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竞争力报告
谁会面对中国的竞争而怨声不断,谁有着更多担忧?是频繁与中国进行贸易战的欧美国家,还是那些不仅在地理上毗邻中国,在经济上也与之关系密切的亚洲小国?事实上,中国农民工仍然愿意为低工资从事制衣等劳动密集型工作,中国依然占据着产业的第一级梯子,而且来自中国沿海工业地带的出口商品生产企业正迅速升级,已威胁到那些正在发展半途或者处于更上游的经济体。
中国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面对经济巨龙,不仅仅是意大利制鞋商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钢铁制造商会对中国的竞争怨声载道,对中国有更多担忧的则是亚洲中等收入国家,它们不仅在地理上与中国相邻,在经济关系上也与中国尤为密切。
对于这些周边的国家而言,它们自身零零碎碎的长处犹如杯水车薪,来自中国的竞争威胁十分强大。
在欧美市场上,与中国出口商展开激烈竞争的其他东亚经济体表现,只有通过对中国出口进行补充、向现有产业价值链上游移动、开辟中国相对较弱的高价值领域,它们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表现。
尤其是印尼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都在重新审核自己的优劣,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带来的影响进行部署,避免”被开过来的火车头碾死”,积极铺路修渠,等大水来临的时候,妥善的分支引流,从而达到灌溉的目的。
中国引力磁场
中国拥有庞大而且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高度分化的国内市场格局,拥有劳动力成本低于越南的内陆地区,转型金融和科技中心的上海、北京更不必说了。总结中国崛起的特点之后人们发现,这条“巨龙”越发显示出强有力的引力磁场。
以致于一种近似”中国威胁论”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经济的全面扩张已将它的邻国,特别是东南亚国家逼向了边缘。
在过去几十年一直被视为东南亚金融中心的新加坡,正忙于树立起商业形象。在新加坡这个整齐有序、遵纪守法的国家,人们现在已被要求去做一些看起来完全不自然的事情:要求”敢冒风险”,并提倡富有自发和创造性的精神。上个月,新加坡政府甚至搞了一次胡乱涂抹的比赛,允许学生们”美化”公交车,而这种做法在以前会遭到政府的”铁腕”惩罚。
面对中国公司席卷而来的进攻性竞争,新加坡政府的这些举动,只是目前正在东南亚各国蔓延的紧张浪潮的一部分。
在2005年初全球纺织品配额正式作废后,在短短5个月中,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便增加了158%,远远高于对印度尼西亚所增长的23%、泰国的 12%、柬埔寨的9%、越南的6%。观察家指出,如果布什政府没有采取所谓的保护美国市场的措施,那么中国在全球纺织品市场所抓到的份额甚至会更多。
一些事实的发生,展现出中国经济体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巨大吸力。
同为当年的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和韩国基本上都允许制造企业接受不可避免的竞争,然后将它们的低成本 业务外包到海外,目的地通常是中国内地。过去20年,香港很大一部分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经迁移至中国内地。香港转而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
长期以来,马尼拉一直自认为是亚洲的运输和通信中心,但是,美国的联邦快递(FedEx)已经把自己的区域分销中心从菲律宾迁至中国广州,还称”这是顺应制造业和贸易的趋势”。
近年来,运输成本的降低和数字化分割了全球供应链,使产业的各个生产工序分布在多个国家,而非产业整体迁移。中国从中获得了大量电器的最终组装工序,它生产的电脑或MP3播放器等最终产品可能在多个国家间来回穿梭,装配不同的部件或添加不同的功能。
在亚洲,许多国家面临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如何与中国竞争以吸引外资,而是缺乏足够的技术把它们的原产品增值而最终陷入只能赚取较低的利润的代工作业。这意味着就算这些国家即便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它们还是无法摆脱发展中国家的命运。
相反,目前中国建立起自己众多的产品品牌,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它已经不需要单纯依赖作为世界的工厂来发展经济。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另一个发展的层次,脱离了初级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此外,对中国经济迅速成长的埋怨之言,并不客观和公道。
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人们都不陌生,当时正处在东亚崛起的高潮期,东亚崛起当时已经是国际普遍的共识。但也正因如此,国际游资开始在東亚悄悄地布局,利用了一次短期债务的失衡,给予了一次蓄意的沉重打击,不仅在资金上大量地突然抽走,而且在国际舆论上制造了极大的声势,通过舆论影响市场的心理和制造危机感,加速资金的抽逃,从而使局部的金融失衡演变成全局性、危害更广的金融危机,东亚各国对此记忆忧新。
正是中国在这场蓄意打击东亚崛起的事件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没有落井下石,对稳定东亚经济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化解和减少了这场冲击,这充分说明,一些国家对中国经济巨龙腾飞的恐惧是多么狭隘和偏激。
邻国陷入窘境
“
害怕和中国竞争,害怕将丢掉市场,可是,这个进程又不可能被阻止,我们只能面对现实。”菲律宾工商会的一位人士坦言道,他的语气有些无奈。在菲律宾的工商界里确有一种担心,害怕本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会受到来自中国的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由于亚洲地区既拥有像新加坡这样的欧洲水平的经济,也存在着像老挝那样的非洲水平贫困国家,因此中国的经济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这些国家。其中,在柬埔寨存在服装加工业问题,马来西亚出现了半导体问题,泰国所面临的问题是家用电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都由于来自中国的竞争正在越来越激烈。
全球化经济浪潮使马来西亚获益良多,但与此同时也在伤害着他们,从中国进口的许多商品,都要比马来西亚的产品价格低出30%~ 40%,这样一来世界上就没有几个国家能同中国展开竞争。在过去几年,马来西亚已花销巨资兴建类似硅谷的高科技开发区,但现在那里只有空荡荡的楼房,早前曾设计好的发展蓝图,在中国经济的冲击下已很难实现。
但对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甚至延伸到非洲和南美的巴西和埃及而言,这些经济体正面临一个风险:可能陷入世界银行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它们已实现基本的工业化,但目前难以找到新的高增长领域,可以与中国一较高下。
菲律宾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到上世纪90年代初,它已从50年前亚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沦落为亚洲较贫穷的国家之一。其经济趋势增长率在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已有所提高,其表现在亚洲地区颇不一般,但它要想赶上马来西亚和泰国还差一大截,更别说台湾或新加坡了。
近年来菲律宾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约为4%~5%,对于一个人口年增长近2%的国家来说,这一增幅还过得去,但并不引人注目,远未达到让菲律宾发出“亚洲小虎”咆哮的7%~8%水平。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曾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吸收大量的外资,给新加坡造成竞争压力。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则说,外资在维持东南亚经济复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警告,“如果外资得不到增加,经济将难以维持。”
近年来,流向东北亚(主要是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已是东南亚的10倍。新加坡贸易部长杨荣文指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地点排行榜上,中国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他引用一项调查显示,东盟国家在争取外国投资的竞赛中已经落后于中国。
竞争力源自劳动力成本
从竞争的实力来比较,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是其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的最大优势,因而,“中国制造”全球盛行。
据经济学家徐滇庆分析,中国庞大的农村剩余人口为制造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巨大的劳动后备军的存在以及相当大的城乡差别,使得大部分工人对提高工资水平的要求并不迫切,从而抑制了工资成本的上升。
另据一家在珠江三角洲营业的日本资讯科技公司透露,在中国雇用一名普通工厂员工的成本过去10年来一直停留在每个月50美元左右的水平,原因是来自内地的年轻员工供应源源不绝,每三四年便出现新一批的员工。
但现在,中国周边的国家也正在与其争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机会。
在同等条件下,越南的生产成本比中国低15%~30%。据香港出口商会调查,在越南等国开设一家千人左右的服装厂,投资(含人工、土地、水电、运输、设备等)仅需要600万~700万港元,而同样规模的工厂设在中国,则需投入几倍的资金。随着印尼政局的逐步稳定和印尼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印尼也有可能迎来外资大举进入的黄金时期。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为每小时0.69美元,而东南亚一些新兴纺织品出口国的成本约为0.4美元,最低月工资仅有20~40美元。据德国《财经时报》报道,1998年~2004年,中国平均工资的年增长率在8%~12%之间,高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同期水平。此外,中国外企的中方管理人员的平均薪酬也高于东南亚国家。
“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在经济上主要是竞争关系,两者的出口产品雷同,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亚太经济研究专家梁英明分析道。在出口产品方面,中国在成衣、玩具与劳工密集电子产品等领域,同东南亚的重复性很强,特别是和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他们的出口市场又基本上和中国重叠,也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于健龙说。
比如,中国的出口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支柱,但机电产品的出口与日俱增,在东南亚工业最为发达的新加坡眼里,这并非福音。因为中国的小型纺织、农业等类机械制造业比较发达,很有竞争力,而产品的性能又适合东南亚广大农村使用。现在新加坡的小型机械借着同是东盟成员国相互优惠关税的便利,”近水楼台先得月”,称霸本区域市场。”入世”之后,中国产品既摆脱了关税上的制约,依靠其强劲的竞争力,长驱直入,这自然要令新加坡厂商大皱眉头了。
可以理解,东南亚的制造商担心他们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会被中国夺走。
更让这些国家担心的是,外国投资纷纷离开它们,转而流向中国。亚洲开发银行设在马尼拉的地区经济监测机构中心发表最新报告表明,私人资本从东南亚外流的趋势正在加剧,本年度流向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私人资本净额很可能为负值。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众多外资正转向中国,投入中国的巨大市场。
去年,摩托罗拉公司在天津投资19亿美元,超过它在马来西亚30年的投资。已在上海设厂的通用汽车也增加在中国的投资以推出几款新车。在西方企业及投资机构眼中,中国大陆所在的东北亚地区,无论在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以至政治稳定性等方面,均较东南亚国家优胜。
“总之,与东南亚相比,当前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的廉价劳动力,还有使得投资风险降低的社会安定,最重要的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巨大市场潜力,这对于西方大企业很有吸引力,而东南亚国家国小人寡,市场有限。”梁英明说。
总体来看,劳动力价格的差距正在使中国的东南亚、南亚邻国成为可怜的投资”洼地”。例如耐克公司海外工厂的迁徙就是一个典型个案。原先印尼是耐克鞋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后来由于印尼政局不稳以及劳工运动的发展,耐克鞋把生产基地逐渐迁移到中国。但随着中国劳动力、土地、水电等方面的成本上升,耐克公司又开始把大量订单投给其越南的工厂,并且计划在越南建立耐克鞋的最大海外生产基地。
当然,来自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劳动力价格竞争,目前尚无法从整体上影响中国作为吸纳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因为中国中西部的劳动力价格仍然比较低,并且随着中国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对外资来说仍然有吸引力。
印度是中国竞争国际资本的另一个强劲对手。据美国默瑟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一般情况下,中国工人挣的比印度同行多;在同等劳动强度下,中国工人每年比印度多挣500美元,而管理人员年薪甚至比印度高出一倍多。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咨询公布了一项调查,在所调查的中国42种职位中,95%的基本工资成本要高于印度。在中国,经理和专业人员的收入为印度同等职位的两倍以上。
竞争不如共赢
世界经济和行业生产的布局,正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重新洗牌。
尽管经济学家耗费大量时间,试图纠正“国家要像企业那样互相竞争”的错误看法,但菲律宾企业仍然不得不花上大量时间,寻找它们拥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世界银行的研究证实了一种坊间说法:在欧美市场上,与中国出口商展开激烈竞争的其他东亚经济体表现最差;而通过对中国出口进行补充、向现有产业价值链上游移动、开辟中国相对较弱的高价值领域,它们能取得更好的表现。菲律宾已展开此类活动,但迄今为止仍然不够。
对于菲律宾等无力进行大规模公共投资的国家而言,多数企业界人士提出的与中国竞争的政策建议并无神秘之处。政府应当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商业环境和教育;尽可能发掘新兴的特色产业,并对其提供支持,但在其他方面却减少干预。
在中国正变成一个经济大国之际,美国人开始对与中国公司的商业交易持怀疑态度,并为自己的安全感到担心。相比之下,亚洲各国还是采取了一种较低调的姿态,观看中国的崛起,并从中谋求利益。
新加坡政府官员称,上海很可能会在未来10年中取代新加坡,成为一个东南亚国家的新的大公司总部,很可能会吸引一些主要公司和银行移迁上海。新加坡一些政府官员在预测这一变化时指出,新加坡必须用增加强调高科技研究和发展的措施,以进一步刺激经济。
东南亚各国也看到了中国入世为它们拓展和中国的合作带来的机遇。新加坡今年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战略上的新构想,其中特别指出中国是其经济腹地中的最重要国家。新加坡有关分析人士认为,在两国经济合作上,双方各有优势,可以将中国的市场和劳动力优势与新加坡的科技和资金优势相结合,进行互补。
目前,在中国的外来投资者里,新加坡名列第五位,累计投资180亿美元,已在中国建立了苏州工业园,宁波工业园等一批大型工业园。现在新加坡正在深圳兴建工业园,不少地区如广州南沙也在纷纷争取和新加坡在工业园建设上合作。
入世后,中国的外贸进出口量年年递增,从而增加了国际水上和陆上货物吞吐量,这无疑给新加坡具竞争优势的交通运输业带来契机。数月前,新加坡港务集团与广州港务局合资建设及经营黄埔港集装箱码头,引起业界关注。
尽管中国经济的全面增长让东南亚各国面临多种挑战,但该地区的经济同时也在过去几年中从中国繁荣的经济中“大获其利”,中国对原材料和制造业资金投入的需求一直在刺激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也这让该地区的经济正以一种健康的步伐增长,其平均国内经济产值约在5%~8%之间。
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在劳动力的供应方面和中国相比,有自己独到的优势。印尼、越南、菲律宾拥有大量比中國更廉价的劳动力,而印度的优势在于,由于人口增长率较高,年轻劳动力的储备比中国丰富,且劳动力的英语水平和理工方面的技能比较高。
目前中国国内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劳工荒,一些企业选择到劳动力价格更加低廉的邻国投资设厂 ,更有不少外资企业把订单转投其他劳动力比中国低廉的东南亚、南亚国家,甚至中国资本也加大了进军东南亚的力度。
菲律宾则避开中国经济的锋芒,充分利用了自己相对较好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的英语能力(美军占领时的遗留物),来发展那些中国不擅长的服务业。它正日益成为外包业务加工、为外企编写网站以及英语外语教学的中心。
由于中国拥有庞大的潜在市场。所以与其竞争,不如合作,这已经是亚洲各国的普遍共识。比如东南亚国家已经开始避免在低生产成本的制造业领域同中国竞争,而是围绕以资源产品为中心,提供中国市场所需要的服务及商品。
未来全球的行业生产趋势将会是:中国生产的东西越来越便宜,中国需要的东西将会越来越贵。近年来能源、矿产、资源等商品的价格上扬就是最好的例子。
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农业出口在过去10年来几乎翻了3倍,出口前列的还有铁矿、氧化铝、羊毛、原油、煤、小麦等。这对于中国周边国家,尤其是对于东南亚各国而言,无疑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中国的需求是食品、原材料、能源、资本产品,输出到世界市场的是制造业产品、工业增值。 此外,由于展望人民币币值会持续上扬,中国企业极有可能逐渐增加对东南亚的投资,并将区域总部设立在新加坡,为东南亚国家创造就业机会,并通过让更多的中国人出国旅游消费,带动东南亚的旅游业,这样的做法,也可以多少缓解”中国威胁论”的压力。
唇亡齿寒,对于发展经济和地区经济尤其是如此,互惠互利,才能实现共赢的结局;彼此互相拆台,恶斗,那是没有赢家的游戏,中国不可能在周遍国家都穷困潦倒中崛起,对于亚洲的整体崛起而言,也是如此。
总结中国崛起的特点之后人们发现,这条“巨龙”越发显示出强有力的引力磁场。
近年来,流向东北亚(主要是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已是东南亚的10倍。新加坡贸易部长杨荣文指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地点排行榜上,中国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他引用一项调查显示,东盟国家在争取外国投资的竞赛中已经落后于中国。
全球化经济浪潮使马来西亚获益良多,但与此同时也在伤害着他们,从中国进口的许多商品,都要比马来西亚的产品价格低出30%~ 40%,这样一来世界上就没有几个国家能同中国展开竞争。
从竞争的实力来比较,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是其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的最大优势,因而,“中国制造”全球盛行。
谁会面对中国的竞争而怨声不断,谁有着更多担忧?是频繁与中国进行贸易战的欧美国家,还是那些不仅在地理上毗邻中国,在经济上也与之关系密切的亚洲小国?事实上,中国农民工仍然愿意为低工资从事制衣等劳动密集型工作,中国依然占据着产业的第一级梯子,而且来自中国沿海工业地带的出口商品生产企业正迅速升级,已威胁到那些正在发展半途或者处于更上游的经济体。
中国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面对经济巨龙,不仅仅是意大利制鞋商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钢铁制造商会对中国的竞争怨声载道,对中国有更多担忧的则是亚洲中等收入国家,它们不仅在地理上与中国相邻,在经济关系上也与中国尤为密切。
对于这些周边的国家而言,它们自身零零碎碎的长处犹如杯水车薪,来自中国的竞争威胁十分强大。
在欧美市场上,与中国出口商展开激烈竞争的其他东亚经济体表现,只有通过对中国出口进行补充、向现有产业价值链上游移动、开辟中国相对较弱的高价值领域,它们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表现。
尤其是印尼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都在重新审核自己的优劣,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带来的影响进行部署,避免”被开过来的火车头碾死”,积极铺路修渠,等大水来临的时候,妥善的分支引流,从而达到灌溉的目的。
中国引力磁场
中国拥有庞大而且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高度分化的国内市场格局,拥有劳动力成本低于越南的内陆地区,转型金融和科技中心的上海、北京更不必说了。总结中国崛起的特点之后人们发现,这条“巨龙”越发显示出强有力的引力磁场。
以致于一种近似”中国威胁论”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经济的全面扩张已将它的邻国,特别是东南亚国家逼向了边缘。
在过去几十年一直被视为东南亚金融中心的新加坡,正忙于树立起商业形象。在新加坡这个整齐有序、遵纪守法的国家,人们现在已被要求去做一些看起来完全不自然的事情:要求”敢冒风险”,并提倡富有自发和创造性的精神。上个月,新加坡政府甚至搞了一次胡乱涂抹的比赛,允许学生们”美化”公交车,而这种做法在以前会遭到政府的”铁腕”惩罚。
面对中国公司席卷而来的进攻性竞争,新加坡政府的这些举动,只是目前正在东南亚各国蔓延的紧张浪潮的一部分。
在2005年初全球纺织品配额正式作废后,在短短5个月中,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便增加了158%,远远高于对印度尼西亚所增长的23%、泰国的 12%、柬埔寨的9%、越南的6%。观察家指出,如果布什政府没有采取所谓的保护美国市场的措施,那么中国在全球纺织品市场所抓到的份额甚至会更多。
一些事实的发生,展现出中国经济体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巨大吸力。
同为当年的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和韩国基本上都允许制造企业接受不可避免的竞争,然后将它们的低成本 业务外包到海外,目的地通常是中国内地。过去20年,香港很大一部分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经迁移至中国内地。香港转而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
长期以来,马尼拉一直自认为是亚洲的运输和通信中心,但是,美国的联邦快递(FedEx)已经把自己的区域分销中心从菲律宾迁至中国广州,还称”这是顺应制造业和贸易的趋势”。
近年来,运输成本的降低和数字化分割了全球供应链,使产业的各个生产工序分布在多个国家,而非产业整体迁移。中国从中获得了大量电器的最终组装工序,它生产的电脑或MP3播放器等最终产品可能在多个国家间来回穿梭,装配不同的部件或添加不同的功能。
在亚洲,许多国家面临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如何与中国竞争以吸引外资,而是缺乏足够的技术把它们的原产品增值而最终陷入只能赚取较低的利润的代工作业。这意味着就算这些国家即便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它们还是无法摆脱发展中国家的命运。
相反,目前中国建立起自己众多的产品品牌,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它已经不需要单纯依赖作为世界的工厂来发展经济。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另一个发展的层次,脱离了初级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此外,对中国经济迅速成长的埋怨之言,并不客观和公道。
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人们都不陌生,当时正处在东亚崛起的高潮期,东亚崛起当时已经是国际普遍的共识。但也正因如此,国际游资开始在東亚悄悄地布局,利用了一次短期债务的失衡,给予了一次蓄意的沉重打击,不仅在资金上大量地突然抽走,而且在国际舆论上制造了极大的声势,通过舆论影响市场的心理和制造危机感,加速资金的抽逃,从而使局部的金融失衡演变成全局性、危害更广的金融危机,东亚各国对此记忆忧新。
正是中国在这场蓄意打击东亚崛起的事件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没有落井下石,对稳定东亚经济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化解和减少了这场冲击,这充分说明,一些国家对中国经济巨龙腾飞的恐惧是多么狭隘和偏激。
邻国陷入窘境
“
害怕和中国竞争,害怕将丢掉市场,可是,这个进程又不可能被阻止,我们只能面对现实。”菲律宾工商会的一位人士坦言道,他的语气有些无奈。在菲律宾的工商界里确有一种担心,害怕本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会受到来自中国的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由于亚洲地区既拥有像新加坡这样的欧洲水平的经济,也存在着像老挝那样的非洲水平贫困国家,因此中国的经济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这些国家。其中,在柬埔寨存在服装加工业问题,马来西亚出现了半导体问题,泰国所面临的问题是家用电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都由于来自中国的竞争正在越来越激烈。
全球化经济浪潮使马来西亚获益良多,但与此同时也在伤害着他们,从中国进口的许多商品,都要比马来西亚的产品价格低出30%~ 40%,这样一来世界上就没有几个国家能同中国展开竞争。在过去几年,马来西亚已花销巨资兴建类似硅谷的高科技开发区,但现在那里只有空荡荡的楼房,早前曾设计好的发展蓝图,在中国经济的冲击下已很难实现。
但对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甚至延伸到非洲和南美的巴西和埃及而言,这些经济体正面临一个风险:可能陷入世界银行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它们已实现基本的工业化,但目前难以找到新的高增长领域,可以与中国一较高下。
菲律宾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到上世纪90年代初,它已从50年前亚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沦落为亚洲较贫穷的国家之一。其经济趋势增长率在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已有所提高,其表现在亚洲地区颇不一般,但它要想赶上马来西亚和泰国还差一大截,更别说台湾或新加坡了。
近年来菲律宾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约为4%~5%,对于一个人口年增长近2%的国家来说,这一增幅还过得去,但并不引人注目,远未达到让菲律宾发出“亚洲小虎”咆哮的7%~8%水平。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曾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吸收大量的外资,给新加坡造成竞争压力。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则说,外资在维持东南亚经济复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警告,“如果外资得不到增加,经济将难以维持。”
近年来,流向东北亚(主要是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已是东南亚的10倍。新加坡贸易部长杨荣文指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地点排行榜上,中国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他引用一项调查显示,东盟国家在争取外国投资的竞赛中已经落后于中国。
竞争力源自劳动力成本
从竞争的实力来比较,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是其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的最大优势,因而,“中国制造”全球盛行。
据经济学家徐滇庆分析,中国庞大的农村剩余人口为制造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巨大的劳动后备军的存在以及相当大的城乡差别,使得大部分工人对提高工资水平的要求并不迫切,从而抑制了工资成本的上升。
另据一家在珠江三角洲营业的日本资讯科技公司透露,在中国雇用一名普通工厂员工的成本过去10年来一直停留在每个月50美元左右的水平,原因是来自内地的年轻员工供应源源不绝,每三四年便出现新一批的员工。
但现在,中国周边的国家也正在与其争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机会。
在同等条件下,越南的生产成本比中国低15%~30%。据香港出口商会调查,在越南等国开设一家千人左右的服装厂,投资(含人工、土地、水电、运输、设备等)仅需要600万~700万港元,而同样规模的工厂设在中国,则需投入几倍的资金。随着印尼政局的逐步稳定和印尼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印尼也有可能迎来外资大举进入的黄金时期。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为每小时0.69美元,而东南亚一些新兴纺织品出口国的成本约为0.4美元,最低月工资仅有20~40美元。据德国《财经时报》报道,1998年~2004年,中国平均工资的年增长率在8%~12%之间,高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同期水平。此外,中国外企的中方管理人员的平均薪酬也高于东南亚国家。
“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在经济上主要是竞争关系,两者的出口产品雷同,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亚太经济研究专家梁英明分析道。在出口产品方面,中国在成衣、玩具与劳工密集电子产品等领域,同东南亚的重复性很强,特别是和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他们的出口市场又基本上和中国重叠,也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于健龙说。
比如,中国的出口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支柱,但机电产品的出口与日俱增,在东南亚工业最为发达的新加坡眼里,这并非福音。因为中国的小型纺织、农业等类机械制造业比较发达,很有竞争力,而产品的性能又适合东南亚广大农村使用。现在新加坡的小型机械借着同是东盟成员国相互优惠关税的便利,”近水楼台先得月”,称霸本区域市场。”入世”之后,中国产品既摆脱了关税上的制约,依靠其强劲的竞争力,长驱直入,这自然要令新加坡厂商大皱眉头了。
可以理解,东南亚的制造商担心他们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会被中国夺走。
更让这些国家担心的是,外国投资纷纷离开它们,转而流向中国。亚洲开发银行设在马尼拉的地区经济监测机构中心发表最新报告表明,私人资本从东南亚外流的趋势正在加剧,本年度流向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私人资本净额很可能为负值。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众多外资正转向中国,投入中国的巨大市场。
去年,摩托罗拉公司在天津投资19亿美元,超过它在马来西亚30年的投资。已在上海设厂的通用汽车也增加在中国的投资以推出几款新车。在西方企业及投资机构眼中,中国大陆所在的东北亚地区,无论在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以至政治稳定性等方面,均较东南亚国家优胜。
“总之,与东南亚相比,当前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的廉价劳动力,还有使得投资风险降低的社会安定,最重要的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巨大市场潜力,这对于西方大企业很有吸引力,而东南亚国家国小人寡,市场有限。”梁英明说。
总体来看,劳动力价格的差距正在使中国的东南亚、南亚邻国成为可怜的投资”洼地”。例如耐克公司海外工厂的迁徙就是一个典型个案。原先印尼是耐克鞋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后来由于印尼政局不稳以及劳工运动的发展,耐克鞋把生产基地逐渐迁移到中国。但随着中国劳动力、土地、水电等方面的成本上升,耐克公司又开始把大量订单投给其越南的工厂,并且计划在越南建立耐克鞋的最大海外生产基地。
当然,来自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劳动力价格竞争,目前尚无法从整体上影响中国作为吸纳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因为中国中西部的劳动力价格仍然比较低,并且随着中国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对外资来说仍然有吸引力。
印度是中国竞争国际资本的另一个强劲对手。据美国默瑟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一般情况下,中国工人挣的比印度同行多;在同等劳动强度下,中国工人每年比印度多挣500美元,而管理人员年薪甚至比印度高出一倍多。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咨询公布了一项调查,在所调查的中国42种职位中,95%的基本工资成本要高于印度。在中国,经理和专业人员的收入为印度同等职位的两倍以上。
竞争不如共赢
世界经济和行业生产的布局,正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重新洗牌。
尽管经济学家耗费大量时间,试图纠正“国家要像企业那样互相竞争”的错误看法,但菲律宾企业仍然不得不花上大量时间,寻找它们拥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世界银行的研究证实了一种坊间说法:在欧美市场上,与中国出口商展开激烈竞争的其他东亚经济体表现最差;而通过对中国出口进行补充、向现有产业价值链上游移动、开辟中国相对较弱的高价值领域,它们能取得更好的表现。菲律宾已展开此类活动,但迄今为止仍然不够。
对于菲律宾等无力进行大规模公共投资的国家而言,多数企业界人士提出的与中国竞争的政策建议并无神秘之处。政府应当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商业环境和教育;尽可能发掘新兴的特色产业,并对其提供支持,但在其他方面却减少干预。
在中国正变成一个经济大国之际,美国人开始对与中国公司的商业交易持怀疑态度,并为自己的安全感到担心。相比之下,亚洲各国还是采取了一种较低调的姿态,观看中国的崛起,并从中谋求利益。
新加坡政府官员称,上海很可能会在未来10年中取代新加坡,成为一个东南亚国家的新的大公司总部,很可能会吸引一些主要公司和银行移迁上海。新加坡一些政府官员在预测这一变化时指出,新加坡必须用增加强调高科技研究和发展的措施,以进一步刺激经济。
东南亚各国也看到了中国入世为它们拓展和中国的合作带来的机遇。新加坡今年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战略上的新构想,其中特别指出中国是其经济腹地中的最重要国家。新加坡有关分析人士认为,在两国经济合作上,双方各有优势,可以将中国的市场和劳动力优势与新加坡的科技和资金优势相结合,进行互补。
目前,在中国的外来投资者里,新加坡名列第五位,累计投资180亿美元,已在中国建立了苏州工业园,宁波工业园等一批大型工业园。现在新加坡正在深圳兴建工业园,不少地区如广州南沙也在纷纷争取和新加坡在工业园建设上合作。
入世后,中国的外贸进出口量年年递增,从而增加了国际水上和陆上货物吞吐量,这无疑给新加坡具竞争优势的交通运输业带来契机。数月前,新加坡港务集团与广州港务局合资建设及经营黄埔港集装箱码头,引起业界关注。
尽管中国经济的全面增长让东南亚各国面临多种挑战,但该地区的经济同时也在过去几年中从中国繁荣的经济中“大获其利”,中国对原材料和制造业资金投入的需求一直在刺激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也这让该地区的经济正以一种健康的步伐增长,其平均国内经济产值约在5%~8%之间。
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在劳动力的供应方面和中国相比,有自己独到的优势。印尼、越南、菲律宾拥有大量比中國更廉价的劳动力,而印度的优势在于,由于人口增长率较高,年轻劳动力的储备比中国丰富,且劳动力的英语水平和理工方面的技能比较高。
目前中国国内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劳工荒,一些企业选择到劳动力价格更加低廉的邻国投资设厂 ,更有不少外资企业把订单转投其他劳动力比中国低廉的东南亚、南亚国家,甚至中国资本也加大了进军东南亚的力度。
菲律宾则避开中国经济的锋芒,充分利用了自己相对较好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的英语能力(美军占领时的遗留物),来发展那些中国不擅长的服务业。它正日益成为外包业务加工、为外企编写网站以及英语外语教学的中心。
由于中国拥有庞大的潜在市场。所以与其竞争,不如合作,这已经是亚洲各国的普遍共识。比如东南亚国家已经开始避免在低生产成本的制造业领域同中国竞争,而是围绕以资源产品为中心,提供中国市场所需要的服务及商品。
未来全球的行业生产趋势将会是:中国生产的东西越来越便宜,中国需要的东西将会越来越贵。近年来能源、矿产、资源等商品的价格上扬就是最好的例子。
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农业出口在过去10年来几乎翻了3倍,出口前列的还有铁矿、氧化铝、羊毛、原油、煤、小麦等。这对于中国周边国家,尤其是对于东南亚各国而言,无疑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中国的需求是食品、原材料、能源、资本产品,输出到世界市场的是制造业产品、工业增值。 此外,由于展望人民币币值会持续上扬,中国企业极有可能逐渐增加对东南亚的投资,并将区域总部设立在新加坡,为东南亚国家创造就业机会,并通过让更多的中国人出国旅游消费,带动东南亚的旅游业,这样的做法,也可以多少缓解”中国威胁论”的压力。
唇亡齿寒,对于发展经济和地区经济尤其是如此,互惠互利,才能实现共赢的结局;彼此互相拆台,恶斗,那是没有赢家的游戏,中国不可能在周遍国家都穷困潦倒中崛起,对于亚洲的整体崛起而言,也是如此。
总结中国崛起的特点之后人们发现,这条“巨龙”越发显示出强有力的引力磁场。
近年来,流向东北亚(主要是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已是东南亚的10倍。新加坡贸易部长杨荣文指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地点排行榜上,中国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他引用一项调查显示,东盟国家在争取外国投资的竞赛中已经落后于中国。
全球化经济浪潮使马来西亚获益良多,但与此同时也在伤害着他们,从中国进口的许多商品,都要比马来西亚的产品价格低出30%~ 40%,这样一来世界上就没有几个国家能同中国展开竞争。
从竞争的实力来比较,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是其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的最大优势,因而,“中国制造”全球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