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目前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路径选择,依据多学科、多种类的设计教学规模和时代创新能力,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着力加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育人功能,培养和储备强大的产业人才,为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条件。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教育;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省开始向建设文化强省、人才强省的目标转变,城市创意经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推动力。知识和科技成为创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人才优势是文化创意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本。文创产业的发展为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文化创新的双重任务,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基,是文化创新的载体和起源地,直接影响着创意人才培养的质量。
1.办学理念融入市场意识不强
设计教育的宗旨是服务市场,服务地方。设计教育应强调紧密结合市场和行业的发展作为专业定位的基础,主动研究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市场的变化,充分研究消费者、市场。当前,由于设计教育的盲目扩招,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现状,较多的低端产业链人才进入市场,对行业健康的有序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冲击。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应主动挖掘市场资源,研究本地区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审美习惯,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学生与市场接轨[1]。
2.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主要以高校培养为主,人才培养方式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但是由于市场发展较快,高校凭借自身的师资和实践教学条件无法完成高素质设计人才的培养任务,一方面青年教师缺乏较强的实践经验,外聘教师缺乏全面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有限的实践教学的条件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学生参与市场实践的力度还不强,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不能紧密联系,产生了高校与市场的脱节,人才培养与市场无法对接。
3.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高校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以文化产业管理和艺术类专业为主,专业领域涉及文化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多专业交叉培养的問题,人才培养的层次出现了失衡的现象。社会培训机构由于专业实践性不强和具备的文化底蕴较低等因素,造成了人才素质偏低、从事岗位层次不高等现象。而企业自身受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知识缺乏延展性和持续性等因素影响,使得文化产业人才很难得到有效的成长和提高。
4.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较弱
作为依靠创新力推动企业发展的新兴行业,创新素质的提高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在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自身文化底蕴等因素的制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存在不足,缺乏市场敏感度,对原创作品的开发缺乏独创性,产品模仿和雷同现象较为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激发学生大胆尝试、标新立异,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兼容的学习环境,丰富完善学生的想象力。
1.文创产业促进设计教育与区域经济结合
河北省的文创产业缺乏对区域特色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如红色文化、太行山文化、长城文化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结合不够深入,难以带动受众群体对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深层次的感悟。设计教育只有汲取区域特色文化精髓,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持续创新,挖掘民族传统特色,才会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2]。
2.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促进设计人才成长
地方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优秀设计人才的参与,人才的集聚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设计与文化发展平台的壮大。当前,河北省积极鼓励高校开展文创人才培养,通过开展创意设计比赛等形式拓宽人才成长的通道,并以召开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为平台,激活创意人才成长和产业发展两个平台,将文化性与经济性的理念高度融合。以人才培养促产业升级,以产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得地方文化创意产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文化创意产业助力高校设计教育转型
文化创意人才需要具备过硬的创新素养、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并以过硬的专业技术积极进行艺术实践。石家庄学院以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为契机,积极与优秀企业相结合,开展“产、学、研”式的教学模式,既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培养,还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科领域内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加大创新思维与表达等方面的课程数量,不断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真正落实好学校通过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功能,努力培养符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1.明确办学定位,发展特色专业
随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根据“十三五”发展规划,各高校纷纷依据产业布局的调整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石家庄学院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针对文化创意专业类型分为文化艺术类专业群、创意设计类专业群、传媒艺术类专业群,积极调整专业方向,改进专业结构,一方面是对传统专业进行重新规划和界定,将广告设计、动画和新媒体艺术等新兴专业建立文化传媒专业群。另一方面是文学、美术学和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纳入文化艺术专业群[3]。
2.优化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改革
河北省各院校根据按照办学定位和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基于岗位需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将创新教育培养融入以实际项目任务为目标的教学中,从实际工作过程出发构建课程体系。如石家庄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意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大专业实践课程,要求实践课课时数量不低于总课数的30%,有利于课程与文化创意市场的对接,结合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为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增设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区域文化、民间传统等新课程,突出办校特色。 3.加强双师型師资队伍建设
河北高校积极构建对应市场的设计教育实践基地,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主动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勇于实践。依据专业建设规划,采取多举措提高师资水平,积极派出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和挂职锻炼,加强人才引进;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多渠道打造教师队伍的教研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展览、教学竞赛和各种形式的教学基本功大赛。同时改革课堂的教学方法,多渠道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不仅让学生能学到更多专业技能,而且能学到文化产业市场管理经验。
4.强化创新思维,构建实践教学
以就业为主导,以学科发展为基础,增强学生的艺术综合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突出与河北省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与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
石家庄学院以校内实践为主扩大校内实训室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创业”一体化,打破传统实践教学,实施学程分段、分类以及分流实践。主动把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哲学思想、本土特色、文化发展方向等有机结合,为创意产业人才成长搭建实践平台。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需要协调产业、企业、高校和政府等多方力量,是一种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复杂的人才培养系统。虽然省内院校的类别层次不尽相同,存在着多样性的选择路径,但只有从中寻找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才能探索出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市场的教育方法。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的发展,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只有有机结合,互相协调,创新发展,才能走出一条艺术教育规范的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傅舒宁.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2016(06).
[2]喻丽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17-22.
[3]郑昭.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9(8):100-101.
[作者简介]
赵会宾,石家庄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教育。张立,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项目来源:本课题为2019年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课题《河北省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创意产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JRS-2019-3163。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教育;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省开始向建设文化强省、人才强省的目标转变,城市创意经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推动力。知识和科技成为创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人才优势是文化创意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本。文创产业的发展为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文化创新的双重任务,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基,是文化创新的载体和起源地,直接影响着创意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1.办学理念融入市场意识不强
设计教育的宗旨是服务市场,服务地方。设计教育应强调紧密结合市场和行业的发展作为专业定位的基础,主动研究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市场的变化,充分研究消费者、市场。当前,由于设计教育的盲目扩招,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现状,较多的低端产业链人才进入市场,对行业健康的有序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冲击。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应主动挖掘市场资源,研究本地区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审美习惯,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学生与市场接轨[1]。
2.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主要以高校培养为主,人才培养方式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但是由于市场发展较快,高校凭借自身的师资和实践教学条件无法完成高素质设计人才的培养任务,一方面青年教师缺乏较强的实践经验,外聘教师缺乏全面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有限的实践教学的条件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学生参与市场实践的力度还不强,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不能紧密联系,产生了高校与市场的脱节,人才培养与市场无法对接。
3.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高校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以文化产业管理和艺术类专业为主,专业领域涉及文化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多专业交叉培养的問题,人才培养的层次出现了失衡的现象。社会培训机构由于专业实践性不强和具备的文化底蕴较低等因素,造成了人才素质偏低、从事岗位层次不高等现象。而企业自身受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知识缺乏延展性和持续性等因素影响,使得文化产业人才很难得到有效的成长和提高。
4.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较弱
作为依靠创新力推动企业发展的新兴行业,创新素质的提高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在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自身文化底蕴等因素的制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存在不足,缺乏市场敏感度,对原创作品的开发缺乏独创性,产品模仿和雷同现象较为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激发学生大胆尝试、标新立异,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兼容的学习环境,丰富完善学生的想象力。
二、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河北省设计教育变革
1.文创产业促进设计教育与区域经济结合
河北省的文创产业缺乏对区域特色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如红色文化、太行山文化、长城文化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结合不够深入,难以带动受众群体对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深层次的感悟。设计教育只有汲取区域特色文化精髓,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持续创新,挖掘民族传统特色,才会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2]。
2.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促进设计人才成长
地方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优秀设计人才的参与,人才的集聚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设计与文化发展平台的壮大。当前,河北省积极鼓励高校开展文创人才培养,通过开展创意设计比赛等形式拓宽人才成长的通道,并以召开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为平台,激活创意人才成长和产业发展两个平台,将文化性与经济性的理念高度融合。以人才培养促产业升级,以产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得地方文化创意产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文化创意产业助力高校设计教育转型
文化创意人才需要具备过硬的创新素养、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并以过硬的专业技术积极进行艺术实践。石家庄学院以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为契机,积极与优秀企业相结合,开展“产、学、研”式的教学模式,既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培养,还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科领域内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加大创新思维与表达等方面的课程数量,不断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真正落实好学校通过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功能,努力培养符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河北省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策略与思路
1.明确办学定位,发展特色专业
随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根据“十三五”发展规划,各高校纷纷依据产业布局的调整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石家庄学院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针对文化创意专业类型分为文化艺术类专业群、创意设计类专业群、传媒艺术类专业群,积极调整专业方向,改进专业结构,一方面是对传统专业进行重新规划和界定,将广告设计、动画和新媒体艺术等新兴专业建立文化传媒专业群。另一方面是文学、美术学和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纳入文化艺术专业群[3]。
2.优化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改革
河北省各院校根据按照办学定位和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基于岗位需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将创新教育培养融入以实际项目任务为目标的教学中,从实际工作过程出发构建课程体系。如石家庄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意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大专业实践课程,要求实践课课时数量不低于总课数的30%,有利于课程与文化创意市场的对接,结合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为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增设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区域文化、民间传统等新课程,突出办校特色。 3.加强双师型師资队伍建设
河北高校积极构建对应市场的设计教育实践基地,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主动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勇于实践。依据专业建设规划,采取多举措提高师资水平,积极派出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和挂职锻炼,加强人才引进;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多渠道打造教师队伍的教研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展览、教学竞赛和各种形式的教学基本功大赛。同时改革课堂的教学方法,多渠道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不仅让学生能学到更多专业技能,而且能学到文化产业市场管理经验。
4.强化创新思维,构建实践教学
以就业为主导,以学科发展为基础,增强学生的艺术综合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突出与河北省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与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
石家庄学院以校内实践为主扩大校内实训室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创业”一体化,打破传统实践教学,实施学程分段、分类以及分流实践。主动把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哲学思想、本土特色、文化发展方向等有机结合,为创意产业人才成长搭建实践平台。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需要协调产业、企业、高校和政府等多方力量,是一种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复杂的人才培养系统。虽然省内院校的类别层次不尽相同,存在着多样性的选择路径,但只有从中寻找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才能探索出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市场的教育方法。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的发展,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只有有机结合,互相协调,创新发展,才能走出一条艺术教育规范的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傅舒宁.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2016(06).
[2]喻丽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17-22.
[3]郑昭.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9(8):100-101.
[作者简介]
赵会宾,石家庄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教育。张立,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项目来源:本课题为2019年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课题《河北省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创意产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JRS-2019-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