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工艺是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
保护发展
成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这片土地上被创造出来并延续至今,其中就包含着种类繁多的传统工艺。成都特色传统工艺以“五朵金花”——蜀绣、蜀锦、银花丝、瓷胎竹编、成都漆艺为代表,是天府文化的承载者、见证者,更是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特色传统工艺蕴含着天府文化的价值内涵、蜀人的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传承至今。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天府文化内涵、特质和风貌,让无形的文化资源成为推进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动能。
近年来,成都市积极开展非遗和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提升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振兴水平——开展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审发布和国家级省级相关项目申报等工作,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调查记录,建立和完善非遗数据库;成立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以道明竹编传承创新为示范,推动成都市传统工艺的整体性提升,助力乡村文化、产业、人才振兴;推进文殊坊非遗精品集聚区建设,支持非遗传习所建设、非遗传承传播和竞技活动;推动传统工艺进校园、进社区,开展传统工艺普及展示活动;举办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截至目前,成都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项,其中传统工艺类项目共有10项,涉及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两大类。2006年,蜀绣、蜀锦织造技艺、成都漆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和瓷胎竹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蜀锦织造技艺、道明竹编、成都漆艺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传统工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考验,乃至遇到了严峻的传承危机——
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现代化机械复制的生产方式代替传统手工制作,大大缩减生产时间和制作成本,能够迎合普通大众的消费能力。传统工艺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制作,并且对技术的要求颇高,很难形成批量生产,在市场竞争中毫无优势。传统艺人的工艺得不到认可,大量改行流散,造成技艺传承的中断。
其次,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和全球化给传统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理念带来巨大的冲击,代表现代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城市文化不断侵蚀传统农耕文化,全球化趋势下西方强势文化改变弱势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传统工艺丧失赖以生存的生态空间,只能不断地退化甚至走向消亡。
再次,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商品化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包含着审美、实用价值的工艺品成为仅供消费娱乐的商品。传统工艺自身也存在局限性,更新换代缓慢,远不能满足当代大众审美需求。
这些因素导致目前成都市传统工艺的生存发展出现诸多问题,比如,传承人高龄化,生存状况不佳;传习场所紧缺,场地租金昂贵;开发设计落后,缺乏创新活力;知名品牌匮乏,影响范围狭窄。
推进振兴
对此,我们需重新审视、思考传统工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传承发展方式。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效推进传统工艺传承振兴,建议从以下几个方向发力。
第一,出台针对传统工艺传承振兴的具体措施,加强抢救和保护工作。政府文化、经信等主管部门应出台针对成都市传统工艺传承振兴的规范性文件,强化政策、制度保障;加大对传统工艺项目的支持力度,切实把政策、场地、资金等扶持措施落到实处;依托大学、研究院所的科研团队,对本市传统工艺进行普查、鉴别、分类,建立传统工艺档案和数据库,按照保護或振兴的不同目标,建立分层次、分级别的梯级工作机制。
第二,加强传统工艺人才培养,壮大青年人才队伍。以培养一批技艺精湛的中青年传承人为目标,评选命名一批传统工艺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提升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获得感;鼓励高校、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与从事传统工艺项目的企事业单位及其高层次人才进行合作,实行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培育高质量传统工艺后继人才;推动传统工艺产学研生态体系建设,吸引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创意人才和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创意人才来蓉开展项目合作。
第三,加强传统工艺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推动传统工艺创新发展。支持高校、研究机构、高职院校开展传统工艺的理论研究工作,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的有机融合;鼓励支持将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相结合,深入挖掘传统工艺中的天府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找准市场定位,推动蜀绣、蜀锦、银花丝、瓷胎竹编、成都漆艺等传统工艺结合现代设计,研发生产具有文化底蕴和成都特色的文旅纪念品、文博衍生品等文创产品,培育具有成都特色的工艺产品品牌。
第四,加大传统工艺宣传推广力度,增强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度。发挥微博、微信、客户端及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优势,创新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大传统工艺及其传承人国内外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现代网络技术手段, 为传统工艺企业和传承人提供技艺产品展示、品牌塑造、产品营销的渠道和平台;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等场合举办传统工艺宣传、展示、体验活动;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组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技艺普及和体验活动;依托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传统工艺展示、传习、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
第五,成立传统工艺行业协会或产业协会等民间组织,推动传统工艺集聚发展。政府支持成立传统工艺行业组织,团结广大传统工艺工作者;重视民间力量的参与,加强行业自我管理,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发展秩序;组织开展行业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发布、权益维护、技艺传承等便捷服务平台。
第六,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成都传统工艺“走出去”。广泛开展本市与国内各省市在传统工艺设计、推介、销售等领域的双方或多方合作,加强传统工艺行业组织的联系交流;组织本市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特色企业和行业组织携“五朵金花”等精湛工艺和作品参与国际学习交流活动,扩大成都传统工艺的国际影响力。
保护发展
成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这片土地上被创造出来并延续至今,其中就包含着种类繁多的传统工艺。成都特色传统工艺以“五朵金花”——蜀绣、蜀锦、银花丝、瓷胎竹编、成都漆艺为代表,是天府文化的承载者、见证者,更是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特色传统工艺蕴含着天府文化的价值内涵、蜀人的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传承至今。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天府文化内涵、特质和风貌,让无形的文化资源成为推进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动能。
近年来,成都市积极开展非遗和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提升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振兴水平——开展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审发布和国家级省级相关项目申报等工作,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调查记录,建立和完善非遗数据库;成立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以道明竹编传承创新为示范,推动成都市传统工艺的整体性提升,助力乡村文化、产业、人才振兴;推进文殊坊非遗精品集聚区建设,支持非遗传习所建设、非遗传承传播和竞技活动;推动传统工艺进校园、进社区,开展传统工艺普及展示活动;举办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截至目前,成都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项,其中传统工艺类项目共有10项,涉及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两大类。2006年,蜀绣、蜀锦织造技艺、成都漆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和瓷胎竹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蜀锦织造技艺、道明竹编、成都漆艺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传统工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考验,乃至遇到了严峻的传承危机——
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现代化机械复制的生产方式代替传统手工制作,大大缩减生产时间和制作成本,能够迎合普通大众的消费能力。传统工艺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制作,并且对技术的要求颇高,很难形成批量生产,在市场竞争中毫无优势。传统艺人的工艺得不到认可,大量改行流散,造成技艺传承的中断。
其次,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和全球化给传统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理念带来巨大的冲击,代表现代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城市文化不断侵蚀传统农耕文化,全球化趋势下西方强势文化改变弱势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传统工艺丧失赖以生存的生态空间,只能不断地退化甚至走向消亡。
再次,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商品化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包含着审美、实用价值的工艺品成为仅供消费娱乐的商品。传统工艺自身也存在局限性,更新换代缓慢,远不能满足当代大众审美需求。
这些因素导致目前成都市传统工艺的生存发展出现诸多问题,比如,传承人高龄化,生存状况不佳;传习场所紧缺,场地租金昂贵;开发设计落后,缺乏创新活力;知名品牌匮乏,影响范围狭窄。
推进振兴
对此,我们需重新审视、思考传统工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传承发展方式。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效推进传统工艺传承振兴,建议从以下几个方向发力。
第一,出台针对传统工艺传承振兴的具体措施,加强抢救和保护工作。政府文化、经信等主管部门应出台针对成都市传统工艺传承振兴的规范性文件,强化政策、制度保障;加大对传统工艺项目的支持力度,切实把政策、场地、资金等扶持措施落到实处;依托大学、研究院所的科研团队,对本市传统工艺进行普查、鉴别、分类,建立传统工艺档案和数据库,按照保護或振兴的不同目标,建立分层次、分级别的梯级工作机制。
第二,加强传统工艺人才培养,壮大青年人才队伍。以培养一批技艺精湛的中青年传承人为目标,评选命名一批传统工艺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提升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获得感;鼓励高校、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与从事传统工艺项目的企事业单位及其高层次人才进行合作,实行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培育高质量传统工艺后继人才;推动传统工艺产学研生态体系建设,吸引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创意人才和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创意人才来蓉开展项目合作。
第三,加强传统工艺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推动传统工艺创新发展。支持高校、研究机构、高职院校开展传统工艺的理论研究工作,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的有机融合;鼓励支持将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相结合,深入挖掘传统工艺中的天府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找准市场定位,推动蜀绣、蜀锦、银花丝、瓷胎竹编、成都漆艺等传统工艺结合现代设计,研发生产具有文化底蕴和成都特色的文旅纪念品、文博衍生品等文创产品,培育具有成都特色的工艺产品品牌。
第四,加大传统工艺宣传推广力度,增强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度。发挥微博、微信、客户端及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优势,创新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大传统工艺及其传承人国内外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现代网络技术手段, 为传统工艺企业和传承人提供技艺产品展示、品牌塑造、产品营销的渠道和平台;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等场合举办传统工艺宣传、展示、体验活动;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组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技艺普及和体验活动;依托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传统工艺展示、传习、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
第五,成立传统工艺行业协会或产业协会等民间组织,推动传统工艺集聚发展。政府支持成立传统工艺行业组织,团结广大传统工艺工作者;重视民间力量的参与,加强行业自我管理,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发展秩序;组织开展行业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发布、权益维护、技艺传承等便捷服务平台。
第六,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成都传统工艺“走出去”。广泛开展本市与国内各省市在传统工艺设计、推介、销售等领域的双方或多方合作,加强传统工艺行业组织的联系交流;组织本市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特色企业和行业组织携“五朵金花”等精湛工艺和作品参与国际学习交流活动,扩大成都传统工艺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