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1.我国对体育德育教育观念的启蒙
我国的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比如古代切磋武艺,孔子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1917年毛泽东在其《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育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深刻阐述了德智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开“寓德于体”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体育是形成道德和精神的社会手段,可促进人的思想全面发展,这种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一直被作为我国共产主义教育的手段。其实单纯的体育规则、运动技术在体育教学中以竞赛的、娱乐的、教育的形式被体现出来。个体对身体的磨砺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正是这种身体与社会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使人们在塑造一种理想人格、成就一定的社会地位时,往往要从塑造身体开始。那么,体育则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地培养学生身体的一个实践过程。在体育的过程中生成“主宰”人的精神和道德的信念,这种信念以一种身体外部属性以及活动形式向受教育者灌输一种认知、思维、评价以及行动模式。
2.国外对体育德育教育的观念
从各国的体育课程目标来看,各国都一致认同体育的德育价值体现。学会赞扬对手,并获得支配身体的能力,在人的全面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德国在其体育教育目标的描述中认为体育在于帮助个体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日本的研究者们则认为体育可培养人的民主个性、人格独立、责任感、协作性等特质,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
3.体育德育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我们可以得知体育运动是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进行了德育教育。再结合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不正是我们小学体育课堂上通过体育活动让孩子们达到的情感目标吗?只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将有些成年人的感念通过体育游戏或是竞赛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练中体会。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既然我们说体育课程是让学生在老师有效的组织与实施下,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学习和锻炼。那么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直视人的原始的、本能(遗传基因)的心理特点,也要面对因个人家庭环境的不同而造就孩子早期形成的负面性格。在一个人还是孩童时期时这些负面心理因素在他们的心里还只是一个未萌芽的种子,我们广大教师无论任何学科都应该利用自己学科的特点,帮助孩子将这些不利于成长的种子扼杀在萌芽状态,也许很难,因为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但起码我们可以做到不让其放大,且不那么枝繁叶茂,以至于这些负面性格成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一直伴随着孩子成长而导致不可挽回的心理问题。
2.研究的意义
本人通过多年对小学一至三年级即低年段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想要将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体育课,必须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方面来筹划,体育课的运行是一个师生交互活动的过程,而体育学科的德育教育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的,教师的情感交流、教学语言、教学行为都无不深深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活动和一言一行。本人经多年研究,利用室内和室外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地对孩子进行体育德育教育,目前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研究与实施过程
1.室内体育课的德育教育
当天气不适合在室外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在室内最多的是利用各种体育小游戏来进行室内体育教学,但是这样和在室外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形式,受到的教育启发都是大同小异的。于是我想到利用低年段孩子们感兴趣的体育动画片制作成微课视频,将我觉得能够带给学生体育德育方面启发的片段进行归纳整理,再结合室内游戏,在恰到好处的时候播放给学生观看,之后再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道德品质的含义。
2.室外体育课的德育教育
室外体育课与其他教学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是一种以室外为主的身体教育课程,由于室外活动空间大、限制范围小,学生的运动与心理将会表现的淋漓尽致,学生的一切行为举止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生之间的评比更为视觉化,形象化,是显性的教育。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收集阅读有关著作和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研究部分成果,学习相关理念,以及以前沿的理论指导实践。
2.行动研究法
以体育课、体育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体育品德。
3.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学校要重视小学体育德育教育,就要集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的力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积极的心态,并努力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氛围,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不断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乐观进取的心理暗示。
本文通过挖掘教材内涵,深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结合小学低年段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在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有效身体活动的同时,去发掘体育德育教育的契机,让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从心理上、思想上的认识起到变化,得到正面的引导。体育运动本就是让学生从身心两个方面得到抗压、抗挫能力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是成人也会有本能的自我情绪宣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少儿时期,当他们面临这些压力和挫折的时候,帮助和引导他们的心向着一个正能量的磁场靠近。当他们在竞赛中明白集体荣誉感时,便会凝结出一颗‘爱国’之心;当他们在困难中学会努力拼搏时,便会锤炼出一颗‘敬业’之心;当他们在看到别人遇到困难给予帮助并得到了相应的给予时,便会滋养出一颗‘友善’之心;当他们在游戏里学会必须遵守规则时,便会明白‘诚信’乃做人之根本!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宏观的引导,更是给体育学科德育教育起到了鞭策的作用。当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个人层面道德规范的种子,能根植于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心中时,祖国的未来必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我国对体育德育教育观念的启蒙
我国的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比如古代切磋武艺,孔子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1917年毛泽东在其《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育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深刻阐述了德智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开“寓德于体”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体育是形成道德和精神的社会手段,可促进人的思想全面发展,这种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一直被作为我国共产主义教育的手段。其实单纯的体育规则、运动技术在体育教学中以竞赛的、娱乐的、教育的形式被体现出来。个体对身体的磨砺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正是这种身体与社会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使人们在塑造一种理想人格、成就一定的社会地位时,往往要从塑造身体开始。那么,体育则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地培养学生身体的一个实践过程。在体育的过程中生成“主宰”人的精神和道德的信念,这种信念以一种身体外部属性以及活动形式向受教育者灌输一种认知、思维、评价以及行动模式。
2.国外对体育德育教育的观念
从各国的体育课程目标来看,各国都一致认同体育的德育价值体现。学会赞扬对手,并获得支配身体的能力,在人的全面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德国在其体育教育目标的描述中认为体育在于帮助个体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日本的研究者们则认为体育可培养人的民主个性、人格独立、责任感、协作性等特质,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
3.体育德育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我们可以得知体育运动是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进行了德育教育。再结合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不正是我们小学体育课堂上通过体育活动让孩子们达到的情感目标吗?只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将有些成年人的感念通过体育游戏或是竞赛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练中体会。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既然我们说体育课程是让学生在老师有效的组织与实施下,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学习和锻炼。那么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直视人的原始的、本能(遗传基因)的心理特点,也要面对因个人家庭环境的不同而造就孩子早期形成的负面性格。在一个人还是孩童时期时这些负面心理因素在他们的心里还只是一个未萌芽的种子,我们广大教师无论任何学科都应该利用自己学科的特点,帮助孩子将这些不利于成长的种子扼杀在萌芽状态,也许很难,因为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但起码我们可以做到不让其放大,且不那么枝繁叶茂,以至于这些负面性格成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一直伴随着孩子成长而导致不可挽回的心理问题。
2.研究的意义
本人通过多年对小学一至三年级即低年段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想要将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体育课,必须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方面来筹划,体育课的运行是一个师生交互活动的过程,而体育学科的德育教育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的,教师的情感交流、教学语言、教学行为都无不深深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活动和一言一行。本人经多年研究,利用室内和室外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地对孩子进行体育德育教育,目前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研究与实施过程
1.室内体育课的德育教育
当天气不适合在室外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在室内最多的是利用各种体育小游戏来进行室内体育教学,但是这样和在室外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形式,受到的教育启发都是大同小异的。于是我想到利用低年段孩子们感兴趣的体育动画片制作成微课视频,将我觉得能够带给学生体育德育方面启发的片段进行归纳整理,再结合室内游戏,在恰到好处的时候播放给学生观看,之后再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道德品质的含义。
2.室外体育课的德育教育
室外体育课与其他教学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是一种以室外为主的身体教育课程,由于室外活动空间大、限制范围小,学生的运动与心理将会表现的淋漓尽致,学生的一切行为举止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生之间的评比更为视觉化,形象化,是显性的教育。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收集阅读有关著作和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研究部分成果,学习相关理念,以及以前沿的理论指导实践。
2.行动研究法
以体育课、体育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体育品德。
3.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学校要重视小学体育德育教育,就要集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的力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积极的心态,并努力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氛围,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不断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乐观进取的心理暗示。
本文通过挖掘教材内涵,深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结合小学低年段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在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有效身体活动的同时,去发掘体育德育教育的契机,让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从心理上、思想上的认识起到变化,得到正面的引导。体育运动本就是让学生从身心两个方面得到抗压、抗挫能力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是成人也会有本能的自我情绪宣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少儿时期,当他们面临这些压力和挫折的时候,帮助和引导他们的心向着一个正能量的磁场靠近。当他们在竞赛中明白集体荣誉感时,便会凝结出一颗‘爱国’之心;当他们在困难中学会努力拼搏时,便会锤炼出一颗‘敬业’之心;当他们在看到别人遇到困难给予帮助并得到了相应的给予时,便会滋养出一颗‘友善’之心;当他们在游戏里学会必须遵守规则时,便会明白‘诚信’乃做人之根本!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宏观的引导,更是给体育学科德育教育起到了鞭策的作用。当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个人层面道德规范的种子,能根植于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心中时,祖国的未来必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