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和狗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gnc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
  古往今来,狗总是被誉为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和朋友,狗也因其忠诚、忘我而被各时代的人们用各种形式的语言和文字赞扬着。本期编者精选了一组关于“狗”的文章,以真实而平淡的故事,记录人与狗之间独特的感情,从全新的角度审视“狗”的存在,洞悉“世态人情”。
  在饥饿难挨的第三天的晚上,诺伊想起了那条狗。在这块漂浮的冰岛之上,除了他们两个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生灵了。
  冰块裂开时,诺伊失去了他心爱的雪橇,裘衣,以及食品和刀子,而只救下了对他忠心耿耿的尼木克。此刻,他们守着这块冰块,孤立无援,彼此用疲惫的眼睛绝望地望着对方。
  诺伊发自内心地爱尼木克——这感情就如同他们正在经受的饥饿和寒夜、如同他腿上的伤口撕心裂肺的疼痛那样真实。
  然而,尼木克在饥饿难忍时是会觅食的,诺伊告诫自己:“看来,不久我们也会互相残杀,”他想,“所以……”
  赤手空拳的他不可能杀掉那条狗,尼木克比他更有精神,因为狗毕竟比人能忍饥挨饿。所以,他得弄件武器。
  诺伊脱掉手套,解开腿上的夹板。几周前,他的腿受伤时,他把两块铁片当甲板箍在腿上。
  他跪下去,把一块铁片插进冰缝里,一下一下地磨了起来,动作虽慢却坚定有力。
  尼木克望着他。诺伊似乎感到狗的眼睛里闪烁出夺人的寒光。
  他继续磨下去,竭力不去想动机所在。铁片磨出了边缘,渐渐成了一把刀子。天放亮时,刀磨成了。
  诺伊把磨好的刀从冰缝里抽出来,轻轻地用大拇指试了试。太阳照在上面,反射回来的光直刺得他的眼睛睁不开。
  诺伊硬起心肠。
  “过来,尼木克”,他轻轻喊道。
  狗疑惑地望着他。
  “过来”,诺伊又叫了一声。
  尼木克来到跟前,诺伊从其眼神中看出了它的恐惧。狗喘着粗气,它坐立不安的姿势分明在诉说自己的饥饿和痛苦,诺伊难受极了,他痛恨自己,又压制自己的这种感情。
  尼木克又往前凑了凑,意识到它的主人要干什么。诺伊感到喉咙梗塞。狗的眼里也充满了痛苦。
  时机到了!
  诺伊却不忍下手。他失声痛哭起来,身体急剧地颤抖。他诅咒那把刀子,盲目地乱舞一通,然后甩手把它扔了个老远。诺伊伸出双臂向狗扑去,却重重地摔倒在地。
  狗绕着男孩儿的身体嗥嗥地叫着,诺伊吓成了一团。
  扔掉刀子等于是束手就擒。他的身体虚弱得连爬过去取刀子的力气都没有了,性命完全掌握在尼木克手中,而尼木克饿坏了。
  狗又绕着他转了一会儿,然后从后边爬上他的身体。只听得它的喉咙里吼吼直响。
  诺伊闭上眼睛,祈祷这一切尽快结束,他感觉到狗的腿踩在他的脚上,尼木克滚烫的呼吸直袭他的脖子,他尖叫一声昏了过去。
  过了良久,他感觉到狗炽热的舌头温柔地舔舐着他冻僵的脸颊。
  诺伊睁开眼睛,泪水溢满了眼眶。他伸出双臂,一把把狗揽进怀里……
  一个小时后,从南方飞来一架飞机。飞行员——海岸巡逻队的一个小伙子,看到下面有块硕大的浮冰,还看到什么东西一闪一闪。
  那是太阳照射在一个移动的、发光的物体上的反光。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把飞机倾斜下去。他这才发现冰峰的阴影处有一个——或者说是两个——黑黑的,一动不动的像人一样的东西。
  他驾着飞机沿着一条水道飞行。不错,是两个——男孩儿和狗。男孩己失去知觉但还活着,狗在微弱地哀鸣却已动弹不得。
  那个发光的,引起飞行员注意的物体是那把刀子,刀尖扎在远处的冰块上,在寒风中微微抖动。
其他文献
北宋时,宰相王旦有个马夫,为他赶了五年马车,服役期满向王旦告辞,王旦竟不认识他。等马夫转身走时,王旦却马上叫出了他的名字,并念他赶车勤劳,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原来,这个马夫平日只知赶车,正脸都难露一下,王旦只熟悉他的背影,所以见到他的脸面时反倒不认识了。待马夫转身出去,那熟悉的背影,很快唤起了他的回忆。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大批默默诚实劳动、不求闻达的人。他们可爱而又非凡,无声无息地忙碌在生
期刊
100多年以前,在英格兰的罗切德尔居住着一个名叫约翰·阿什沃思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是一个职业画家。平时他是一个非常慈爱的父亲,但是在喝醉酒时,却是一个非常残忍和自私的人。每当他在星期六拿到了一周的工资时,他就会到酒吧大喝一顿,而且经常是喝到工资花光为止。约翰·阿什沃思从来不会忘记父亲挥霍一周的薪水喝得醉醺醺的样子,因为那个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痛苦的回忆。  约翰的母亲是一位勤快并经过锻炼的女性
期刊
《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大家都认为它“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相关的资料都未能解说透彻,或是讳莫如深,或是隔靴搔痒。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试为解说。  要说清楚作者的感情,还是要知人论世。文章的前一部分(1、2段)写的“四十五年前”的事。“四十五前”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学十分繁荣的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一个人所共知的现象,就是越是战乱时期
期刊
千百年来,游子离开故乡的片刻,故乡这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字便承载了浓浓的乡愁;乡愁成为游子和旅人的长久期望和渴盼。那长夜袭来的时候,故乡的一草一木所引起的思念是语言难以承受的。  多少人用各种方式来缓解乡愁,故乡的榕树,雨中的村庄,风中的落叶都成了游子思客对故乡思念的隐喻。而在历代诗人中燕子已经成为经典的故乡的象征和隐喻。郑振铎先生的散文《海燕》也正是借故乡风雨中的海燕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而这
期刊
《黑人兄弟的礼物》一文情深意长景美文妙。通篇流泻着浓郁深厚的情感、包容着深邃丰厚的意蕴。  物我同构作者将橙子的生长过程与作者的审美历程紧密融汇、异质同构,使得物我合一、情景交融。作品以物诱人,达到心物互渗,甚至物我两忘的境地。作者传神地描绘橙树美致和神韵,如春之美:“那碧绿的墙头,播出了淡淡的清香。扁圆的绿叶丛中,绽开了许多星星一样的碎小白花。”“唱歌的蜜蜂和无言的蝴蝶,都朝着小白花翩翩、翩翩”
期刊
在其成名作《致橡树》中,舒婷以渗透着爱和深情的南国木棉的形象来到我们面前。她赋予了木棉树以独立人格的意蕴,追求爱的平等,挣脱爱的依附,发出人性觉醒的呼声,颇令人耳目一新。对人性一贯的关注构成舒婷诗歌创作的灵魂,《惠安女子》就是这样一首饱含人性思考的佳作。  古老服饰形成的特殊风情,装饰着海边渔女自然绰约的身姿,惠安女的形象曾博得人们普遍的惊叹与欣赏,人们的猎奇心理构成了表层的对于惠安女的审美态度,
期刊
我童年时经历过这样一件事,至今难以忘怀。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爸爸上前线去了,妈妈独自带着我和妹妹,住在城外的一个小村子里。  当时,我和妹妹还小,记不清爸爸的模样了,只从照片上见过。不过,妈妈总是给我们讲起爸爸。  于是,我们也经常缠着妈妈要爸爸。妈妈总是哄我们说,爸爸快回来啦,因为眼看着仗就要打完了。然而,战争总是结束不了。后来,妈妈终于对我们说了实话:爸爸还在意大利前线作战。  我们的妈妈
期刊
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抨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注]水,流去几时回。  [注)混同江:松花江。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枷山人,满清正黄旗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
期刊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提)取 (堤)坝 金榜(题)名 (醍)醐灌顶  B.思(量) (靓)丽 (量)人为出 (踉)踉跄跄  C.(秀)丽 (锈)斑 良(莠)不齐 天上星(宿)  D.(矜)持 (筋)骨 弱不(禁)风 无人问(津)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期刊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括号字读音全正确的是  A.含英(咀)(jǔ)华 好恶不(愆)(qiān)  呼天(抢)(qiāng)地 (为)(wèi)虎作伥  B.(浑)(hùn)水摸鱼 (涸)(hé)辙之鲋  韩信(将)(jiāng)兵 (瞠)(chēng)目结舌  C.风驰电掣(chè) 卷(帙)(zhì)浩繁  暴虎(冯)(féng)河 (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