出题眼的最普通的方法有用彩色粉笔、添加符号或增大字体来使之醒目。如在讲《变色龙》时,可在“变”字下加点使之突出,让学生充分注意到这个“变”字,这样就会引起一系列的思维:谁在变、变什么、为什么变、为什么会有这种变等等。再如《春夜喜雨》一诗,板书题眼“喜”字时使用彩色粉笔使之突出,围绕“喜”字展开思维活动,理解诗人抒发的喜悦之情和与民同乐的胸怀。另有一类课题反映了文章的体裁,如《出师表》、《爱莲说》等,在板书时把标题中“表”、“说”等字突出书写,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体裁特点。有时也可以在讲读过程中突出课题板书中的题眼,如讲到《曹刿论战》的选材时,文章为什么详写战前战后的分析对话而略写战斗过程呢?教师不妨在这个时候,把板书中的“论”字加上一个大圆圈使之突出,让学生理解这是作者写作意图所在,这个“论”字决定了文章的选材详略。另外,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还可以使用变换字体、动画进入等形式突出题眼,效果更好。
2.变换课题。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时候增删、改换课题中的个别词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板书《回忆我的母亲》时,我有意写成“母亲的回忆”,当学生指出后,我故意不以为然地说:“意思不是差不多吗?用这个标题不也行吗?”学生的兴趣会立即集中到标题上来。这样,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分析、思考,若改为“母亲的回忆”会发生歧义,也可以理解为母亲对往事的回忆,就不如原标题准确、明白。还有“换词”的方法,通过近义词的辨析,让学生准确地掌握课题的内涵。如在讲《回延安》时,可以在写“回”字的位置上,上下同时写上“回”和“到”字,引导学生讨论把“回”换成“到”行不行,为什么不行。这样的讨论势必涉及到作者的生平介绍,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为何对延安有如此强烈的感情,有利于学生掌握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准确地使用语言的好习惯。“加词”又是一种变换课题的方法。如在黑板上写下“在烈日和暴雨下”后,让学生把这个标题的主语和谓语补出来。有的学生会补充成“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还有学生会补充成“在烈日和暴雨下挣扎的祥子拉车”。这样做,能迅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阅读上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进一步讲授课文。
3.层现课题。对一些逐层深入写作的文章,可随着课文的阅读讲析,分段板书,逐渐完整。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先板书“百草园”,再板书“三味书屋”,最后加上“从……到……”随着教学进度逐渐完成整个课题的板书。
课题板书仅是整个语文教学板书中的一部分,固然不值得花太大的精力去雕琢。然而充分挖掘出课题板书中的魅力,确实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施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