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应甚至超越时代的能力。基于此,要求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只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的目的。从而把自学引人到教学过程,把教学实践从原来只重视研究“教”转变为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从原来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的感悟是:
一、挖掘教材的深度是培养能力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途径,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案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而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本质和精华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因果并列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深层思维的前提。如:我在讲述"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唐朝灭亡。”这一史实时,通过设计优化教学方案,来挖掘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设问有: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生产发展,因而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之为什么?而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出现了怎样的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有哪些?上述危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它为什么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还有哪些因素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又是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灭亡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段历史的学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样安排教学,既保持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又加强了学生对唐朝“强盛——衰弱——瓦解——灭亡”这段历史的学习,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能力的基础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现的基本理念之一,它也是创新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且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如果学生充满不安全感、生怕说错话,担心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能畅开胸怀,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就可能极大妨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入交流、探讨,也谈不上创新,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从而封闭自己的心灵。因此,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师要使学生敢于创新,就应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如:在语言上,教师应激励和启发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当,使学生既愿意答,又答得上来。还可采用让学生参与的形式,如个别问答、同桌商量、前后交谈、角色扮演等,使学生热情参与,营造一种师生合作与互动的气氛。如《秦王扫六合》一课,在讲述完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进而提问:“假如你是一位战国时的楚国人,现在国家统一了,你要去咸阳探亲,那么你出门会遇到什么麻烦?”,以引起学生兴趣,他们会想到诸如语言不通、文字不通、货币不能通用等问题,进而深化问题,“这都是当时所有的秦朝人都会遇到的麻烦,那么现在就请大家为秦始皇想一些办法来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由此引发激烈的讨论。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是培养能力的有效方法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結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则指导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例如: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提出: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不是暴力革命?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是否违背马列主义原理?为什么?当时匈牙利具备哪些历史条件使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这些可能性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主要问题是国家机器问题。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造成国家政权不稳定,旧的国家机器软弱、瘫痪。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给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有个深刻、完整的认识。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总之,在初中历史学习阶段,学生要想提升历史学习境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培养学习能力是重要的一环,应当把这个放在教学的首位。
一、挖掘教材的深度是培养能力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途径,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案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而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本质和精华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因果并列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深层思维的前提。如:我在讲述"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唐朝灭亡。”这一史实时,通过设计优化教学方案,来挖掘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设问有: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生产发展,因而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之为什么?而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出现了怎样的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有哪些?上述危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它为什么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还有哪些因素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又是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灭亡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段历史的学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样安排教学,既保持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又加强了学生对唐朝“强盛——衰弱——瓦解——灭亡”这段历史的学习,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能力的基础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现的基本理念之一,它也是创新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且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如果学生充满不安全感、生怕说错话,担心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能畅开胸怀,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就可能极大妨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入交流、探讨,也谈不上创新,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从而封闭自己的心灵。因此,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师要使学生敢于创新,就应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如:在语言上,教师应激励和启发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当,使学生既愿意答,又答得上来。还可采用让学生参与的形式,如个别问答、同桌商量、前后交谈、角色扮演等,使学生热情参与,营造一种师生合作与互动的气氛。如《秦王扫六合》一课,在讲述完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进而提问:“假如你是一位战国时的楚国人,现在国家统一了,你要去咸阳探亲,那么你出门会遇到什么麻烦?”,以引起学生兴趣,他们会想到诸如语言不通、文字不通、货币不能通用等问题,进而深化问题,“这都是当时所有的秦朝人都会遇到的麻烦,那么现在就请大家为秦始皇想一些办法来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由此引发激烈的讨论。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是培养能力的有效方法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結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则指导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例如: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提出: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不是暴力革命?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是否违背马列主义原理?为什么?当时匈牙利具备哪些历史条件使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这些可能性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主要问题是国家机器问题。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造成国家政权不稳定,旧的国家机器软弱、瘫痪。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给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有个深刻、完整的认识。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总之,在初中历史学习阶段,学生要想提升历史学习境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培养学习能力是重要的一环,应当把这个放在教学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