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摒弃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遵循语文学习规律,贯彻落实语文教育教学新理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教学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功能和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目的、以教师讲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洗耳恭听”的刻板模式扼制了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摒弃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遵循语文学习规律,贯彻落实语文教育教学新理念,从不同方面改进初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张扬学生个性,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是多元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自我解读,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并给予适时的中肯的评价和科学合理的引导、矫正。要鼓励学生把自己与众不同的、富有创意的想法说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培养学生敏于感悟、勇于交流、乐于分享的意识,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个性化与创造性的色彩。在对文本解读或构思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借此开阔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要在学生理解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摆脱定势心理的束缚,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敏捷、更通达、更广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给学生创设独立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机会,要着眼于引导和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指导学生阅读或写作,要给学生留下自主感悟的时间,给学生创造自由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搭建自由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去施展、锻炼自己的能力。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读懂的就不再去作多此一举地讲解,只要学生自己能够领悟的就不再去作繁琐累赘地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实现对学生的真正呵护与培养。
二、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學习的机会,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创设更多的合作机会,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可针对阅读或写作教学内容,将学习任务安排给名个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在自主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交流思考与感悟的成果,实现思维碰撞,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他人观点的机会,在共同讨论中促进阅读或写作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合作、探究习惯的养成。
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或疑惑之处提出来。教师要把原本由自己主宰、垄断的课堂让给学生。要从“讲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样才能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敏锐捕捉和运用课程资源,利用课内外时间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学语文、用语文,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利用语文学科因素,发挥语文学科陶冶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初中语文的教育性表现在两个层面的因素之中,静态的语文学科因素和动态的语文学科因素。所谓“静态的语文学科因素”,实际上是指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的教育功能,包括语文学科的科学教育与人文熏陶因素。站在初中生立场上看,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掌握语言文字的原理,都是在感受科学精神,感知规范熏陶,即接受科学教育。方块字要写得端正、美观,词语要运用得贴切,句子要写得合乎语法规则,标点要用得正确,语法要合乎逻辑,修辞必须生动工整,应用文写作样式要中规中矩,阅读时要潜下心来感受文本的内涵,写作时要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说话时要态度大方、话语得体,听话时要聚精会神、准确领会……总之,在初中生学习汉语言文化知识时,语言学科固有的静态的学科因素都会对初中生的思想进行着潜移默化地影响。
所谓“动态的语文学科因素”,指的是语文教学实践中师生双方的双向教育功能,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影响与促进。教育的实质是人影响人,学校教育的实质则是教师影响学生与学生影响教师。对学生而言,教师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娓娓动听的讲述,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端正美观、工整漂亮、条理分明的文字板书,能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对课文用语中、头头是道地赏析,能够引领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教师结构严谨、语言生动的“下水作文”,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爱生如子、关爱后进的品格,能够让学生感受被爱的幸福,帮助学生鼓起自信的风帆;教师恰如其分、富有艺术性的批评,能够让学生心悦诚服、不断进步……总之,教师本身就是一本生动教科书,一本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求知的活书。教师对初中生的影响是感性而又深远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言的熏陶和身体力行的示范,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教育与陶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2.
[2]陈运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语文[M].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教学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功能和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目的、以教师讲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洗耳恭听”的刻板模式扼制了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摒弃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遵循语文学习规律,贯彻落实语文教育教学新理念,从不同方面改进初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张扬学生个性,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是多元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自我解读,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并给予适时的中肯的评价和科学合理的引导、矫正。要鼓励学生把自己与众不同的、富有创意的想法说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培养学生敏于感悟、勇于交流、乐于分享的意识,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个性化与创造性的色彩。在对文本解读或构思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借此开阔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要在学生理解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摆脱定势心理的束缚,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敏捷、更通达、更广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给学生创设独立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机会,要着眼于引导和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指导学生阅读或写作,要给学生留下自主感悟的时间,给学生创造自由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搭建自由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去施展、锻炼自己的能力。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读懂的就不再去作多此一举地讲解,只要学生自己能够领悟的就不再去作繁琐累赘地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实现对学生的真正呵护与培养。
二、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學习的机会,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创设更多的合作机会,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可针对阅读或写作教学内容,将学习任务安排给名个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在自主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交流思考与感悟的成果,实现思维碰撞,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他人观点的机会,在共同讨论中促进阅读或写作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合作、探究习惯的养成。
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或疑惑之处提出来。教师要把原本由自己主宰、垄断的课堂让给学生。要从“讲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样才能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敏锐捕捉和运用课程资源,利用课内外时间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学语文、用语文,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利用语文学科因素,发挥语文学科陶冶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初中语文的教育性表现在两个层面的因素之中,静态的语文学科因素和动态的语文学科因素。所谓“静态的语文学科因素”,实际上是指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的教育功能,包括语文学科的科学教育与人文熏陶因素。站在初中生立场上看,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掌握语言文字的原理,都是在感受科学精神,感知规范熏陶,即接受科学教育。方块字要写得端正、美观,词语要运用得贴切,句子要写得合乎语法规则,标点要用得正确,语法要合乎逻辑,修辞必须生动工整,应用文写作样式要中规中矩,阅读时要潜下心来感受文本的内涵,写作时要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说话时要态度大方、话语得体,听话时要聚精会神、准确领会……总之,在初中生学习汉语言文化知识时,语言学科固有的静态的学科因素都会对初中生的思想进行着潜移默化地影响。
所谓“动态的语文学科因素”,指的是语文教学实践中师生双方的双向教育功能,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影响与促进。教育的实质是人影响人,学校教育的实质则是教师影响学生与学生影响教师。对学生而言,教师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娓娓动听的讲述,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端正美观、工整漂亮、条理分明的文字板书,能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对课文用语中、头头是道地赏析,能够引领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教师结构严谨、语言生动的“下水作文”,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爱生如子、关爱后进的品格,能够让学生感受被爱的幸福,帮助学生鼓起自信的风帆;教师恰如其分、富有艺术性的批评,能够让学生心悦诚服、不断进步……总之,教师本身就是一本生动教科书,一本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求知的活书。教师对初中生的影响是感性而又深远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言的熏陶和身体力行的示范,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教育与陶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2.
[2]陈运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语文[M].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