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衣》是毕宇飞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围绕筱燕秋的“嫦娥梦”展开,讲述了筱燕秋极力追求成为“嫦娥”而不得的人生悲剧,并揭示了欲望对人性的异化。青衣是戏剧中旦行里的一个重要剧角,主要扮演庄重高雅且命运悲惨的女性,毕宇飞以“青衣”作为小说题目,一开始就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作了铺垫。筱燕秋作为戏剧演员,始终无法与“嫦娥”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这使她陷入疯狂的追寻,而无法反抗的命运更是让她梦想幻灭,陷入绝望。
【关键词】:《青衣》;心理距离;悲剧;异化
0 前言
筱燕秋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黄连投进了苦胆胎,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她一生都在追求“飞天梦”,一直在对嫦娥的身份进行认同,当“我就是嫦娥”的身份受到威胁时,她进行了极端反抗,却让自己陷入了疯癫的迷失状态,也开启了她悲剧的一生。
1主体与角色的“失距”
在毕宇飞看来:“青衣是接近于虚无的女人,或者说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还是女人的试金石。”青衣的极致女人难以企及,是虚幻的、仅存在于戏剧舞台的形象,但筱燕秋却要在世俗中追寻:她要成为舞台和生活中独一无二的嫦娥。这样非现实的理想与世俗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也让她的人生陷入悲剧。作为一名出色的戏剧演员,她的演技是精湛的,但她却不能拉开与角色的心理距离,将嫦娥带入生活,导致了自己的迷失。筱燕秋一生都在追求成为嫦娥,她恨筱燕秋,因为筱燕秋作为她理想的反面,时刻在提醒着自己“不是嫦娥”的事实。这种对嫦娥的过度追求导致她人格的分离,她因为筱燕秋的存在而感到痛苦。
筱燕秋的悲剧主要源于她与嫦娥之间心理距离的丧失,这导致筱燕秋陷入嫦娥的情绪中难以自拔,无法将自己从角色中剥离,以至于产生“我就是嫦娥”的幻觉。筱燕秋将嫦娥“据为己有”,无法接受其他人扮演嫦娥。与角色之间心理距离的丧失导致了筱燕秋病态的狭隘,也因为如此,筱燕秋自毁前程离开了心爱的舞台,开启了悲剧的一生。
筱燕秋身上始终带着一股寒气,“这种寒气来源于嫦娥居住的广寒宫”。婚后,丈夫面瓜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这段婚姻,他像对待女儿般呵护着筱燕秋,将一个男人所有柔情都给了她。即便如此,也无法将筱燕秋从高冷的“奔月梦”中拉回尘世的生活,嫦娥始终住在筱燕秋心中的广寒宫里,从未离开。筱燕秋不仅对待丈夫冷若冰霜,对女儿也没有给予母性的温柔,她希望从女儿身上找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延续自己的“嫦娥梦”。然而女儿骨架粗大,不是青衣的坯子,这让她非常失望。与嫦娥之间心理距离的丧失,使筱燕秋在生活中也摆脱不了那股“寒气”,忘不掉自己的“奔月梦”,这种疯狂的心理遮蔽了筱燕秋作为妻子和母亲的柔情和光辉。
2 异化的执着
执着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因为执着,许多艺术家创作出了许多伟大作品,然而筱燕秋无疑将这种可贵的精神异化了。由于心理距离的丧失,筱燕秋在心理身份确认时将自己认同为嫦娥,并在确认不断摇摆的身份时做出了许多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
二十年前,筱燕秋因维护心中嫦娥的形象不惜烫伤老师,背了个“丧尽天良、名利熏心”的骂名。其实筱燕秋并非真的名利熏心,她只是无法接受李雪芬对嫦娥身份的认领,这让她的身份认同受到强烈的威胁,她更无法接受李雪芬对嫦娥的辱骂,这使她的精神受到侮辱。在离开舞台的二十年间里,筱燕秋一直从未放弃对嫦娥的寻找。当她对亲生女儿失望后,她找到了与自己唱腔十分相似的学生春来,作为老师的筱燕秋不惜放下身段,求着学花旦的春来转学青衣,她希望通过亲传弟子来延续嫦娥的“血脉”。二十年后,由于烟厂老板的投资,筱燕秋终于可以回到梦想的舞台。这次偶然的机会点燃了筱燕秋蛰伏了二十多年的“奔月梦”。筱燕秋开始了疯狂的减肥,她坚信“只要减去10公斤,生活就会回到20年前。她就会站在20年前,20年前的曙光一定会把她的身影重新投射在大地上,欣长、婀娜、娉婷举世无双”。
一直不放弃重返舞台,是筱燕秋的执着,这种精神是可嘉的,但完全抛弃与嫦娥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她一直生活在幻想中,无法正常看待嫦娥这一形象。她的执着追求逐渐异化成对“私欲”的追求,当然这种“私欲”并非是对利益的垂涎,而是在舞台和精神上对嫦娥的霸占,这种非理性的执着必然导致其理想的破灭。
3 命定的无奈
佛家有句话叫做“求不得”,“求之不得”是筱燕秋的悲剧来源。筱燕秋是一个纯粹的人,她不在乎人情世故,金钱利益,只单纯地活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坚守着自己的艺术梦想。但命运总是对她不够垂青,无论她做了多少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小说中的三代青衣都扮演过嫦娥,筱燕秋无疑是最敬业、代入感最强的,但也是“最得不到”的。李雪芬作为第一代青衣,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但不能算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她并不理解嫦娥的人物设定和精神世界,她扮演的嫦娥并没有那种哀怨婉转、顾盼流离的姿态,更多的是一种女战士慷慨赴死的精神。春来作为第三代青衣,缺乏对青衣的热爱,当她觉得职业前景不容乐观时,毅然放弃嫦娥B档。只有筱燕秋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着青衣,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了留住春来不惜再次放弃舞台,只希望春来可以将青衣传承下去。然而这个一直追求、不懈努力的人却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对青衣不甚在乎的春来却机缘巧合地成功演绎嫦娥,不得不说命运弄人。筱燕秋最终意识到“化妆师给谁上妆谁就是嫦娥”,她的“嫦娥梦”变成了一个黑色的窟窿,她的百般努力和挣扎在命运和人性的束缚中显得苍白无力。
4 结语
筱燕秋代表的是生活中受到压抑、自我身份迷失的那些人,她并非个例。正如毕宇飞所说:“在生活的隐蔽处,筱燕秋無处不在。中国女性特有的韧性使她们在作出某种努力的时候,通身洋溢出无力回天还挣扎,到了黄河不死心的悲剧气氛。”《青衣》虽是悲剧,但它并非为了传递绝望,作者更多的是让读者去追寻人去除外在包裹之后生存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毕宇飞,青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毕宇飞,沿途的秘密[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
[3].裴军,女性角度分析《青衣》的角色描绘[J],短篇小说,2012(21).
【关键词】:《青衣》;心理距离;悲剧;异化
0 前言
筱燕秋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黄连投进了苦胆胎,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她一生都在追求“飞天梦”,一直在对嫦娥的身份进行认同,当“我就是嫦娥”的身份受到威胁时,她进行了极端反抗,却让自己陷入了疯癫的迷失状态,也开启了她悲剧的一生。
1主体与角色的“失距”
在毕宇飞看来:“青衣是接近于虚无的女人,或者说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还是女人的试金石。”青衣的极致女人难以企及,是虚幻的、仅存在于戏剧舞台的形象,但筱燕秋却要在世俗中追寻:她要成为舞台和生活中独一无二的嫦娥。这样非现实的理想与世俗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也让她的人生陷入悲剧。作为一名出色的戏剧演员,她的演技是精湛的,但她却不能拉开与角色的心理距离,将嫦娥带入生活,导致了自己的迷失。筱燕秋一生都在追求成为嫦娥,她恨筱燕秋,因为筱燕秋作为她理想的反面,时刻在提醒着自己“不是嫦娥”的事实。这种对嫦娥的过度追求导致她人格的分离,她因为筱燕秋的存在而感到痛苦。
筱燕秋的悲剧主要源于她与嫦娥之间心理距离的丧失,这导致筱燕秋陷入嫦娥的情绪中难以自拔,无法将自己从角色中剥离,以至于产生“我就是嫦娥”的幻觉。筱燕秋将嫦娥“据为己有”,无法接受其他人扮演嫦娥。与角色之间心理距离的丧失导致了筱燕秋病态的狭隘,也因为如此,筱燕秋自毁前程离开了心爱的舞台,开启了悲剧的一生。
筱燕秋身上始终带着一股寒气,“这种寒气来源于嫦娥居住的广寒宫”。婚后,丈夫面瓜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这段婚姻,他像对待女儿般呵护着筱燕秋,将一个男人所有柔情都给了她。即便如此,也无法将筱燕秋从高冷的“奔月梦”中拉回尘世的生活,嫦娥始终住在筱燕秋心中的广寒宫里,从未离开。筱燕秋不仅对待丈夫冷若冰霜,对女儿也没有给予母性的温柔,她希望从女儿身上找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延续自己的“嫦娥梦”。然而女儿骨架粗大,不是青衣的坯子,这让她非常失望。与嫦娥之间心理距离的丧失,使筱燕秋在生活中也摆脱不了那股“寒气”,忘不掉自己的“奔月梦”,这种疯狂的心理遮蔽了筱燕秋作为妻子和母亲的柔情和光辉。
2 异化的执着
执着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因为执着,许多艺术家创作出了许多伟大作品,然而筱燕秋无疑将这种可贵的精神异化了。由于心理距离的丧失,筱燕秋在心理身份确认时将自己认同为嫦娥,并在确认不断摇摆的身份时做出了许多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
二十年前,筱燕秋因维护心中嫦娥的形象不惜烫伤老师,背了个“丧尽天良、名利熏心”的骂名。其实筱燕秋并非真的名利熏心,她只是无法接受李雪芬对嫦娥身份的认领,这让她的身份认同受到强烈的威胁,她更无法接受李雪芬对嫦娥的辱骂,这使她的精神受到侮辱。在离开舞台的二十年间里,筱燕秋一直从未放弃对嫦娥的寻找。当她对亲生女儿失望后,她找到了与自己唱腔十分相似的学生春来,作为老师的筱燕秋不惜放下身段,求着学花旦的春来转学青衣,她希望通过亲传弟子来延续嫦娥的“血脉”。二十年后,由于烟厂老板的投资,筱燕秋终于可以回到梦想的舞台。这次偶然的机会点燃了筱燕秋蛰伏了二十多年的“奔月梦”。筱燕秋开始了疯狂的减肥,她坚信“只要减去10公斤,生活就会回到20年前。她就会站在20年前,20年前的曙光一定会把她的身影重新投射在大地上,欣长、婀娜、娉婷举世无双”。
一直不放弃重返舞台,是筱燕秋的执着,这种精神是可嘉的,但完全抛弃与嫦娥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她一直生活在幻想中,无法正常看待嫦娥这一形象。她的执着追求逐渐异化成对“私欲”的追求,当然这种“私欲”并非是对利益的垂涎,而是在舞台和精神上对嫦娥的霸占,这种非理性的执着必然导致其理想的破灭。
3 命定的无奈
佛家有句话叫做“求不得”,“求之不得”是筱燕秋的悲剧来源。筱燕秋是一个纯粹的人,她不在乎人情世故,金钱利益,只单纯地活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坚守着自己的艺术梦想。但命运总是对她不够垂青,无论她做了多少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小说中的三代青衣都扮演过嫦娥,筱燕秋无疑是最敬业、代入感最强的,但也是“最得不到”的。李雪芬作为第一代青衣,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但不能算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她并不理解嫦娥的人物设定和精神世界,她扮演的嫦娥并没有那种哀怨婉转、顾盼流离的姿态,更多的是一种女战士慷慨赴死的精神。春来作为第三代青衣,缺乏对青衣的热爱,当她觉得职业前景不容乐观时,毅然放弃嫦娥B档。只有筱燕秋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着青衣,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了留住春来不惜再次放弃舞台,只希望春来可以将青衣传承下去。然而这个一直追求、不懈努力的人却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对青衣不甚在乎的春来却机缘巧合地成功演绎嫦娥,不得不说命运弄人。筱燕秋最终意识到“化妆师给谁上妆谁就是嫦娥”,她的“嫦娥梦”变成了一个黑色的窟窿,她的百般努力和挣扎在命运和人性的束缚中显得苍白无力。
4 结语
筱燕秋代表的是生活中受到压抑、自我身份迷失的那些人,她并非个例。正如毕宇飞所说:“在生活的隐蔽处,筱燕秋無处不在。中国女性特有的韧性使她们在作出某种努力的时候,通身洋溢出无力回天还挣扎,到了黄河不死心的悲剧气氛。”《青衣》虽是悲剧,但它并非为了传递绝望,作者更多的是让读者去追寻人去除外在包裹之后生存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毕宇飞,青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毕宇飞,沿途的秘密[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
[3].裴军,女性角度分析《青衣》的角色描绘[J],短篇小说,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