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手记
本期人物采访的另一选择,是采访独立书店的老板。因读者强烈推荐,记者与尚书吧取得了联系,并抱着预设的问题:“纸质书时代,他将书这一灵魂的载体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播给大众,但在电子阅读越来越繁荣的今天,作为独立书店的老板,他又有怎样的坚持和改变?”走进书店,才发现,“他”要改成“他们”。也就是说,这家在城中晓有名气的独立书店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里是几个老板。细打听:原来尚书吧是一群喜欢文化的文化人,在工作之余捣鼓着玩的地方。
他们,从不同的城市来到深圳,从不同的工作背景汇聚完成同一项工作。从2005年开始,把这项工作玩到现在,对于深圳这个快节奏的城市,对于常处风雨飘摇中的独立书店,这一玩,还算久的。
个中有什么诀窍吗?
在打造书店的框架中,菜单其实都是简单的。但,在他们所经营的书店里,每一点设计,每一次活动都在折射出一种情怀,一种理想。看得出,他们对东西的交流也很在意。如果没有温润的情怀,如果看得太少,必不会有这除商业之外的平台。
他们,不过是想用书籍来滋润这个城市,想人们通过这一小小书店来触摸这座城市的质感吧。
“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书,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有时候还是一种意境。集众力,将这种意境打造成深圳文化界的一张名片,可见,文化的养护不是个体的力量。
可惜,碍于某些原因,他们并不愿意出面。于是,记者只有将这群帷幕后的文化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完成此番人物采访。
对话
尚书源于爱书人
1、打算做书吧时,是基于什么考虑呢?
尚:2005年谋划尚书吧,06年10月和中心书城同时开张,当时就是群志同道合的人基于传播阅读文化的想法而一拍即合。因为在深圳缺这样一种有旧书、线装书、二手书的独立书店,这是个有益的补充。
2、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经营,是否是因为人生都已很舒适了?
尚:几个爱书之人来做这件事,谈不上各自的人生已怎样了。这只是个过程。是十分珍贵的经验。在创办书吧的过程中,当然有最痛苦的时候,但也是最珍贵的经验。
3、看书和开书店分别给到了你们什么?
尚:总的说来,看书能开阔视野和见解,开书店能让我们体会不同人生,对自己的人生是很大的促进。这是客人带给我们的,有了这平台,生活才得以丰茂。
4、在店里。有印象最深刻的消费者吗?
尚:基本上喜欢来我们店里的人都是比较能沉得住的人,会有些底蕴。一般能让他们沉不住的时候便是来淘书的时候,如果在这里淘到了书,那神情真是如获至宝。
独立书店巧经营
5、在独立书店的经营中。艺术和商业如何融合?
尚:你也看到,我们这里有书、红酒、茶。这三者既是具象的商品,但都各有其文化特色。我们要做的,无非是这三者间找到平衡。艺术和商业不是对立的,相反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从这几年的经营中,从客人的喜欢程度上也深刻感受到了。所以我们会坚持一直以来的经营思路,不脱离生活和文化。
6、电子书和纸质书较量的时代,你们的独立书店又如何面对呢?
尚:电子书一是新书,二是经典书。在这两极之间,其实还是有很大空间可以做的。比如清代那么多文集,都是线装、影印状态,根本没有电子化。另外一方面,有些版本从文献意义上来说,也无法做到电子化。它既有文物价值、又有审美价值,这是爱书之人的阅读趣味所在。
电子化不是所有需求都满足得到的。当然,对某些书,我觉得从环保的角度来考虑,电子化不是坏事,比如一些网络小说,消遣娱乐性质的,最好不要印,免得浪费资源。
7、在采购时,如何挑选店里需要的书?
尚:我们选购的不外乎四大类:文学、哲学、历史、艺术。并且都偏重于中国传统文化,国外的相对少一些。
用文化温润城市
8、书店的氛围营造能给读者怎样的一种消费引导?
尚:你要面对怎样的消费群体?你卖什么样的文化,这是在决定做书店前就要考虑到的。我们的主流群在30岁以上,有很多属于公司老板和文化学者。消费诉求包括几方面,一是买书、找书。这一消费量是比较大的。二是喜欢书香酒香茶香氛围的。这里可以提供环境让客人沉溺其间,并作相关文化交流。三是我们会通过一些手段自然地对顾客进行整合,利用会员制、VIP等提供更多服务和感受,这里是第三空间。
另外—方面,我们也会通过一些别的方式,对读者进行引导。比如一些作家的签售会,还有一些读书团体的交流会都会在我们这里举行。客人通过参加活动,常来常往,自动成为朋友。这不仅能促成一种消费引导和文化引导,同时也搭建了交流平台。
9、听说互动效果很好,在圈里颇有些影响。
尚:大家的评价如何,我们不会说太在意。当然,好的反响会给到我们一种坚持方向的鼓励和暗示。这会促成我们日积月累地用心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10、这一切作为,是否意味着:这是文化人采用另外的方式打捞话语权?
尚:呵呵,这倒是新的思维角度。不过,如果我们能在独立书店的经营过程中获得一些影响力,这应该是一座城市对文化的重视。是作为城市人与这座城市的良性互动与美好关系的又一侧面反映。
本期人物采访的另一选择,是采访独立书店的老板。因读者强烈推荐,记者与尚书吧取得了联系,并抱着预设的问题:“纸质书时代,他将书这一灵魂的载体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播给大众,但在电子阅读越来越繁荣的今天,作为独立书店的老板,他又有怎样的坚持和改变?”走进书店,才发现,“他”要改成“他们”。也就是说,这家在城中晓有名气的独立书店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里是几个老板。细打听:原来尚书吧是一群喜欢文化的文化人,在工作之余捣鼓着玩的地方。
他们,从不同的城市来到深圳,从不同的工作背景汇聚完成同一项工作。从2005年开始,把这项工作玩到现在,对于深圳这个快节奏的城市,对于常处风雨飘摇中的独立书店,这一玩,还算久的。
个中有什么诀窍吗?
在打造书店的框架中,菜单其实都是简单的。但,在他们所经营的书店里,每一点设计,每一次活动都在折射出一种情怀,一种理想。看得出,他们对东西的交流也很在意。如果没有温润的情怀,如果看得太少,必不会有这除商业之外的平台。
他们,不过是想用书籍来滋润这个城市,想人们通过这一小小书店来触摸这座城市的质感吧。
“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书,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有时候还是一种意境。集众力,将这种意境打造成深圳文化界的一张名片,可见,文化的养护不是个体的力量。
可惜,碍于某些原因,他们并不愿意出面。于是,记者只有将这群帷幕后的文化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完成此番人物采访。
对话
尚书源于爱书人
1、打算做书吧时,是基于什么考虑呢?
尚:2005年谋划尚书吧,06年10月和中心书城同时开张,当时就是群志同道合的人基于传播阅读文化的想法而一拍即合。因为在深圳缺这样一种有旧书、线装书、二手书的独立书店,这是个有益的补充。
2、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经营,是否是因为人生都已很舒适了?
尚:几个爱书之人来做这件事,谈不上各自的人生已怎样了。这只是个过程。是十分珍贵的经验。在创办书吧的过程中,当然有最痛苦的时候,但也是最珍贵的经验。
3、看书和开书店分别给到了你们什么?
尚:总的说来,看书能开阔视野和见解,开书店能让我们体会不同人生,对自己的人生是很大的促进。这是客人带给我们的,有了这平台,生活才得以丰茂。
4、在店里。有印象最深刻的消费者吗?
尚:基本上喜欢来我们店里的人都是比较能沉得住的人,会有些底蕴。一般能让他们沉不住的时候便是来淘书的时候,如果在这里淘到了书,那神情真是如获至宝。
独立书店巧经营
5、在独立书店的经营中。艺术和商业如何融合?
尚:你也看到,我们这里有书、红酒、茶。这三者既是具象的商品,但都各有其文化特色。我们要做的,无非是这三者间找到平衡。艺术和商业不是对立的,相反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从这几年的经营中,从客人的喜欢程度上也深刻感受到了。所以我们会坚持一直以来的经营思路,不脱离生活和文化。
6、电子书和纸质书较量的时代,你们的独立书店又如何面对呢?
尚:电子书一是新书,二是经典书。在这两极之间,其实还是有很大空间可以做的。比如清代那么多文集,都是线装、影印状态,根本没有电子化。另外一方面,有些版本从文献意义上来说,也无法做到电子化。它既有文物价值、又有审美价值,这是爱书之人的阅读趣味所在。
电子化不是所有需求都满足得到的。当然,对某些书,我觉得从环保的角度来考虑,电子化不是坏事,比如一些网络小说,消遣娱乐性质的,最好不要印,免得浪费资源。
7、在采购时,如何挑选店里需要的书?
尚:我们选购的不外乎四大类:文学、哲学、历史、艺术。并且都偏重于中国传统文化,国外的相对少一些。
用文化温润城市
8、书店的氛围营造能给读者怎样的一种消费引导?
尚:你要面对怎样的消费群体?你卖什么样的文化,这是在决定做书店前就要考虑到的。我们的主流群在30岁以上,有很多属于公司老板和文化学者。消费诉求包括几方面,一是买书、找书。这一消费量是比较大的。二是喜欢书香酒香茶香氛围的。这里可以提供环境让客人沉溺其间,并作相关文化交流。三是我们会通过一些手段自然地对顾客进行整合,利用会员制、VIP等提供更多服务和感受,这里是第三空间。
另外—方面,我们也会通过一些别的方式,对读者进行引导。比如一些作家的签售会,还有一些读书团体的交流会都会在我们这里举行。客人通过参加活动,常来常往,自动成为朋友。这不仅能促成一种消费引导和文化引导,同时也搭建了交流平台。
9、听说互动效果很好,在圈里颇有些影响。
尚:大家的评价如何,我们不会说太在意。当然,好的反响会给到我们一种坚持方向的鼓励和暗示。这会促成我们日积月累地用心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10、这一切作为,是否意味着:这是文化人采用另外的方式打捞话语权?
尚:呵呵,这倒是新的思维角度。不过,如果我们能在独立书店的经营过程中获得一些影响力,这应该是一座城市对文化的重视。是作为城市人与这座城市的良性互动与美好关系的又一侧面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