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于某书中瞥见一段关于瓷器的描述,倍觉生动形象:每一件精品瓷器的诞生,无不伴随着“火热的煎熬”。在烧制过程中,窑变的结果不外乎两种:窑病和窑宝。窑宝者,窑火精华凝结,天然奇色,光怪可爱,邈不可得!对于瓷器这种在制作中充满不确定性的奇妙艺术效果,古人认为成因有二:一为天工,二为人巧。或许这正说明了艺术不同于普通工艺之处:在“人巧”之外,还需要“天工”自然赋予的神奇。窑宝可谓妙手天成,读完不禁俯首称是。
从最初的陶器到彩陶再到瓷,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即最初朴素的黑陶、彩陶,之后美丽的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亦有精巧如哥窑冰裂纹瓷器,无不体现中国在悠久历史中审美意趣的嬗变和陶工们卓越的匠心。本人曾有一茶盏,淡绿色,仿的是六朝时期青釉莲瓣纹碗。乍看平淡无奇,既无颜色出众,也非款式新奇,然而细看其表面隐约有数道白缝。我每天坚持用此杯,且只饮绿茶。随着每日金色茶汤的浸润,原本隐约的白缝,逐渐显眼起来,渐渐形成一棵金黄的苍郁古树的模样。淡绿色的杯身再添上这些华美的金线,仿佛由娇羞的小家碧玉出落成高雅的大家闺秀,典雅高贵,的确是赏心悦目,令人爱不释手,使人不禁惊叹于工匠们超凡的技艺和来自自然的那种不加修饰的、乃至粗犷的美。
当然,巅峰之作还是非青花瓷莫属。款款动人,或古朴大气,或精巧灵动,而且瓷胎足够细腻,可见工匠用心之深。最叹其非凡的青釉,青是所有颜色中我最陌生的一种,起初尽管总有人称“天青”,但我还是觉得天应该是蓝色。前不久游览了南京博物院,见识了真正的青花瓷,我才有了一种较为明确的认识:这的确是天空的颜色,但必须是天空一碧如洗的、深邃的、超脱于蓝的一种颜色,但其颜色中也还包含着一丝早晨旭日东升的刹那出现紫气东来的紫色,是一种高贵、奇异的颜色。可是,博物院的这几只,我总觉得未达到我想要的完美。我想,也许幸存的本就不是当时的精品、极品;抑或时间嫉妒它们的美,便冲刷走了它们固有的那份美好,使之不再完美了?
青花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美学的一座巅峰,甚至可以说,青花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然而,青花瓷在生活中逐渐湮灭,可以无奈地反观如今中国传统美学的流逝、外来文化的入侵的现状。除去各类公寓、店面房,余下最多便是各种欧式别墅,本我的汉文化的痕迹也越来越少。这需要我们反思:在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发掘传统文化中美丽、美好、美妙的部分呢?鲁迅先生曾提出“拿来主义”,倡导我们有选择地吸收借鉴,但如果当今我们连自己的文化都无法保护发扬,那么一味地吸收借鉴恐怕是无意义乃至有害的吧?
在苏州的艺术馆旁我也见到了一群中式别墅,类似于明清之际的那种青砖黛瓦的民居,打出的广告中最便宜的是800万。我看完不禁哑然,我国传统文化什么时候变得如此“高端”,非富人不能享了?这也侧面反映了当前传统文化正面临尴尬局面:低端的令人不屑,高端的令人咋舌,这种变态的发掘传统文化怕也是要不得的。
而另一问题则是出现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之上。青花瓷固然是巅峰之作,但我觉得随着时代发展,制瓷业应该有新的突破,并足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大幅发展,如家居装潢、工业生产、高新科技等等。可现实中瓷器的使用受到限制,适用范围较有限,在实用方面及美学方面原地踯躅,当日本的瓷器在国际上广获赞誉,而众多中国家庭面对国产瓷器低劣的质量欲哭无泪时,我们不得不反思了:中国的制瓷业怎么了?这不仅是产业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更是文化问题。当供给改革风风火火地进行时,制瓷业的问题也许很快会再放大,但相信随着我们思想的升华、科技的创新以及责任意识的提高,问题最终一定会顺应时代迎刃而解的。
狄更斯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我们虽然活在一个传统文化看似没落的时代,但毕竟传统文化仍在那里,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容我修改一下这句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乏传统文化,而是缺乏发现传统文化美的眼睛。国人的审美在百年中屡有变化,但我坚信,我们的根,我们美感的源泉,我们精神力量的源泉都蕴藏在我们身后的传统文化中。也许不久之后,传统文化会再度大放异彩,华丽的青花瓷会在再次窑变之后以王者归来的姿态再度回到人们身边。
从最初的陶器到彩陶再到瓷,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即最初朴素的黑陶、彩陶,之后美丽的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亦有精巧如哥窑冰裂纹瓷器,无不体现中国在悠久历史中审美意趣的嬗变和陶工们卓越的匠心。本人曾有一茶盏,淡绿色,仿的是六朝时期青釉莲瓣纹碗。乍看平淡无奇,既无颜色出众,也非款式新奇,然而细看其表面隐约有数道白缝。我每天坚持用此杯,且只饮绿茶。随着每日金色茶汤的浸润,原本隐约的白缝,逐渐显眼起来,渐渐形成一棵金黄的苍郁古树的模样。淡绿色的杯身再添上这些华美的金线,仿佛由娇羞的小家碧玉出落成高雅的大家闺秀,典雅高贵,的确是赏心悦目,令人爱不释手,使人不禁惊叹于工匠们超凡的技艺和来自自然的那种不加修饰的、乃至粗犷的美。
当然,巅峰之作还是非青花瓷莫属。款款动人,或古朴大气,或精巧灵动,而且瓷胎足够细腻,可见工匠用心之深。最叹其非凡的青釉,青是所有颜色中我最陌生的一种,起初尽管总有人称“天青”,但我还是觉得天应该是蓝色。前不久游览了南京博物院,见识了真正的青花瓷,我才有了一种较为明确的认识:这的确是天空的颜色,但必须是天空一碧如洗的、深邃的、超脱于蓝的一种颜色,但其颜色中也还包含着一丝早晨旭日东升的刹那出现紫气东来的紫色,是一种高贵、奇异的颜色。可是,博物院的这几只,我总觉得未达到我想要的完美。我想,也许幸存的本就不是当时的精品、极品;抑或时间嫉妒它们的美,便冲刷走了它们固有的那份美好,使之不再完美了?
青花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美学的一座巅峰,甚至可以说,青花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然而,青花瓷在生活中逐渐湮灭,可以无奈地反观如今中国传统美学的流逝、外来文化的入侵的现状。除去各类公寓、店面房,余下最多便是各种欧式别墅,本我的汉文化的痕迹也越来越少。这需要我们反思:在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发掘传统文化中美丽、美好、美妙的部分呢?鲁迅先生曾提出“拿来主义”,倡导我们有选择地吸收借鉴,但如果当今我们连自己的文化都无法保护发扬,那么一味地吸收借鉴恐怕是无意义乃至有害的吧?
在苏州的艺术馆旁我也见到了一群中式别墅,类似于明清之际的那种青砖黛瓦的民居,打出的广告中最便宜的是800万。我看完不禁哑然,我国传统文化什么时候变得如此“高端”,非富人不能享了?这也侧面反映了当前传统文化正面临尴尬局面:低端的令人不屑,高端的令人咋舌,这种变态的发掘传统文化怕也是要不得的。
而另一问题则是出现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之上。青花瓷固然是巅峰之作,但我觉得随着时代发展,制瓷业应该有新的突破,并足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大幅发展,如家居装潢、工业生产、高新科技等等。可现实中瓷器的使用受到限制,适用范围较有限,在实用方面及美学方面原地踯躅,当日本的瓷器在国际上广获赞誉,而众多中国家庭面对国产瓷器低劣的质量欲哭无泪时,我们不得不反思了:中国的制瓷业怎么了?这不仅是产业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更是文化问题。当供给改革风风火火地进行时,制瓷业的问题也许很快会再放大,但相信随着我们思想的升华、科技的创新以及责任意识的提高,问题最终一定会顺应时代迎刃而解的。
狄更斯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我们虽然活在一个传统文化看似没落的时代,但毕竟传统文化仍在那里,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容我修改一下这句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乏传统文化,而是缺乏发现传统文化美的眼睛。国人的审美在百年中屡有变化,但我坚信,我们的根,我们美感的源泉,我们精神力量的源泉都蕴藏在我们身后的传统文化中。也许不久之后,传统文化会再度大放异彩,华丽的青花瓷会在再次窑变之后以王者归来的姿态再度回到人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