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西风右卫城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80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右卫城城门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天净沙·秋思》中,古道,西风,天涯等意象,用来应对本文所及的右卫城、马营河堡、马堡、铁山堡、红土堡、黄土堡,似乎颇有几分可以附和的地方。这六座城堡都是明大同镇的长城遗址,《三云筹俎考》俱有记载,都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
  右卫城“永乐七年(1409年)始设,万历三年(1575年)砖包”,“本城初为定边卫,后革,永乐七年始设右卫,正统后徙玉林内附焉。边外大松枝一带,酋首哈喇土禄兔阿不腊部落住牧,嘉靖中大举,围困数月不解,几为所陷,款后夷使络绎尤甚他城,其马骡骑乘常抵虏巢,始返军士苦累亦甚,万一犬羊寒盟,此实收祸之地。向因城墙倾圯,题请修葺,包凳固完,保障足恃焉。”这段文献中提到的“玉林”即“玉林卫”,“右玉”这个县名的来历,就是从“右卫”“玉林卫”各取一字而来。这样的命名法在大同长城沿线很常见,例如今大同市的天镇县,“天镇”二字取自“天成卫”“镇虏卫”;而阳高县的“阳高”二字来自“阳和卫”“高山卫”。两支部队最初各守各的城,然后其中一支迁徙,如“正统后徙玉林内附”,共同驻扎在一座城池里,主要原因是明代早期到中期北方边境线的南移,或者明正统年间皇帝被抓的“土木之变”这类重大事件发生。有的只是军队根据实际需要换个地方驻守,有的则是彻底放弃了原驻地相关防卫区的领土主权。
  明右卫城筑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夯土内芯外面包砖,周长9里8分,这个数字在《三云筹俎考》所载的明大同镇军堡中位列第三(大同镇城周长13里,左卫城周长11里5分)。右卫城驻军3687人,位列第四(大同镇城驻军22709人,阳和城驻军9109人,左卫城驻军5017人)。从周长与驻军两个数字的横向对比,可见右卫城在明大同长城中的地位颇为重要。右卫城虽然是明长城遗址,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修了善无城。后来历经秦汉,北魏时在此建立善无郡。唐天宝年称静边城,驻静边军。从明到清到民国,右卫城一直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区域中心,曾是清朔平府治、右玉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内曾建有将军府、都统府等衙署,寺庙众多,还有玉林书院等学堂,四大街店铺商号林立、商贾云集。


右卫城城墙

  右卫城的城墙迄今保存完好,城内几百年里一直人口繁密,衍生出今天的右卫镇。城墙为四边形,北墙、南墙、东墙皆平直,西墙由不同走向的三段连接而成。四面皆有城门,城门皆有瓮城。然而对照明《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的右卫城、当代的卫星地图可以看到,西墙有明显变化,一是增加了西城门,二是多了个折弯,这与清代重修右卫城有关。康熙年问城池重新整修,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右卫驻扎了8375名八旗兵,雍正二年在此设置朔平府,管辖范围北至今呼和浩特南部(《朔平府志》卷8),可见右卫城在清代所获得的重视比明代更甚,而晋商的崛起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右卫城东门外紧傍着通往晋蒙交界杀胡口的大道,今天这条道是省道,高速在这里也有出口。这里经常塞满了大货车,路边的饭店、加油站也总是人满为患,可见右卫城的区域大动脉地位,至今依然还无可替代。近年一些画家持续来右卫镇及周边搞创作,画长城和古村落,产生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作品,由此右卫镇内逐渐形成了专门侧重写生的服务业,一座废弃的大型粮库被改造成了“艺术粮仓”,用于绘画艺术的展示和交流,吸引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艺术家们,文化的力量使这座古老的城池开始焕发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右卫城宝宁寺遗迹


马营河堡古戏台

  明天顺四年(1460年)在右卫城内创建了宝宁寺,寺内曾珍藏一套水陆画,为绢质卷轴绘画,共计136幅,其中的3幅记载清代二次装裱情况,其余均为明代早期作品。因属宝宁寺,故名“寶宁寺水陆画”,亦称“水陆神祯”“水陆祯子”,全名“勒赐镇边水陆神祯”。从内容看,属于佛教系统的有61幅,神道内容的47幅,表现各色人等的12幅,反映社会生活的13幅。这套画作平时收卷起来慎重珍藏,每年拿出来一次,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做水陆道场,打开悬挂三天,几百年来一直如此,为当地重要的传统社会生活内容,影响范围很大。抗战时期日军占领右卫,乡人们将画隐蔽到偏僻异地,护宝的过程极尽曲折。新中国成立后将其运回山西,由大同云冈古迹保养所保管,后征调至山西博物院。全套绘画历经600余年至今仍保存完整、画面清晰,其艺术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技艺之精湛、数量之多颇为罕见,如今是国家一级文物,山西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右卫城明代曾经发生过重大战事,涌现出许多能征善战的军人,其中有一位回族猛将名叫麻贵,传记被载人《明史》:“贵果毅骁捷,善用兵,东西并著功伐。先后承特赐者七,锡世庶者六。及殁,予祭葬。称一时良将焉。”“麻贵宣力东西,勋阀可称。两家子弟,多历要镇,是以时论以李、麻并列。”麻贵的父亲麻禄在明嘉靖年间为大同参将,数有战功。在麻姓的宗祠,可以看到四言通用联“上谷望族;大同名流”。因麻氏一门多出将才,多达三十余人,当时辽宁铁岭朝鲜族李氏父子兄弟同样战功显赫,故有“东李西麻”之称。明廷对麻家极尽恩宠,在其家乡右卫城立牌坊表彰功勋荣耀,麻家将士身后大都魂归故里,墓葬敕赐龙头碑,配享石人、石马、石羊等。   右卫城正北4公里有马营河堡,万历元年(1573年)土筑,“本堡当右卫杀胡之中,边外虏酋哈喇土禄兔部落住牧,向因多警,特设此堡,距本堡仅八里,应援易及,可恃无恐,但军士除拨墩哨备外,仅百名余,而粮随右卫支领,一遇有事,实难责其固守并归冲堡是亦一策,然或虏骑窃发,藉以收敛人畜,不无小补云。”马营河堡的周长只有8分,在《三云筹俎考》所载的明大同镇军堡中排倒数第二(桦门堡与三屯堡周长都是7分)。它的城墙高度为3丈3尺,与靖虏堡并列倒数第一。驻军只有200人,与王家庄堡并列倒数第一。今堡址较完好,照例也有同名村,村内有一座古戏台,有资料称始建于元代,迄今保存完好,石基、石栏、砖墙、木柱,斗拱与挑檐俱齐,各处饰有精美雕刻,内部墙上满是演出信息。


铁山堡瓮城遗迹


红土堡堡墙


右卫艺术粮仓展厅

  右卫城东北直线10公里处有马堡,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土筑,万历元年(1573年)石包,“本堡边外秃塔地方,虏酋把都牙害倘不浪部落住牧。嘉靖间虏众大举残掠一空,款贡以来休养生聚,凋残渐复。堡狭人稠,民居四野,且草场亦设堡外,近于堡南增建关厢一座,以资防守云。”今马堡亦有村庄。
  右卫城南8公里处的山坡上修有鐵山堡,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土筑,万历二年(1574年)砖包。“本堡边外小松山地方,虏酋一克哈喇兔部落住牧,嘉靖间虏由此人犯,攻掠靡遗,后葺此堡,遂以铁山名之。北望右卫,南接云石,中路诸堡亦称要冲,万历十三年(1585年)改设守备,增筑关厢,去右卫仅二十里,援兵附近深赖其力焉。”这座堡由两个相邻的“口”字型组成,俩“口”之间用两道墙连接。如今里面已经搬空,四周密密麻麻布满了整齐的光伏发电板。堡墙包砖尽失,多处夯土墙体坍塌,形成参差土柱。
  右卫城南偏东直线7公里处是红土堡,红土堡东约3公里处是黄土堡,都是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土筑。红土堡“正当右卫东来孔道,迤东则黄土、牛心、云阳诸堡也,昔右卫被围,去左卫仅七十里,声援阻绝,故立各堡以备往来接济,岂直重险可凭,即行旅亦有赖矣。”黄土堡“地势平衍,虏骑易于驰突。先年因惩虏变,创设此堡,修筑墙垣以联戍守密迩右卫声援易及,各堡在望唇齿相依,万一有警,亦足自固。”如今这两处遗迹尚存,都有村庄。
  右卫城与周围这些繁密的军堡彼此关联呼应、唇齿相依。城边通往蒙古高原的大道走了2400多年,到今天还在走。这里曾经是“一年两场风,一场刮半年”的风沙之地,多少年金戈铁马、商贾往来,右卫城见证了人间无数成败得失、悲欢离合,成就了无数首如泣如诉的红尘长歌。
其他文献
山西介休冀家,系明清两朝山西商帮中最有实力者之一,冀家经商起步于明正德年间,经数代人艰辛努力传承至冀家第十五世冀之瑜时,冀家商业已具规模,到清嘉庆、道光时冀家商业在冀之瑜之孙冀国定手中发展强盛。到清同治、光绪初期,冀以稣将冀氏商业推向鼎盛,光绪末年衰落。  《晋商冀家》作者将冀家经商发展史,用编年体例由远及近分章分篇叙述。文中还收录了《冀氏族谱》《冀以正(贞园)公行状》《冀公达堂(以稣)墓志铭》《
期刊
王通画像  王通是历史文化名人,是隋代铜鞮(今山西省沁县)人。这些在我们印象中似乎早有定论,所以在编纂《长治历代文存·沁县卷》时,其著名的《南征歌》也最早被辑录进来。然而在编辑其简介时我们陷入了困境。颠覆认知  最先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是《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二十·沁州》载:“隋王通,龙门人,寓居铜鞮紫金山,有石室。”如果按照这个记载衡量,不仅其撰写的《南征歌》不符合辑录标准,就连一向被县人引以自豪
期刊
四川新津县张商英石像  张商英(1043-1121),字天觉,蜀州新津(今四川新津县)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历仕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四朝,官至尚书右仆射,卒谥文忠。史载张商英“负气俶傥,豪视一世”(《宋史·张商英传》),因直言上疏多次遭贬。神宗时为王安石所荐入朝,却并不赞同王安石变法,更支持文彦博、司马光等人。与苏轼、黄庭坚等人友善。徽宗时曾弹劾蔡京,并代蔡京为相,大力改革弊端,
期刊
杨巨奎  给人以终生难忘的印象很不容易,除非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大事,或是影响个人前途命运的家事,会给人留下久远的念想。那些人与人之间再平常不过的往事,若是让人“忘不了”,或是常常“萦怀抱”,那么肯定是知人知心“心相印”,时刻不忘手足情。兴业好客人气旺  山西太谷颐圣堂第九代传承人杨巨奎,就是让人“忘不了”的人。一旦说起他来,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扼腕喟叹:他老人家“走”得太匆忙,有恩于我未能报答他
期刊
汉族人“生不改名,死不改姓”之观念根深蒂固,由来已久。五胡乱华,胡汉杂居,只听说有改汉姓取汉名者,未闻从胡姓跟胡名者。甲午之后,日本人占据朝鲜、台湾,日人深知此华夏情结,自1940年2月起,强迫被征服的百姓“创氏改名”。在朝鲜,除皇家李氏外,百姓一律改姓,比如吴姓便改作了“吴山”,在台湾,则多以地望为姓,如黄姓改为了江夏,陈姓则改为了颖川,以示不忘祖先。李登辉的日名叫岩里政男,其兄李登钦,叫岩里武
期刊
对联,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百花园里一朵艳丽的鲜花。不少对联容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资料性于一炉,入列名联,其“巧对”令人拍案叫绝,流传久远。  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的《中国地名大会》自2019年11月16日正式亮相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以来,势头强劲。正如其宣传片所言:“这是一场地名知识的文化盛宴,更是一场地名高手的巅峰对决。探寻中华地名背后的灵韵
期刊
解放軍太原前线指挥部旧址院门  山西晋中市榆次区有个李墕村,曾是被称为“山西西柏坡”美誉的红色革命遗址。这里曾是太原解放战役期间解放军前线指挥部诞生地、山西省三大领导班子的前身——中共太原区(后改为晋中区)党政军三大领导班子的诞生地,还是新华社晋中分社、晋中日报社的诞生地、解放军后方医院所在地等,是以徐向前为代表的很多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然而,该村这些红色革命遗址,长期以来被堙
期刊
岳勇  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侵华战争中,曾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山西省平定县岳家庄村的岳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先后担任平定路北抗日政府一、四区区长,赴汤蹈火,出生人死,除汉奸、斗倭寇,屡建奇功,让敌人闻风丧胆。日本侵略者在阳泉附近各村镇曾多次张贴布告悬赏缉拿岳勇。由于叛徒告密,岳勇不幸落人魔掌。敌人对岳勇使用多种手段进行劝降、诱降、迫降,并施行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岳勇坚决不
期刊
胡星辰,1940年出生于山西省翼城县。1963年晋南师专物理系毕业后终生从教,1965年秋在洪洞县刘家垣中学任数学教师,笔者任语文教师,成为同事。他才思敏捷,爱好广泛,喜欢钻研,极富挑战精神。曾钻研《资本论》第一卷等哲学著作;下功夫解三次、四次方程,直到五次方程无解。他与学生关系极好。我们之间话题亦颇多。1970年入党后担任中学领导。1975年调回原籍翼城县任教。我们虽分开,却始终频繁联系。胡老师
期刊
毛泽东与王季范等的合影。右一为王季范  1950年国庆前夕,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宴招待来自家乡湖南的客人。宴会前,他拉着一位面容清癯的老人的手,动情地向家人和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我的九哥。他家住在湘乡十四都,是我的姨表兄。没有他,就没有我。”毛泽东口中的“九哥”,就是他的兄长加老师——王季范。毛泽东读书命运的改变者  王季范是湖南湘乡县人,母亲文氏是毛泽东母亲的同胞姐姐,所以毛泽东与王季范有着血浓于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