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衣》中筱燕秋的悲剧人生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nfeng890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衣》是毕宇飞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围绕筱燕秋的“嫦娥梦”展开,讲述了筱燕秋极力追求成为“嫦娥”而不得的人生悲剧,并揭示了欲望对人性的异化。青衣是戏剧中旦行里的一个重要剧角,主要扮演庄重高雅且命运悲惨的女性,毕宇飞以“青衣”作为小说题目,一开始就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作了铺垫。筱燕秋作为戏剧演员,始终无法与“嫦娥”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这使她陷入疯狂的追寻,而无法反抗的命运更是让她梦想幻灭,陷入绝望。
  【关键词】:《青衣》;心理距离;悲剧;异化
  0 前言
  筱燕秋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黄连投进了苦胆胎,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她一生都在追求“飞天梦”,一直在对嫦娥的身份进行认同,当“我就是嫦娥”的身份受到威胁时,她进行了极端反抗,却让自己陷入了疯癫的迷失状态,也开启了她悲剧的一生。
  1主体与角色的“失距”
  在毕宇飞看来:“青衣是接近于虚无的女人,或者说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还是女人的试金石。”青衣的极致女人难以企及,是虚幻的、仅存在于戏剧舞台的形象,但筱燕秋却要在世俗中追寻:她要成为舞台和生活中独一无二的嫦娥。这样非现实的理想与世俗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也让她的人生陷入悲剧。作为一名出色的戏剧演员,她的演技是精湛的,但她却不能拉开与角色的心理距离,将嫦娥带入生活,导致了自己的迷失。筱燕秋一生都在追求成为嫦娥,她恨筱燕秋,因为筱燕秋作为她理想的反面,时刻在提醒着自己“不是嫦娥”的事实。这种对嫦娥的过度追求导致她人格的分离,她因为筱燕秋的存在而感到痛苦。
  筱燕秋的悲剧主要源于她与嫦娥之间心理距离的丧失,这导致筱燕秋陷入嫦娥的情绪中难以自拔,无法将自己从角色中剥离,以至于产生“我就是嫦娥”的幻觉。筱燕秋将嫦娥“据为己有”,无法接受其他人扮演嫦娥。与角色之间心理距离的丧失导致了筱燕秋病态的狭隘,也因为如此,筱燕秋自毁前程离开了心爱的舞台,开启了悲剧的一生。
  筱燕秋身上始终带着一股寒气,“这种寒气来源于嫦娥居住的广寒宫”。婚后,丈夫面瓜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这段婚姻,他像对待女儿般呵护着筱燕秋,将一个男人所有柔情都给了她。即便如此,也无法将筱燕秋从高冷的“奔月梦”中拉回尘世的生活,嫦娥始终住在筱燕秋心中的广寒宫里,从未离开。筱燕秋不仅对待丈夫冷若冰霜,对女儿也没有给予母性的温柔,她希望从女儿身上找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延续自己的“嫦娥梦”。然而女儿骨架粗大,不是青衣的坯子,这让她非常失望。与嫦娥之间心理距离的丧失,使筱燕秋在生活中也摆脱不了那股“寒气”,忘不掉自己的“奔月梦”,这种疯狂的心理遮蔽了筱燕秋作为妻子和母亲的柔情和光辉。
  2 异化的执着
  执着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因为执着,许多艺术家创作出了许多伟大作品,然而筱燕秋无疑将这种可贵的精神异化了。由于心理距离的丧失,筱燕秋在心理身份确认时将自己认同为嫦娥,并在确认不断摇摆的身份时做出了许多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
  二十年前,筱燕秋因维护心中嫦娥的形象不惜烫伤老师,背了个“丧尽天良、名利熏心”的骂名。其实筱燕秋并非真的名利熏心,她只是无法接受李雪芬对嫦娥身份的认领,这让她的身份认同受到强烈的威胁,她更无法接受李雪芬对嫦娥的辱骂,这使她的精神受到侮辱。在离开舞台的二十年间里,筱燕秋一直从未放弃对嫦娥的寻找。当她对亲生女儿失望后,她找到了与自己唱腔十分相似的学生春来,作为老师的筱燕秋不惜放下身段,求着学花旦的春来转学青衣,她希望通过亲传弟子来延续嫦娥的“血脉”。二十年后,由于烟厂老板的投资,筱燕秋终于可以回到梦想的舞台。这次偶然的机会点燃了筱燕秋蛰伏了二十多年的“奔月梦”。筱燕秋开始了疯狂的减肥,她坚信“只要减去10公斤,生活就会回到20年前。她就会站在20年前,20年前的曙光一定会把她的身影重新投射在大地上,欣长、婀娜、娉婷举世无双”。
  一直不放弃重返舞台,是筱燕秋的执着,这种精神是可嘉的,但完全抛弃与嫦娥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她一直生活在幻想中,无法正常看待嫦娥这一形象。她的执着追求逐渐异化成对“私欲”的追求,当然这种“私欲”并非是对利益的垂涎,而是在舞台和精神上对嫦娥的霸占,这种非理性的执着必然导致其理想的破灭。
  3 命定的无奈
  佛家有句话叫做“求不得”,“求之不得”是筱燕秋的悲剧来源。筱燕秋是一个纯粹的人,她不在乎人情世故,金钱利益,只单纯地活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坚守着自己的艺术梦想。但命运总是对她不够垂青,无论她做了多少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小说中的三代青衣都扮演过嫦娥,筱燕秋无疑是最敬业、代入感最强的,但也是“最得不到”的。李雪芬作为第一代青衣,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但不能算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她并不理解嫦娥的人物设定和精神世界,她扮演的嫦娥并没有那种哀怨婉转、顾盼流离的姿态,更多的是一种女战士慷慨赴死的精神。春来作为第三代青衣,缺乏对青衣的热爱,当她觉得职业前景不容乐观时,毅然放弃嫦娥B档。只有筱燕秋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着青衣,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了留住春来不惜再次放弃舞台,只希望春来可以将青衣传承下去。然而这个一直追求、不懈努力的人却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对青衣不甚在乎的春来却机缘巧合地成功演绎嫦娥,不得不说命运弄人。筱燕秋最终意识到“化妆师给谁上妆谁就是嫦娥”,她的“嫦娥梦”变成了一个黑色的窟窿,她的百般努力和挣扎在命运和人性的束缚中显得苍白无力。
  4 结语
  筱燕秋代表的是生活中受到压抑、自我身份迷失的那些人,她并非个例。正如毕宇飞所说:“在生活的隐蔽处,筱燕秋無处不在。中国女性特有的韧性使她们在作出某种努力的时候,通身洋溢出无力回天还挣扎,到了黄河不死心的悲剧气氛。”《青衣》虽是悲剧,但它并非为了传递绝望,作者更多的是让读者去追寻人去除外在包裹之后生存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毕宇飞,青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毕宇飞,沿途的秘密[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
  [3].裴军,女性角度分析《青衣》的角色描绘[J],短篇小说,2012(21).
其他文献
【摘要】:风声是自由,勇敢的化身,倾听风雨声是倾听自我的呼声。  【关键词】:风声;雨声  喜欢听风声雨声的人应该有吧,或许不喜欢的人会更多,我,只是无所谓的,不过有时不经意,听了些去,便随意做些感想。  风雨吗,本是无声的,只是打在了地面上,打进了水塘里,打搅了人的心绪,才有了那些所谓的诗情。但这样的以为未免太雕琢,失却了自然感,也许撇开了那些定义,才会看得真切。  且说风声。不是晚风划过芦荡时
期刊
【摘要】: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一方面记叙着人生的苦难,一方面又展现着“温情的受难”。本文从重复叙事与苦难人生的关系以及“血”的意象来分析小说中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进而探索生命意识的内涵。  【关键词】:生命意识;重复;生存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用许三观展示着这样一种人,用代表着“自身生命本身的力量”的“血”来应对生存的挑战,来完成对苦难的超越,来实现自我救赎,然而在默默的承受的过程中也
期刊
【摘要】:贾谊其人,世称贾生、贾长沙,乃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辞赋家,其政论作品如《过秦论》、《陈政事疏》等,评论时政,朴实峻拔,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而其辞赋如《吊屈原赋》、《鵩鸟赋》等则清丽流畅,开汉代骚体赋先河,形成近似楚辞风格的赋体。贾谊存世作品不多,且政论辞赋成就皆十分突出,本文便着眼于贾谊的散文与辞赋,将二者进行比较,更为清晰的讨论贾谊其人的文学风格。  【关键词】:贾谊;政论;辞赋
期刊
【摘要】:周紫芝是两宋交替之际的一位重要文人,他既工诗,亦善词,文学成就相当突出,但因时人对其品质道德的争议,致使其作品很少受人们关注,作品对后世的影响甚少。周紫芝的作品中反映出了普遍而又特殊的个体生命意识,本文主要从他的主要词集《竹坡词》出发,结合本人的生平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潮流以及文坛情况来解读。  【关键词】:周紫芝;竹坡词;个体生命意识  周紫芝,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字少隐,号竹坡
期刊
【Abstract】: Emily Dickinson is a famous poet, who was parallel with Walt Whitman. She wrote more than eighteen hundred poems all her life, among which over six hundred poems concerning about death the
期刊
人如果可以永远像照片上那么活着,该有多好?  只想看到你的笑脸,努力的做一个滑稽的小丑,却发现并未令你笑,而自己早已热泪盈眶。努力的避免成为一只刺猬,而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将你刺得遍体鳞伤。  大树为什么那般坚强?细细的树干哪能保护庞杂的枝条?是什么给了它如此强大的力量?竟然厚重的积雪也为它流下羞愧的泪水……  或许不是不愿折腰,而是不能折腰,因为如果它倒下,一切都就爬不起来了。  不知从哪里射来的一
期刊
【摘要】:如果生命是由死入生,那经历痛苦就成了必然,涅槃的代价就是身心俱疲,连带着精神的缺失将你带入另一个没有希望却始终追寻安逸的天堂。人常说痛感,是生命的本能;精神痛苦,更是人的文化本能。当真正的地狱重现时,我们能做的就是敢于正视这个地狱,敢于穿越这个地狱,敢于摧毁这个地狱,之后再去选择不一样的生存方式。  【关键词】:《神曲》;地狱;痛苦;重生  每一句诗歌都是一个寓言,体现着每个作者对于现世
期刊
【摘要】: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语言具有质朴自然,意境高远,风格精炼独特。华莱士·史蒂文斯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及哲学家,他的诗作富含哲理,致力于将现实与想象完美融合,并广泛地运用象征的手法及出其不意的意象,其诗歌通常难以理解,深奥奇特。  本文的内容主要对比研究陶渊明的《饮酒》之五及史蒂文斯的《十三种观察黑鸟的方式》。华莱士与陶渊明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诗歌在一定程度
期刊
【摘要】:三国时代魏国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核心论点是“声无哀乐”,即音声与哀乐互不相关,这与其后唐太宗李世民散见于各唐书中的“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太宗论乐》)的音乐美学观点有极大的相似性,二者都在封建社会中表现出对儒家传统音乐思想的明显抵抗性,但是二者由于时代不同、政治身份地位有别等诸多因素而使此美学观点同源而殊途,如在对功利意识、音乐本体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并且
期刊
【摘要】:阿瑟·米勒的现实主义剧作《推销员之死》因充斥着各类冲突而极富戏剧张力,然而,这些看似激烈而集中的父子冲突、母子冲突、阶级冲突等实则是局部或似是而非的,由于对这些冲突的误读和忽视,受众很难认识到实际上冲突双方始终是犹太人社区和白人主流社会。其中,主人公威利所做的种种选择都是为打破隔离、超越歧视所作的努力。此种戏剧结构实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隐藏了双重结构,并借此表达了完全不同的主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