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生语文“审美鉴赏”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这一部分有如下原文:“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3题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12分。”这个修订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核心素养“审美鉴赏”的培养,必然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既然文本类阅读必考,教师和学生就应该高度重视,从不同的层面去研读、去解密,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进而找到文本类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通过对2016、2017年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学生“审美鉴赏”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生确立文学作品阅读的三种意识


  一是文体意识,从文体切入,抓住特点,分类赏析;二是语境意识,题文对照,划定区域,整合答案;三是梳理意识,即从结构层面去梳理文本,整体感知内容。这三种意识,就是突破文学作品阅读瓶颈的撒手锏。

二、督促学生掌握文学类四大体裁的必备知识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熟悉每一种文学体裁的“必备知识”,才能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达艺术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理解,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具体说来,学生主要掌握小说和散文的相关知识,对诗歌和戏剧有所涉猎就可以了。对小说阅读而言,学生必须要掌握小说的概念、分类、流派、人物、情节、环境描写、主题、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九个方面;对散文阅读而言,学生必须要掌握散文的结构、主题、表达技巧(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

三、教给学生完成文本类阅读题目的步骤和方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步骤来说,不要急于去做题,在解答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本,第一遍速读,快速浏览,提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本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文本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领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本的主旨建立一定的认识。从方法来说,正式答题前应划出在结构上其过渡、连接作用词语、句子、段落,划出各段落的中心句。特别要关注段首、段尾,其中的重要词句,往往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路、文本的结构层次。还有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就是多从原文中提炼、整合语句作答。学生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深入文本,理解作品,在不直接摘抄答案的基础上,定向表述,问什么答什么,争取做到答案准确、充分、有条理。

四、指导学生夯实 “真”“深”“大”阅读的基本功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大诗人陆游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学生语文“审美鉴赏”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在于刷了多少道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知晓了多少“必备知识”、答题方法、答题步骤,还要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外,苦练 “真”“深”“大”阅读的基本功。
  “真阅读”,就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其思维是紧跟作者的思路,其感情是否感同身受,其思想是否理解到位,如果学生能沉浸文本之中,领悟到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文本主旨,自然就是“真”阅读,而不是隔靴搔痒,游离文本之外了。
  “深阅读”,这是针对“浅阅读”而言,是指学生的阅读不仅仅着眼于文本的零碎信息,而是有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文本的内涵,能分析文本的艺术表现力;不是蜻蜓点水,而是穿过文字,透过潜台词,准确到位地理解文本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出文本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大阅读”,这主要是从阅读的面来说,但凡经典,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应该一睹为快。我们的必修要读、选修要读,涉及到的名著更要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和作者作品产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精神的升华,其“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润物无声”。
  当然,学生语文“审美鉴赏”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本学科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训练,还需要“诗歌鉴赏”、作文表达等全面的支撑;不仅需要语文学科的课程魅力,还需要其他学科的“通力合作”,更需要我们这个时代、社会、民族、文化的强大动力。
其他文献
《封氏闻见记》是唐代封演编撰的一部有关旧闻考证、典章故事、异闻杂记之书,在流传下来的唐人笔记小品中,《封氏闻见记》享有很高的声誉。无论对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封演都能既不盲从古人也不附和群响,而是坚持独立思考和判断,故而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今以部分篇目为例,分析封演这种科学求实的精神。 一、明辨是非  卷四《尊号》篇中,自武周垂拱四年武则天应臣子之请上尊号“圣母神皇”开始,唐代皇帝均有尊号,有些尊
期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语设计,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精巧的导语设计,可以瞬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然融入新内容,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设置情境法  设置教学情境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素质,只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获得心灵的触动。  案例1: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我利用电子课件设置情境进行导入:用多媒体出示林黛玉图片,播放歌曲《葬花吟》。  在那红楼梦中人
期刊
学会从课文中寻找写作素材,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挖掘素材能力,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为此,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很好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语文课本中的案例成为学生写作中的好素材。  高考作文的立意要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要热爱生活,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在此基础上能在行文中夹叙夹议,再现古诗词的意象,融入自我感受,通过散文化的手法,用流畅优美的
期刊
2015年中央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文件中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但当前望谟县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落后状况依旧突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况令人堪忧,这些因素成为制约望谟县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关注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探究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途径,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对公民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说  以往上课教师提出需要口语表达的问题时,学生总是都低下头,不敢正视教师,没有进行积极的思考,而是在心里默默地祷告着“千万别叫我”。经过教师的再三启发,再三鼓励,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总是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学生举手,那也是
期刊
谈到高考学生既兴奋又畏惧,谈到高考语文试题,有三种最常见的心态:教师既热爱,又无奈;学生一怕古诗词,二怕写作文;家长不了解,无作为,只要分数。但为了高考还是不能放弃,如果对往年的高考试题进行研读、分析,还是能找出一定的规律的。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共有9套,2017年有8套,可谓样式多种,精彩纷呈。其中,古典诗歌鉴赏经典浓郁,拟题精美,值得仔细探究。对前几年的古典诗歌鉴赏题进行研读、探究,
期刊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发展学生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即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课堂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正确关系。”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课堂也变得更加开放而丰富多彩。 一、
期刊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认为: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尤其重要。  作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一、素材积累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染渗透  赞科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
期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整体素养,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和本质上来看,青年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思想敏税、刻苦耐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