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苏州段的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2月31日,苏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简称《规划》),立足大运河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同构、开放融合一体的价值特质,营造古朴宁静的江南水乡居住环境,丰富“人间天堂”的时代内涵。推动大运河苏州段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重大舉措,也是推动运河文化与水乡水韵特色结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一、大运河苏州段沿线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研涉及大运河苏州段震泽镇香洞湾、庄圣港、醋家浜、半片滩、杨家湾、李家埭、宋家门、谢家路等8个自然村,共有农户255户,人口815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乡村蝶变,不仅从面貌上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更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促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老百姓普遍反映:“干净多了,方便多了,也舒服多了;路平了、地绿了、灯亮了,环境变得更加美丽了,出行更加便捷了。”苏州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通过对大运河苏州段沿线部分乡村建设调研发现,依然存在着不足。
  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调研的乡村产业以一产为主,有传统种植业和部分渔业,主要为水稻、油菜、苗木、鱼、龙虾、鳖等一产,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等二产,农家乐、民宿、田园小综合体示范基地等三产。由于传统种植不够科学、农户经营分散,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品牌,且产业链上下游未得到扩展,农业发展结构亟须优化调整。村工业企业不多,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仅依靠发展村级物业经济的模式无法保障村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村级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的水平都有待提高。
  乡村资源要素利用不充分。调研的震泽镇多个自然村,紧挨京杭大运河,位于长漾南侧、周生荡北侧,“两湖抱一村”,自然环境优越。同时,运河乡村历史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例如香湾寺、吴氏醋坊、范墓、下马浜、周生荡、张墩怀古奇景等,但目前对自然环境、历史遗迹的保护力度不强,缺乏对村庄文化的发掘和培育手段,乡村旅游开发程度不高。蚕桑特色生态的培育水平还不高,和苏州丝绸特色产业的对接还停留在简单的原料供给层面。劳动力外流明显,传统稻米种植对劳动力需求量不大,造成村内劳动力外流,多数村民以外出打工为主。
  乡村美丽环境建设不全面。部分乡村有苏式化改造示范区,建筑经过改造后规整美观。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村内也出现了一些简易搭建的车库和农具储藏间,不美观又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景观绿化多为自发,不成体系。宅前绿地多被用来种植蔬菜,闲置部分杂草丛生。河道水质良好,自然驳岸仍需处理。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方面都有待完善和发展,产业运输受限,生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方面,道路有断层、坑洼等问题,村内缺乏雨水污水管网及设施。在公共设施方面,缺乏便民商店、活动室和公共活动空间。
  美丽乡村建设未凸显乡村独特功能。一是乡村的粮食生产功能。粮食生产是乡村特有的功能,是城市所没有的,更是国家不能或缺的功能。城市越发展,城市集聚的人口越多,乡村所承担的粮食生产功能就会越重要。从当前的乡村振兴来看,很多乡村振兴规划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把“农村现代化”等同于城乡一体化、工业化,“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的“新三农”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弱化了农村的粮食生产功能。二是乡村的生态屏障功能。目前而言,农村并不太重视生态保护,民众的环保意识不足,乡村生态屏障功能被弱化。三是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功能。乡村文化更多地体现在这个民族、这个地域的历史传统,是一种比较纯粹的文化。但美丽乡村建设更多强调文化的静态保护与传承,没有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动态传承文化。
  二、大运河苏州段沿线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基于对大运河苏州段震泽镇自然村典型案例的调研,本文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尽快落实《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破解瓶颈难题。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沿线美丽乡村建设涉及航道管理、环境保护、土地使用、景观建设等问题,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问题和瓶颈,《规划》已经出台,要让《规划》尽早落地,落实苏州市在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的政策举措,发挥政策的指导推动作用,破解土地、资金、规划、产业、环境等瓶颈问题,加快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美丽乡村建设。
  依托精美生态长廊,打造生态宜居、和谐绿色美丽乡村,留住村里人。《规划》提出要重建“蓝绿交织、水陆并行、古今辉映”的绿水步道生态网络,增加水系和步道的连通性,提升水质,营造魅力开放的亲水空间,形成“生态航线、生态岸线、生态步行线”等多线合一的精美生态长廊。从齐心村、谢家路村的调研发现,乡村“空心化”现象很明显,美丽乡村留不住村里人。只有依托《规划》打造大运河沿线乡村宜居、和谐绿色环境,才能留得住村里人。一是建设好大运河沿线乡村基础设施。设计好、建设好入村公路,更要建设好村落内部道路;建设好活动场地、垃圾清运、雨污水排放等公共基础设施;民居风格只要适合当地民风民俗,可以“美美与共”。二是注重美丽乡村高质量长效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体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村规民约、村民议事、新乡贤群体正面引导等多种形式,发动村民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长效管护。三要宣传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要通过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宣传推广卫生文化、环保意识、主人翁精神,引导健康自然、环保节俭的生活方式。
  依托精致文化长廊,以C端思维活化乡村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规划》提出结合苏州地域文化特色,优化遗产保护体系,提高遗存展示水平,创新文化传承方式,深入挖掘吴文化内涵,弘扬大运河文化精神,延续苏州历史文脉,打造大运河沿线精致文化长廊。大运河沿线美丽乡村建设要借《规划》的实施,用“以用户为导向、以用户为牵引”的“C端思维”方式,使传统文化能与现代社会对接、共振,使得传统文化得以真正的活化与复兴,从而留住乡愁。一是以用户思维活化传统文化。探索一条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美丽乡村、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相结合的路径,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二是强化参与活化传统文化。开展乡村民风民俗讨论、乡村道德讲堂等活动,充分调动民众的参与度。三是通过模式创新活化传统文化。将新的商业模式带入乡村发展中,让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更多地融入现代社会之中。只有活化的传统文化,才能留得住乡愁。   依托精彩旅游长廊,打造特色产业做强农村经济,留住年轻人。大运河文化有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已成为当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沿线的乡村环境及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规划》提出要贯彻“运河旅游+”理念,全力打造“苏式生活·运河人家”的大运河苏州段旅游品牌,将运河文化的开发与当地的产业经济相互融合,使运河的保护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一是发展“运河+”文旅产业。“运河+”产业链上的文化、旅游、创新活动等产业既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业”,又能够聚集人气、促进开放,把大运河文化和乡村传统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促进农村休闲旅游、民宿度假和农家乐发展。二是利用好大运河水利优势,发展粮食生产及现代特色农业。大运河苏州段沿线都是鱼米之乡,历来是稻米生产地,要优选品种,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运用,提升粮食产量及品质。同时,苏州大运河沿线乡村都有养蚕缫丝的产业资源优势,要发挥蚕桑丝绸产业优势,打造特色现代农业。三是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齐心、谢家路两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就是因为单纯的粮食种植挣不了多少钱。应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如粮食加工、粮食转化与精深加工、饲料工业,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留住了年轻人。四是做大做强苏州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品牌。以创新科技融入苏州“水八仙”等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促使具有时令性的农副产品成为携带方便、四时皆宜的旅游快消品。
  加强农业农村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留住未来。人才是创新驱动之源,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苏州本来有很多农业类学校,如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农业中等专业学校,但随着苏州工业经济的发展,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开始培养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等人才,苏州农业农村专门人才培养存在较大缺口。一是创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农业农村人才健康成长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推进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引导农业技术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全面推进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认定,鼓励各地将扶持政策与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衔接起来。出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细则,让科研人员合法合规地分享成果权益。二是培养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主力军”。积极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开展农村妇女带头人、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农村电商人才培训,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不断壮大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鼓励运河沿线“非遗”项目的人才培育工作,以电商、短视频等形式创新营销模式,助力人才成长。三是发挥政策合力优势壮大农村“双创”。落实金融服务、财政税收、用地用电等支持政策,加强农村创业培训,激发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活力。
  (方向阳:苏州市职业大学石湖智库研究员、教授;陶莉:苏州市职业大学石湖智库研究员、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景昌
其他文献
2021年5月21日,原定于去年举办,因疫情延期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于杭州拉开帷幕,标志着后疫情时代茶行业的复苏。“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茶消费潜力巨大,茶产业、茶贸易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必将进一步释放。”茶博会组委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如是说。  2020年,新冠疫情使我国茶行业受到巨大打击,也变相促进了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2021年,我国茶行业一扫疫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石科院)采用计算机技术与仪器分析技术开发了汽油管道调合成套技术,包括在线近红外多路分析监测技术、配方在线优化技术、配方保持技术,实现了汽油调合批次任务的全过程自动控制和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对其内涵作出了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战胜千难万险,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
新媒体环境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媒介环境,促进了传统传播媒介的发展与进步。在富有极强热媒介特性的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增强宣传的有效性成为目前科普宣传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在分析目前我国科普宣传工作的困境与不足的基础上,从传播的5W角度探究了提升科普宣传有效性的实施路径,以期更好地提高宣传的质量与效果,将科普宣传落到实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旅游业中的演艺事业也蓬勃发展,演艺人才急需增加。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作为非专业团体的音乐表演学习者,能够与时俱进地与社会需求衔接,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文旅演艺人才需求和高校音乐表演人才就业相互关联,是高校音乐表演类教学的思维导向。在音乐表演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是使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必要措施。通过研究甘肃文旅演艺人才需求形势,进一步探索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服务甘肃经济发展。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编制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近日发布。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
在国家深入推进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国家战略进程中,高校在志愿者招募工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由于高校在志愿者招募过程中存在的宣传教育方式单一、宣传内容注重口号式和标语式、覆盖范围不够广泛;考核选拔标准不严格、程序简化;跟踪服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联动管理机制,导致高校招募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数量与质量、规模和效益无法实现有机统一。应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环境,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严格规范考核选拔流程,严把选拔关口,做到选拔质量与数量相统一;提升服务意识、加强联动管理,做志愿者的暖心
建湖县建阳镇中心小学毗邻建湖县城,校园占地面积2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638平方米。现有20个班级,821名学生,83名专职教师,艺体专职教师比例居全县乡镇小学首位。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完善,功能室一应俱全。学校秉承“建艺术特色,育阳光少年”的办学主张,践行“让孩子每天都有收获”的育人理念,以“崇德向善立心力行”为校训,形成“知行相资”的校风、“博学笃行”的教风和“乐学善思”的学风。
村级治理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开展村居巡察工作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打通党内监督“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近年来,句容市纪委监委以强化村级小微权力监督为着力点,以“确权+管权、便民+利民、全面+从严”为主线,积极探索完善村级小微权力运行机制,护航基层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