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但学生普遍怕写作文,教师也普遍感觉作文难教。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如何进行开放而有效的作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写作内容
(一)做好作文前的准备。
1.加强朗读练习。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为写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激起学生朗读课文的爱好,教师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对比读、分角色读、轮读、齐读等形式朗读,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篇章。
2.引导学生摘录、抄写书中优雅的语句。教师应适当要求学生背诵一些优雅的句子,用本子抄写词语,为以后作文积累词语和句子。并要求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留意摘录里面的优雅句子。
3.进行说话、写话练习。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努力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
4.进行日记、周记练习。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写日记、周记的格式,然后学写。只要动笔了就行,哪怕只写了一两句话。时间久了,学生也会养成爱动笔的习惯。有了动笔的习惯,学生就会用眼去观察四周事物,专心思考自己的见闻,久而久之,就会丰富写作的素材。
一切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感悟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不仅学好课文,而且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广泛地获取作文素材。
(二)培养想象力,拓展作文空间。
1.凭借词语,展开想象,进行片段写作。汉语中的有些抽象词语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小练笔,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使这些抽象词语形象化。
2.合理想象,续写作文。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穷,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后,可以及时顺着作者的思路让学生续写。
3.利用插图,启发想象,进行练笔。教材中有许多作文都配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情趣俱佳的精美插图,是进行想象力培养的极好素材。
二、进行开放式的作文教学
(一)开放教学环境。
1.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饱满的情绪,亲切的话语对待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构建友好、合作的同学关系,让学生在心理相融、感情相通的气氛中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3.改善学习环境。教师可成立班级或校园文学社团,创办“幼芽”文学小报刊,经常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开放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效益的高低。开放教学手段,可以强化信息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激活学生的大脑,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文教学之中。
1.现场感受。走出教室置身活生生的现场,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景呈观察事物和风景,参观、考察企业的蓬勃景象,了解英模劳模、成功人士的动人事迹,体验社会生活的感受。
2.图片展示。在教学时教师可展示实物、图片或照片,可以提供事物形象、生活场景、人物事件,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角色,认真体验,再写作文,这样可提供具体可感的材料,解决没材料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训练其观察能力。
4.媒体展示。教师可利用录像、录音等多媒体或互联网这些具有声、光、色等视听特点的现代技术,展现典型的生活情境,再现人物的动人事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滋生情感,拓宽学生的思路,增强教学实效。
(三)开放作文题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材料是作文的第一需要。学生腹中空空,笔下又哪能具体生动呢?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校门,关注现实生活,拥抱大自然,接触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从而从参观访查、学科活动、时事、影视书报等取材。
(四)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感情实际,考虑学生的需要,让学生一见到题目就有话想说,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命题的好坏,关系着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能否打通学生的思路,能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应该指向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亮点、焦点等问题,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点燃学生的创作火花。作文命题的要求:新——找准生活的耀眼点、事件的新奇点、景物的细致点、人物的闪光点,题目新颖别致,学生不产生厌倦感;活——命题灵活,多一些自由,少一点限制,学生作文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趣——命题富有童真童趣,使学生望而生趣,兴趣盎然,产生跃跃欲试,一吐为快之感;小——题目大会让学生无法捉摸,无处着手,小易于切中题意,言之有物。
(五)开放指导策略。
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人,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学定教,因学而导,把启发、引导、点拨、激励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能力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与生动活泼的发展。
1.先放后收。教师应多给学生一点自由,让学生放飞心灵,放开手脚,不受章法约束,大胆地写,随意地发挥;一旦學生的作文达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的境界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按一定“规范”来作文,从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到表达手法、遣词造句,都进行认真推敲,精益求精。
2.先写后导。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的“导”应建立在学生“写”的基础上,使学生既有的放矢,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对此,教师可应用创设情境—试写初稿—交流评价—修改成文的教学程序。
(六)开放练习途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素材积累,有了一定的写作经验与感悟,就应该广开练笔途径,增加练笔机会,如此学生才能达到“晓声”“识器”的境界,达到作文的目的。如何开放作文练习的途径呢?
1.单元作文。课本里安排的单元作文训练有序,内容广泛,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教学,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习,以期人人达到规定的要求。但是仅仅满足这些还是不够的。
2.读中学写。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应当把作文训练有机地渗入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作文能力。
3.学科融合。语文是百科全书,包含着人间万象,世间一切。加强语文与美术、科学、社会、体育等学科的横向联系,相机渗透作文训练。
4.交际作文。叶圣陶先生指出:“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需要学作文。至于作诗作小说,并不是人人所需要,学生有兴趣去试作,当然绝不宜制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作文既然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写,其训练就应该体现实用性。比如结对子通信作文,参加各种征文比赛,写表扬稿,写调查报告,向家长写情况汇报,结合节日或事件写慰问信,真正让作文参与社会生活交际。
5.自主作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大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一切都是学生自主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思想、娱乐活动等方面的见闻和感受进行自主作文,这种自主作文表达灵活,文体不拘,篇幅不限。
作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教师必须努力构建一个“课内外相联,学科间相融,校内外想通”的教学模式。只有拓宽作文教学的时空,才能让学生心灵自由,头脑灵活,表达多变,用童心、童趣、童言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世界。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写作内容
(一)做好作文前的准备。
1.加强朗读练习。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为写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激起学生朗读课文的爱好,教师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对比读、分角色读、轮读、齐读等形式朗读,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篇章。
2.引导学生摘录、抄写书中优雅的语句。教师应适当要求学生背诵一些优雅的句子,用本子抄写词语,为以后作文积累词语和句子。并要求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留意摘录里面的优雅句子。
3.进行说话、写话练习。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努力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
4.进行日记、周记练习。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写日记、周记的格式,然后学写。只要动笔了就行,哪怕只写了一两句话。时间久了,学生也会养成爱动笔的习惯。有了动笔的习惯,学生就会用眼去观察四周事物,专心思考自己的见闻,久而久之,就会丰富写作的素材。
一切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感悟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不仅学好课文,而且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广泛地获取作文素材。
(二)培养想象力,拓展作文空间。
1.凭借词语,展开想象,进行片段写作。汉语中的有些抽象词语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小练笔,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使这些抽象词语形象化。
2.合理想象,续写作文。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穷,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后,可以及时顺着作者的思路让学生续写。
3.利用插图,启发想象,进行练笔。教材中有许多作文都配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情趣俱佳的精美插图,是进行想象力培养的极好素材。
二、进行开放式的作文教学
(一)开放教学环境。
1.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饱满的情绪,亲切的话语对待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构建友好、合作的同学关系,让学生在心理相融、感情相通的气氛中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3.改善学习环境。教师可成立班级或校园文学社团,创办“幼芽”文学小报刊,经常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开放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效益的高低。开放教学手段,可以强化信息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激活学生的大脑,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文教学之中。
1.现场感受。走出教室置身活生生的现场,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景呈观察事物和风景,参观、考察企业的蓬勃景象,了解英模劳模、成功人士的动人事迹,体验社会生活的感受。
2.图片展示。在教学时教师可展示实物、图片或照片,可以提供事物形象、生活场景、人物事件,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角色,认真体验,再写作文,这样可提供具体可感的材料,解决没材料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训练其观察能力。
4.媒体展示。教师可利用录像、录音等多媒体或互联网这些具有声、光、色等视听特点的现代技术,展现典型的生活情境,再现人物的动人事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滋生情感,拓宽学生的思路,增强教学实效。
(三)开放作文题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材料是作文的第一需要。学生腹中空空,笔下又哪能具体生动呢?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校门,关注现实生活,拥抱大自然,接触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从而从参观访查、学科活动、时事、影视书报等取材。
(四)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感情实际,考虑学生的需要,让学生一见到题目就有话想说,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命题的好坏,关系着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能否打通学生的思路,能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应该指向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亮点、焦点等问题,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点燃学生的创作火花。作文命题的要求:新——找准生活的耀眼点、事件的新奇点、景物的细致点、人物的闪光点,题目新颖别致,学生不产生厌倦感;活——命题灵活,多一些自由,少一点限制,学生作文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趣——命题富有童真童趣,使学生望而生趣,兴趣盎然,产生跃跃欲试,一吐为快之感;小——题目大会让学生无法捉摸,无处着手,小易于切中题意,言之有物。
(五)开放指导策略。
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人,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学定教,因学而导,把启发、引导、点拨、激励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能力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与生动活泼的发展。
1.先放后收。教师应多给学生一点自由,让学生放飞心灵,放开手脚,不受章法约束,大胆地写,随意地发挥;一旦學生的作文达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的境界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按一定“规范”来作文,从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到表达手法、遣词造句,都进行认真推敲,精益求精。
2.先写后导。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的“导”应建立在学生“写”的基础上,使学生既有的放矢,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对此,教师可应用创设情境—试写初稿—交流评价—修改成文的教学程序。
(六)开放练习途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素材积累,有了一定的写作经验与感悟,就应该广开练笔途径,增加练笔机会,如此学生才能达到“晓声”“识器”的境界,达到作文的目的。如何开放作文练习的途径呢?
1.单元作文。课本里安排的单元作文训练有序,内容广泛,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教学,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习,以期人人达到规定的要求。但是仅仅满足这些还是不够的。
2.读中学写。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应当把作文训练有机地渗入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作文能力。
3.学科融合。语文是百科全书,包含着人间万象,世间一切。加强语文与美术、科学、社会、体育等学科的横向联系,相机渗透作文训练。
4.交际作文。叶圣陶先生指出:“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需要学作文。至于作诗作小说,并不是人人所需要,学生有兴趣去试作,当然绝不宜制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作文既然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写,其训练就应该体现实用性。比如结对子通信作文,参加各种征文比赛,写表扬稿,写调查报告,向家长写情况汇报,结合节日或事件写慰问信,真正让作文参与社会生活交际。
5.自主作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大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一切都是学生自主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思想、娱乐活动等方面的见闻和感受进行自主作文,这种自主作文表达灵活,文体不拘,篇幅不限。
作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教师必须努力构建一个“课内外相联,学科间相融,校内外想通”的教学模式。只有拓宽作文教学的时空,才能让学生心灵自由,头脑灵活,表达多变,用童心、童趣、童言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