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职业高中学生面对鲜活的现代社会生活,新的“视听、网络”文化充满了他们的生活空间,由于人生阅历的浅显和认识能力的缺乏,使他们常常迷失自我,把虚幻与现实混淆起来,导致各种过激行为和严重后果,类似花季凋零、青春陨落的悲剧常见报端。那些案例以惨痛的代价给我们教育者敲响了警钟:职业高中学生心理上存在着失衡和错位,有部分学生甚至相当严重,必须加强疏导,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四大途径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即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应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而语文学科则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所谓“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意志、品性、爱好、禀赋、性格、才能、气质等方面的丰富内容,突出展现了塑造人的精神之功能。所以,通过语文学习达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情感世界的健康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必经之路。
榜样激励
重视健康的人格塑造
语文教学是语文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应着力于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其中重要体现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引导学生崇尚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实证明,借助教材的典型事例,联系自身实际进行心理疏导要比空洞的说教有力得多。
笔者曾听一节《评说诸葛亮》的课,教师提问:《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被神化的,许多故事是后人附加给他的。那么,后人为什么把神异本领、传奇故事送给他而非别人呢?学生回答:因为诸葛亮确实建立许多盖世奇功,并且拥有卓群之能力,人们希望他更完美,这也正体现了人们对乱世英雄的崇拜,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教师当即抓住“人格”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拥有哪些到现在依然值得推崇的人格魅力呢?你如何看待呢?学生各抒己见:一诺千金、忠孝仁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并且谈到了现在社会中对于人格力量的种种看法,可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高尚人格的感染,这样的渗透机会不胜枚举。
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的美之所在,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起对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审时度势
引导正确的心理发展
据调查,青少年的一般心理障碍表现为逆反心理、离巢心理、孤僻等,而职业中学学生是当前所谓的“精英教育”的淘汰者,又多了一重深深的自卑,其共同的后果就是社会适应不良。青少年思维最为活跃,但由于其本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时会迷失自我,内心经常交织着努力与懒散、开朗与忧郁、大胆与怯懦、合群与孤僻等各种矛盾。他们需要把内心积郁的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受倾诉出去。但由于他们大多数是现时社会认同观中的失败者(在一次次的考试筛选下的落选者),所受的鄙视目光不可谓不多,这种情感郁积于内心也得不到应有的渠道来疏导,往往更容易造成心理不健康。
这样,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写作教学,恰好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倾诉和交流的平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作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我们在教学中稍加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就能发现有不少的学生在文章中流露出低沉消极的情绪:或悲叹人生的寂寞,或感慨世态的炎凉,或泣诉命运多舛,给人一种前途渺茫、无可奈何的冷凉感觉,或与世无争、甘愿认命、不思奋斗,通篇发牢骚、泄愤懑,缺少昂扬积极的进取心理,缺乏应有的气势和抱负。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及时予以疏导和诱导,否则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那么,怎样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以疏导呢?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日记或随笔”是一种好办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倾诉烦恼、痛苦,并学会自我开导、自我教育、自我鼓励,进而增强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在日记、随笔本上与学生交换意见和看法,加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开拓、创新的健康心理和性格,把学生的心理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就能得到净化,同情心、爱心得到培养,正义感、道德观得到确立。在学校抓校容校纪时,对于男生头发的问题,学生们颇有微词,我拟题《我看中学生留长发》,认为留长发有理的同学竟能列出十条好处:夏天挡太阳、冬天保暖、有型有款、很帅、能省钱……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此外,教师在集体讲评课上,要通过多朗读学生的佳文,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进而激发学生获得成就感的需要,同样会事半功倍、相得益彰。
因势利导
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更是使一个人富有一生的资本。现在的职中学生很少吃过苦,意志不够坚强,承受挫折能力不强,害怕面对困难……这些诸多的不利心理因素都将是他们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
巧妙的问题设计,激发着学生的心理思考,也更易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其实,心理教育就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它具有较强的非价值判断性和非指导性。老师只要在课堂教学这个过程中多加以引导、点拨,来推动学生自我思考,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他们自然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中丰富了自己的思想,自然就不断提升良好的心理素养。
走进职中语文殿堂,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李白那坦然面对挫折之精神就值得学习。他四十几岁才进入长安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可一年后就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挫折,可他并未消沉,而是蔑视权贵,不与他们同流合污,并在诗歌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教育就是唤醒。“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更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能有效去除心理健康课的“人为痕迹”,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增强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又贴近学生的心理,这不就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四大途径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即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应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而语文学科则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所谓“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意志、品性、爱好、禀赋、性格、才能、气质等方面的丰富内容,突出展现了塑造人的精神之功能。所以,通过语文学习达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情感世界的健康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必经之路。
榜样激励
重视健康的人格塑造
语文教学是语文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应着力于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其中重要体现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引导学生崇尚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实证明,借助教材的典型事例,联系自身实际进行心理疏导要比空洞的说教有力得多。
笔者曾听一节《评说诸葛亮》的课,教师提问:《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被神化的,许多故事是后人附加给他的。那么,后人为什么把神异本领、传奇故事送给他而非别人呢?学生回答:因为诸葛亮确实建立许多盖世奇功,并且拥有卓群之能力,人们希望他更完美,这也正体现了人们对乱世英雄的崇拜,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教师当即抓住“人格”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拥有哪些到现在依然值得推崇的人格魅力呢?你如何看待呢?学生各抒己见:一诺千金、忠孝仁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并且谈到了现在社会中对于人格力量的种种看法,可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高尚人格的感染,这样的渗透机会不胜枚举。
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的美之所在,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起对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审时度势
引导正确的心理发展
据调查,青少年的一般心理障碍表现为逆反心理、离巢心理、孤僻等,而职业中学学生是当前所谓的“精英教育”的淘汰者,又多了一重深深的自卑,其共同的后果就是社会适应不良。青少年思维最为活跃,但由于其本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时会迷失自我,内心经常交织着努力与懒散、开朗与忧郁、大胆与怯懦、合群与孤僻等各种矛盾。他们需要把内心积郁的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受倾诉出去。但由于他们大多数是现时社会认同观中的失败者(在一次次的考试筛选下的落选者),所受的鄙视目光不可谓不多,这种情感郁积于内心也得不到应有的渠道来疏导,往往更容易造成心理不健康。
这样,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写作教学,恰好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倾诉和交流的平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作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我们在教学中稍加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就能发现有不少的学生在文章中流露出低沉消极的情绪:或悲叹人生的寂寞,或感慨世态的炎凉,或泣诉命运多舛,给人一种前途渺茫、无可奈何的冷凉感觉,或与世无争、甘愿认命、不思奋斗,通篇发牢骚、泄愤懑,缺少昂扬积极的进取心理,缺乏应有的气势和抱负。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及时予以疏导和诱导,否则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那么,怎样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以疏导呢?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日记或随笔”是一种好办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倾诉烦恼、痛苦,并学会自我开导、自我教育、自我鼓励,进而增强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在日记、随笔本上与学生交换意见和看法,加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开拓、创新的健康心理和性格,把学生的心理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就能得到净化,同情心、爱心得到培养,正义感、道德观得到确立。在学校抓校容校纪时,对于男生头发的问题,学生们颇有微词,我拟题《我看中学生留长发》,认为留长发有理的同学竟能列出十条好处:夏天挡太阳、冬天保暖、有型有款、很帅、能省钱……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此外,教师在集体讲评课上,要通过多朗读学生的佳文,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进而激发学生获得成就感的需要,同样会事半功倍、相得益彰。
因势利导
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更是使一个人富有一生的资本。现在的职中学生很少吃过苦,意志不够坚强,承受挫折能力不强,害怕面对困难……这些诸多的不利心理因素都将是他们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
巧妙的问题设计,激发着学生的心理思考,也更易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其实,心理教育就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它具有较强的非价值判断性和非指导性。老师只要在课堂教学这个过程中多加以引导、点拨,来推动学生自我思考,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他们自然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中丰富了自己的思想,自然就不断提升良好的心理素养。
走进职中语文殿堂,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李白那坦然面对挫折之精神就值得学习。他四十几岁才进入长安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可一年后就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挫折,可他并未消沉,而是蔑视权贵,不与他们同流合污,并在诗歌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教育就是唤醒。“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更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能有效去除心理健康课的“人为痕迹”,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增强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又贴近学生的心理,这不就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