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追忆传奇歌者生活瞬间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zhixiangxiaza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大爷”曾邀我吃饭
  本刊记者 邢大军
  提及柳石明,就不能不提《一个美丽的传说》,这首歌堪弥内地流行歌坛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兼顾流行与民族风格的经典之作,柳石明的精彩演绎开创了“民族与通俗”唱法的新风格流派,虽然其后学仿者无数,但却都无法与柳石明比肩。《一个美丽的传说》曲作者、著名作曲家吕远曾接受记者采访,对于歌手柳石明,吕远说:“别说柳石明是唱了我写的《一个美丽的传说》才红的,而是这首歌被柳石明唱了才成为经典的,否则它就是一张曲稿。”
  2013年冬天,记者曾应邀到柳石明家中对他进行了一次独家专访。一面之缘,相谈甚欢,柳石明给记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柳石明老师是一個低调且热心肠之人,当接到记者预约采访的电话时,他非常体贴周到地说:“大冷天的,在外边找地方采访很麻烦,那就来家里吧,我给你准备好茶叶。”
  “宁可名气不如艺术,也不要艺术不如名气。”这是柳石明最常说的一句话,这不但是他的人生信条,同时也是他艺术审美上的自我要求。老话说文如其人,其实歌也如其人。舞台上情切洒脱,生活中的柳石明亦是如此。
  柳石明老师是一个谦虚之人,谈及《一个美丽的传说》,他说这完全是意外之喜:“对于歌手而言,能碰到一首好的歌益是运气。《一个美丽的传说》是著名作曲家吕远的作品,当年我跟吕远老师一直很熟,是很谈得来的好朋友。1985年,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请吕远老师创作一首主题歌,有一天,吕远老师拿着写好的歌谱找到我,让我示范演唱,这一唱不要紧,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首歌,连忙问吕老师是给谁写的,吕远笑着说‘就是为你柳石明写的!’于是,在一天下午,我被《木鱼石的传说》的制片方请去录音,当时的录音条件不像现在可以乐队和演唱分期录音,当时都是歌手与乐队现场联合录制,就是一支小乐队,我们边唱边录。当时我还有别的演出任务,时间有限,于是我就给乐队老师们作揖,开玩笑地说,我说求你们可别冒泡,如果错了我还得唱一遍。结果那天,我们录了两遍就结束了。录完音,我就接到上级的任务出差了。过了些日子,我回到北京,在菜市场买菜时,忽然听到卖菜的老大妈正在哼哼这首曲子,经过打听才知道,这首歌已经传遍大街小巷了!”
  除了歌唱,美食应该是柳石明的另一大人生爱好。但与很多喜好华贵大餐的美食家不同的是,柳石明更安享市井家常。柳石明喜欢救饭,更喜欢在家里招待客人,特别是学生。他不但在教学上没收过学生一分钱,相反学生们还都在他家吃过饭,免费享受艺术和美食,“柳宅”大小家宴不断。
  柳石明从小生活在很讲究的老北京家庭,十几岁就已经会做很多拿手好菜。柳老师祖籍是山东福山,那是个出名厨的地方。他父亲就很会做菜,自己做菜好吃就是从父亲那继承来的。
  由于家庭的影响,柳石明老师爱吃也会吃,并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他从不胡乱吃,主食吃得很少,非常注意饭菜的质量和营养价值。而且,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非常讲究卫生。平时吃饭,以素食为主,荤菜以鱼虾为主,荤素搭配合理。柳石明还很喜欢自己上街买菜,而且特别享受采买砍价的乐趣。他说:砍价不差钱儿,砍的是个乐儿。小商贩都认识了这位儒雅幽默的大爷,老远就喊:“柳大爷来啦!”
  柳石明老师住在歌剧舞剧院分配的老房子里,地方狭小,但柳老师却自得其乐,他对记者说:“这个地方很好,离单位近,老朋友们来访也方便,我不喜欢出去吃饭,倒是喜欢在家里招待客人,自己做饭,我的菜做得很好吃,等下次你来,我提前去买点儿菜,让你尝尝我的手艺。”
  柳石明:好人好人缘
  本刊记者 董岩
  2017年8月8日晚上,记者朋友圈相继有人发出8月8日下午17:00左右亲爱的柳石明老师在北京友谊医院因病去世,享年81岁的消息,虽然在一年多以前到北京电视台参加柳老师节目录像时,已经获悉他身体不好,但老人的爽朗笑声和勇敢对抗病魔的斗志,还历历在目。
  录像当天柳石明老师着装很隆重,也很开心,化妆间里来问候他的人多关心他的身体,他缓缓地说还挺好的,看着气色也完全不像是被前列腺癌、骨癌的病痛折磨多年的老人,其实采访一拖再拖,因为在此之前,听说柳石明老师连站起来都困难,一直接受治疗、调养,但是录像那天,他为了保留观众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一直坚持录像到结束。
  柳石明为人正直,圈中人缘极好,那期节目印象最深的是嘉宾众多,二十多位老艺术家都为了台上这一个人而来,88岁的郭兰英大师专程从广州赶到北京参加节目录制,87岁的李光羲先生录完像就赶去外地演出,几乎不参加访谈节目的李谷一老师也去了。柳石明是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男高音歌娼家、歌剧表演艺术家,他一辈子都给别人当绿叶,那次到现场的观众有他的亲属和学生,还有罗天婵,谢芳、张目夫妇,蕾恪生,陈爱莲,叶佩英,姜嘉锵、金家勤夫妇,耿莲凤,金纪广,卞小贞,韩延文,张金玲,张秋歌,万山红,张华敏等众多著名艺术家,他们都甘愿从节目开始就候场,等了3个多小时,只为最后给他唱首生日歌,给他当好绿叶。
  2016年,因为是好人,人缘又好,圈中好友为他筹划一个大party,这个活动从策划到最后在电视台录像成行,柳石明完全不知情。他没有想过郭兰英能够参加录像,为他捧场,他曾对编导说:“让我为她捧场十次,也抵不上她为我捧场一次,不敢想!”而郭兰英也确实很少参加活动,但事关“小柳儿”的事,她有发言权,也义不容辞。最令记者感动的是,看到郭兰英的那一刻,柳石明和她深情的拥抱长达45秒,两人泪眼婆娑。自节目录制开始,他一只手撰着郭兰英,一只手拉着李谷一,李谷一讲述在演出中总被柳石明关照的往事。
  还记得那次李光羲老师带着哑铃去录像,他希望柳石明多运动,大家一起克服病魔。其实柳石明一直很乐观,尤其是生病后更加豁达。癌症骨转移后的疼痛,使得他上下台阶都要人扶着,但他总能找出让自己舒服一些的办法,其实他可以不出去演出,但他觉得有他心爱的歌唱为伴,他更输陕。
  录像那天,不是知情人完全看不出他是一个身患癌症、病魔缠身的老人,然而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舞台上神采飞扬的那位老人已经不在了,《一个美丽的传说》那美妙的歌声,永远只能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其他文献
陈坤近年来拍戏大幅“减产”,他坦言:“我把一半时间留给了儿子和家人。”有时儿子会问陈坤妈妈是谁,陈坤总是微笑着告诉他,有一天你会知道的。作为单亲爸爸的陈坤,与15岁儿子之间有着怎样的深情故事?他又是怎样把一个胆小内向的孩子,变成了如今阳光帅气的好少年?  儿子胆小懦弱,演员父亲心生惭愧  2011年春,拍完史诗影片《建党伟业》后,陈坤又像往常一样,给儿子优优(大名陳尊佑)买了一堆玩具和零食带回北京
期刊
国学大师黄侃生性狂狷,胡适、钱玄同等人都没少挨他的骂,但他却非常尊师。  一年春节,他去给自己的老师章太炎拜年,正巧刘师培也在。刘很羡慕章能有像黄这样优秀的学生,不由得对章感叹说:“我怎么就遇不到一个像黄侃这么好的学生呢?”黄侃一听,立马问道:“那你就收了我做你的关门弟子如何?”刘师培还以为黄是在开玩笑,连忙说道:“黄先生说笑了,你的学识足以令人倾倒,况且罩有名师在上,岂可屈尊于我门下?”黄则立即
期刊
隆平高科、超级稻、亿万身家,这些关键词让他数度成为舆论中心,没想到老爷子还有隐藏技能……  7月11日,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雁栖湖论坛”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了一次演讲。刚开场,袁隆平谦虚地说“I speak broken English”,紧接着他开始了长达20分钟的英文演讲,全程几乎没有停顿和错误。在演讲中,袁老爷子向
期刊
这是1964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我们女一中初二(5)班的老师和同学在故宫劳动后的合影。这张照片距今已经整整五十三年了。这张照片是我们班同学归萱从我们班主任程树芸那里拿到,又去中国照相馆修版,才让我们看到如此清晰的照片,她真是个有心人。当然这还得归功于我们的班主任程老师能够保存下这张照片。  初二的时候我们班新换了班主任程树芸老师,她是北师大毕业的高材生,教我们年级四个班的物理,并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
期刊
8月10日,北京人艺京味儿大戏《玩家》再登首都剧场的舞台,本刊记者受邀观看演出。《玩家》通过古玩讲述时代的变迁,台词一水儿的地道老北京话,剧中人物个性十足,玄妙的收藏故事更是耐人寻味。  此轮首演当天,院长任鸣、主演冯远征、编剧刘一达提前亮相首都剧场,进行新书《玩家》签书首发,并与读者交流互动。冯远征表示,“北京人艺也是头一次这样演出配合图书发售,让观众可以全方位地了解这部作品。《腺》可以说是现代
期刊
阎又文,与刘厚同、何思源、傅冬菊三人并列为北平和平解放的功臣。新中国成立前,他表面身份是傅作义秘书、国民党少将,实为中共隐蔽战线上的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他明为国民党起义将领,实为党的统战工作者。直到他逝世31年后的1993年,阎又文的真实身份才为其子女得知。  寻找父亲身份  父亲阎又文的身份之谜,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成了阎家子女的心头之痛。  先是大女儿阎恩兰到了入团的年龄,她所在中学告诉她
期刊
古老的手艺,在岁月的长河中永恒。传承的精神,在时光的洗练中闪耀。  2017年7月21日下午,北京六大非遗项目传承人集中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亮相,他们分别是彩塑京剧脸谱传承人佟秀芬、戏曲盔头传承人李继宗、北京刻瓷传承人陈永昌、北京砖雕传承人张彦、传统灯彩传承人翟玉良和京派内画鼻烟壶传承人杨志刚。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在内场,他们与主持人和现场的观众们一起分享了精彩的非遗故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
期刊
从福建龙岩长汀县三洲镇,乘坐农用四轮车走完硬化路,就是行政村丘坊村,换乘摩托车,再步行一段路,抵达小廖地自然村。这段行程,在盛夏的7月当午,显得有些艰辛坎坷,但小廖地恬静的小桥流水人家和山林输送的徐徐清风,已然搁浅路途的劳顿。停好摩托车,卸下物资,53岁的小廖地村民丘炳生顾不上喝水,就迫不及待地带着记者上山参观。这片环绕着村子的茂密山林,是父亲和他用35年时间缔造出来的。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用传承
期刊
历史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刚在江苏卫视和安徽卫视播放完毕。专家说它实现了“艺术性商业性的完美统一”。  不过该剧虽属良心打造,却也存在着罔顾历史真相、胡编乱造的情况。那么历史上的司马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司马懿,字仲达,生于公元179年(比曹操年轻二十四岁,比曹丕大八岁,比诸葛亮大两岁),河内孝敬里人。  司马家世代为宫,其先祖在高阳帝时,就做了重和黎一负责掌管火烛。他的子孙在尧、舜、
期刊
你的生活还有诗意吗?什么是诗意生活?  本期沙龙诗意主题的确定,颇有故事性。不急讲故事,让我们先来读几句兰波的诗《生活在别处》(此诗的名字曾被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著名小说征用):  诗人  生活在别处,  在沙漠/海洋,  纵横他茫茫的肉体与精神的冒险之旅。  哈哈,提出诗意这个主题以及跟着“起哄”的大伙儿,各自都到了“肉体与精神的冒险之旅”的哪一程?  准备这期沙龙的时候,是我看上去最没有诗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