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拥有一双慧眼,在“内容解读”和“形式解读”两个方面思考文本的价值,并找到某些巧妙的契合点,即“言意兼得”的最佳原点。这个原点一旦找到,则像打通了经脉,全文皆顺。如何寻得这最佳原点,并以此组织教学呢?
1.扣文本“陌生化”的语言。“陌生化”的语言相较于学生对语言的熟知程度而言,或是在语言呈现方式上很独特,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排列组合;或是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很独特。
《钱学森》一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这在小学课本中并不常见。教师组织学生读议探究时,就可抓住课后的练习题生发:“课文第一小节写了什么内容?依据事情的发展顺序,这部分的内容可以放在第几小节的后面?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答案绝不能仅仅满足于“采用倒叙的方法,吸引读者的兴趣,巧设悬念”,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文,形成独到的见解。这样,学生就会从内容出发,深入探究这种表现形式在这篇文章中的匠心独运:文章主要记叙了钱学森五年归国路,课文抓住典型材料,展现了钱学森归国心之坚,归国路之辛、之长,归国功之高。课文把钱学森伫立航船甲板归国的场景及归心似箭的心情放置于第一小节,其意深远得很。引导学生带着这样一个极为开放的问题走进文本,多视角多层次探究,文本的“言”不再呆板,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表达方式,这一独特的文章结构形式是满含情意的,正谓言意相融。
2.扣文本“秘妙处”的语言。“秘妙处”的语言是在那些普通的语言文字处,潜藏着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慧心,它等待阅读中的有心人来发现品味。
《滴水穿石》一文为证明“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这一论点,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学生在批注交流了对他们滴水穿石精神的感悟后,教师抛出了几个让学生很是惊异的问题:三位人物的事例介绍结束后,分别用了怎样的标点符号?你对哪个标点符号有所感悟?学生本来也许已忽略,也许觉得不值得探究,现在教师专项提出,引发深思。在充满信任和期望的等待后,收获到了学生精彩的回答。
3.扣文本“规律性”的语言。每一个文本都文质兼美,都是“规律性”语言的集合体,具有典范性。阅读教学就是要透过这些文本语言,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成为他们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一种语言自觉、语言感觉。
《爱之链》是一小说,其中的环境描写渲染精妙。教师以环境为线,导读已学本册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最后的姿势》《船长》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规律,然后听述这一环境,依据规律,猜主人公的心境、事态发展。在此基础上,学生进入《爱之链》研读,把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主人公的心绪、遭遇、品质相联系,水到渠成,感悟颇深。最后在进行文本续写时,就境为人生,人在境中,人境相映,文思如泉,得心应手,师生皆收获,瓜熟蒂落。
4.扣文本“矛盾处”的语言。有的文章中有作者故设看似矛盾,其实不然的精巧安排,读来让人感慨至深,让孩子们发现、讨论,学得有劲,得益颇丰。
《王冕学画》一文中有多处“矛盾”:母亲很重视王冕的读书,但却让他辍学放牛贴补家用;王冕说“在学堂闷得慌”,却还说“可以带几本书去读”;“早出晚归”明明不如“晚出早归”安全,母亲却说这样才“免得让我牵挂”;母亲送王冕到邻家放牛有吃有零花钱,母亲却在分别时还要含着眼泪。促发学生读文时发现这些矛盾,提出质疑,唤醒、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渴求。在强烈的心理需求驱使下,学生向纵深处漫溯,与文本中的人物心灵对话:母爱在特殊时期的深沉、艰辛、无奈,儿子的善解人意、孝顺、勤奋等,都随着文字如甘泉汩汩流进学生的心智,滋润着学生的精神之树,孩子的情感在拔节生长。
总之,我们如果能够从文章原点入手,找到它,凸显它,由它延伸出两条阅读的线,一条指向“意”,一条通向“言”,就可以预设出一条“言意兼得”的最佳路径,展开一个“言意兼得”的阅读场面,使阅读教学有层次,有内涵,有张力,有效益。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1.扣文本“陌生化”的语言。“陌生化”的语言相较于学生对语言的熟知程度而言,或是在语言呈现方式上很独特,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排列组合;或是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很独特。
《钱学森》一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这在小学课本中并不常见。教师组织学生读议探究时,就可抓住课后的练习题生发:“课文第一小节写了什么内容?依据事情的发展顺序,这部分的内容可以放在第几小节的后面?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答案绝不能仅仅满足于“采用倒叙的方法,吸引读者的兴趣,巧设悬念”,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文,形成独到的见解。这样,学生就会从内容出发,深入探究这种表现形式在这篇文章中的匠心独运:文章主要记叙了钱学森五年归国路,课文抓住典型材料,展现了钱学森归国心之坚,归国路之辛、之长,归国功之高。课文把钱学森伫立航船甲板归国的场景及归心似箭的心情放置于第一小节,其意深远得很。引导学生带着这样一个极为开放的问题走进文本,多视角多层次探究,文本的“言”不再呆板,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表达方式,这一独特的文章结构形式是满含情意的,正谓言意相融。
2.扣文本“秘妙处”的语言。“秘妙处”的语言是在那些普通的语言文字处,潜藏着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慧心,它等待阅读中的有心人来发现品味。
《滴水穿石》一文为证明“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这一论点,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学生在批注交流了对他们滴水穿石精神的感悟后,教师抛出了几个让学生很是惊异的问题:三位人物的事例介绍结束后,分别用了怎样的标点符号?你对哪个标点符号有所感悟?学生本来也许已忽略,也许觉得不值得探究,现在教师专项提出,引发深思。在充满信任和期望的等待后,收获到了学生精彩的回答。
3.扣文本“规律性”的语言。每一个文本都文质兼美,都是“规律性”语言的集合体,具有典范性。阅读教学就是要透过这些文本语言,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成为他们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一种语言自觉、语言感觉。
《爱之链》是一小说,其中的环境描写渲染精妙。教师以环境为线,导读已学本册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最后的姿势》《船长》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规律,然后听述这一环境,依据规律,猜主人公的心境、事态发展。在此基础上,学生进入《爱之链》研读,把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主人公的心绪、遭遇、品质相联系,水到渠成,感悟颇深。最后在进行文本续写时,就境为人生,人在境中,人境相映,文思如泉,得心应手,师生皆收获,瓜熟蒂落。
4.扣文本“矛盾处”的语言。有的文章中有作者故设看似矛盾,其实不然的精巧安排,读来让人感慨至深,让孩子们发现、讨论,学得有劲,得益颇丰。
《王冕学画》一文中有多处“矛盾”:母亲很重视王冕的读书,但却让他辍学放牛贴补家用;王冕说“在学堂闷得慌”,却还说“可以带几本书去读”;“早出晚归”明明不如“晚出早归”安全,母亲却说这样才“免得让我牵挂”;母亲送王冕到邻家放牛有吃有零花钱,母亲却在分别时还要含着眼泪。促发学生读文时发现这些矛盾,提出质疑,唤醒、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渴求。在强烈的心理需求驱使下,学生向纵深处漫溯,与文本中的人物心灵对话:母爱在特殊时期的深沉、艰辛、无奈,儿子的善解人意、孝顺、勤奋等,都随着文字如甘泉汩汩流进学生的心智,滋润着学生的精神之树,孩子的情感在拔节生长。
总之,我们如果能够从文章原点入手,找到它,凸显它,由它延伸出两条阅读的线,一条指向“意”,一条通向“言”,就可以预设出一条“言意兼得”的最佳路径,展开一个“言意兼得”的阅读场面,使阅读教学有层次,有内涵,有张力,有效益。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