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空间 让学生畅想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jb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中旬,我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课题是“力、弹力”.课前我认真研究了课程标准,研读了教材分析,备好教案,备好上课用的实验器材.上课时,我按照教学设计流程带领学生一步步开展教学活动.当下课铃声响起时,我感觉这节课上得很累,学生却毫无兴趣,更谈不上有积极性.原因何在呢?课后,我又把这节课的几个模块的教学情景回忆了一下,发现在几个模块的教学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过于狭小.为此,我将这节课的几个模块都做了适当的调整,现就其中一个模块的教学设计修改前后情况列举如下.
  案例1:修改前的教学设计片段.
  1.导入部分:教师引用课本中的语言设问引入课题.
  师:“力”这个词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物理学中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学生列举有关“力”的词语,并做适当解释.
  2.新授部分:引用课本图片,通过观察进行新授.
  师:请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四幅图片,教师再演示实验反映人可以对物体产生“推、拉、举、压”等作用.
  生:看图,再看教师做演示实验.
  师:人可以对物体产生推、拉、举、压等作用,其他物体对物体能否产生类似的作用呢?
  生:学生猜想,并利用提供的器材(两个木块、直尺、弹簧、两个钩码、若干金属块)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教师做演示实验说明.
  师:再播放起重机举起重物、马拉车前进等视频,说明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
  师:归纳小结,给出力的定义,并说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案例2:修改后的教学设计片段.
  1.导入部分: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引入本章的导图和导语,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师:前面第六章我们共同学习了走进物质世界(播放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中的物体),同学们知道了物质的有关属性,那么联系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乃至宇宙万物的纽带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翻看课本中本章的导图和导语回答问题)
  生:力.
  2.新授部分:通过2010年网络最流行的一个词语“给力”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引出在物理学中“力”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师:2010年网络最流行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生:给力.
  师:给力是什么意思呢?
  生:“带劲儿”、“牛”、“酷”.
  师:今天,我希望所有同学都“给力”.
  师:请同学们用你所理解的“力”的含义给课桌上的物品一个力的作用.
  生:学生动手做实验.
  师:请学生上台演示实验.
  师:在你们所做的演示实验中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生:都有“推、拉、举、压”等行为.
  师:很好.我们把“推、拉、举、压”等行为称为“作用”.
  师:还有没有了?
  生1:都是人对物体产生作用.
  生2:不对,也可以是物体对物体作用,学生用实验器材做演示实验说明.
  师:播放起重机举起重物、马拉车前进等视频,说明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力是什么?
  师:给出力的定义.说明要想产生力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生3: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都相互接触.
  师:很好,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
  师: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一定能产生力?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是否可以产生力?
  生:相互交流讨论.
  师:举例说明(两同学相互靠着,但未挤压,无力产生);演示实验(磁铁吸铁实验),同学们观察后再交流得出结论.
  生: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能产生力;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可以产生力.
  师:板书(力:物体作用物体),强调“作用”.
  师:给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定义.观察课本上的几幅图片,回答各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生:争相回答.
  同一节课中同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因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效果大相径庭.
  案例1教学反思:教学中,学生开始比较有兴趣,思维随着老师上课的内容走,学生能说出一些含有“力”的词语.在教师演示人可以对物体产生“推、拉、举、压”等作用时,因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他们的兴趣度在不断地下降,到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猜想时,出现了不知所措的现象.这节课典型地体现了传统课堂教学以知识讲授、传授为主,虽然教师就课堂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也用了多媒体教学进行了启发教学,但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在破解教学难点的时候,只是一带而过,学生无暇思考和消化,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地调动,在这里教师只是把教学内容教完,却没太多考虑学生的接受,因而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太理想.
  案例2教学反思:先声夺人,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极大的宇宙世界和极小的粒子世界的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引发学生的思索,继而追问联系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的纽带是什么呢.给学生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较好地引入新课.教师再与学生交流一些学生喜闻乐道的事物,进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在讲授力的概念时,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学习新知,从而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做中学”学到的知识会让学生终身难忘,同时能调动学生们上课的激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课堂教学气氛热烈,学生的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
  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想;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境界.
  1.给学生兴趣空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幼年起,学生就面对着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就怀有很大的好奇心和神秘感,觉得一个个物理现象是一个个的谜,总想把它们解开,而学习物理是解开这些谜的途径.上课时,如果处理得好,学生会因解开长期困惑的谜而欢欣;反之,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入手,抓住学生的共鸣点.课前应精心设计,一开始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就通过与学生进行网络流行语言的交流,找到和学生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的创设情景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要抓住良好的契机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中,很多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的、有目的实施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思考空间
  学生的思维就是对感知材料的加工.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度的思考空间,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表象的回忆,扩大学生视野,并将学生带入问题的情境中.同时,变通教材、降低难度,创设一个学生能思考的空间.现在的物理新教材图文并茂、编排形式新颖.八年级学生对新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都感到很亲切,但也不排除他们在学习中有为难之处,如本节中力的定义,学生总不能正确理解“作用”的含义,可以说是个小难点.为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先请同学们用你所理解的“力”的含义给课桌上的物品一个“力”的作用.让学生去思考、去碰撞、去感知,再去讲解“作用”就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可以通过“推、拉、举、压”等形式表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再次亲身体验予以加深巩固.通过疏通简化教材,在变通教材的基础上适当降低难度,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觉得这个地方有困难.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还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思考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就必须给学生留有相对的思考时间.问题一提出就期望学生立刻做出反应,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因为解决问题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学中,当问题提出后,学生没有反应或反应不强烈时,教师需要有足够得耐心,懂得“于无声处听惊雷”,学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面对问题时愁眉不展的表情.在学生有问题的时候,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和生活实际去思考问题.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学生就会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
  3.给学生动手空间
  “实践出真知”这个浅显易懂的哲理告诉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能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把握真知,在实践操作中创造成果.如本节课我一开始没有说明什么是力,而是让学生动手实验亲身感受力的存在.我也很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课本上的探究性实验,如本节中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大小的关系时,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观看奥运会运动员拉弓射箭和跳水运动员压弯跳板跳水的精彩镜头,激发学生的兴趣后,让学生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要求,接着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实验仪器,引导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及时指导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进行探索性实验,仔细地观察有关实验现象及其变化,同时要求记录实验所得到的现象和数据.实验结束后,启发引导学生把探究实验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加深对有关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获取知识,变“老师教授知识”为“学生自己动脑又动手获取知识”,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探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尽量做到不用自己的言语表达替代学生能感受的事物,不替学生做学生能做的事,不替学生说学生能说的话,给学生动手的空间,促进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玩”中学.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选择的平台.只有教师确立民主的教育思维,课堂教学才会出现生动活泼、真情流露、自主发展的局面,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乐趣,享受到成功喜悦.
其他文献
秭归县职教中心探索形成了“三自四联”学生管理模式。  “三自”指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提高”。  指导学生填写《“三自”教育手册》。手册中“我的性格、我的爱好、我的特长”栏目帮助学生找亮点,找特长,让其重拾自信,重燃希望;“我的名言、我的理想、我的追梦”栏目引导学生树理想,明目标,激发正能量,扬帆梦想;“导师赠语”栏目用欣赏的目光赏识学生,点燃学生的智慧,照亮学生的追梦之路;“学了什么
随着各科教师对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许多有趣的教育方式逐渐涌现到教育课堂中.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教师也非常看重自己的教育方法,教师把内容趣味化,解决了无聊的体育课程安排,
摘要: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就必须把持久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作为第一要务,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本文就如何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地理;乐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050  一、现今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地理学科是一门很重要的自然
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普遍运用,它为学生提供了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提供了一个探索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表现出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现代优势.  一、运用多媒
当前,课堂教学就其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
有人形象地把职业院校的学生分成“三种人”(不愿学习者、不能学习者和不敢学习者),“三无人”(上课时无教材、无笔记、无兴趣),“三等人”(等着下课、等着吃饭、等着上网)。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唱好“三字经”(严、活、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严”字当头,提升职业意识。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自制力差,个人主义浓厚,生活习惯不良。基于此,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突出一个“严
作文难教已是教学领域中的一个老话题.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多数学者认为1-5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与智力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因此,从小就锻炼
摘要:初中历史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更能为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利用历史中伟大人物与事迹来引导学生,带领他们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以便他们树立更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其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推动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这门课程的兴趣。与此同时,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感有著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
依据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应该形成的课堂教学的理念.如何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可以实现有效教学.当教材
摘要: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以兴趣为桥梁,是创新教育一条最基本的经验,《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兴趣;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051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