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例如探究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无从下手,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走过场等,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促进有效探究的策略。
一、精选内容,激发探究。
1、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探究主题,预测探究活动中学生将要用到什么活动材料和工具,并组织学生也参与到有材料的准备中来。
2、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
二、动手操作,体验探究。
学生的探究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自行探究的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分工,引导学生思考操作中应注意的地方等,及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探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实践。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意:
1、充分的探究活动时间。有的教师生怕完成不了后面的教学内容,组织探究活动时往往草草开始匆匆结束,这样的探究活动很难收到效果。强调探索过程,就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2、探究角度的多样性。 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究。在设计实验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已的思维角度去探究。如在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液体进行探究,在学生研究得出一种液体热胀冷缩之后,通过探究后的交流环节,他可以举一反三地理解同学所获得结果,并内化、建构成自己的知识。《蚂蚁》一课中教师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度去进行观察,学生会有很多研究的内容,有的研究蚂蚁喜欢的食物,有的会研究蚂蚁的爬行速度。有的会研究蚂蚁的生活环境等。通过研究记录、交流,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去认识某一事物。
3、关注学生探究的方式。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一般有3种: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探究。个人独立探究比较适合所探究的问题较为容易的,即凭学生个体的能力基本可以解决的;小组合作探究则是所探究的问题有一定难度,需小组相互启发、共同讨论才能解决的;全班探究通常是探究的问题难度较大,依靠小组同伴间的互助合作不能很好解决,需要直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的。探究方式的选用直接决定学生参与率及参与的质量,我们要根据所探究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实际,选择相应的探究方式,从而确保学生能真正经历探究过程。
动手探究环节时学生经历体验的核心环节,教师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之前和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都记录下来。科学方法的获得、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是需要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去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获得的。
三、思考交流,深化探究。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交流能将自己探究的结果以口头、书面表达或派代表陈述等多种形式告诉别人。因此操作后的讨论交流在探究性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交流分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完成动手探究后,教师应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进行自我表达或组内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便于他们更清晰的把探究结果表述出来,让每个想发言的同学都有表述交流的机会。二是全班将探究活动中的事实现象整理之后,让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在这两个层面上,教师都应尽量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分享。
四、积极评价,反思探究。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只有正确的理解探究性教学,屏弃程序上、形式上的刻意追求,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探究,才能真正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一、精选内容,激发探究。
1、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探究主题,预测探究活动中学生将要用到什么活动材料和工具,并组织学生也参与到有材料的准备中来。
2、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
二、动手操作,体验探究。
学生的探究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自行探究的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分工,引导学生思考操作中应注意的地方等,及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探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实践。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意:
1、充分的探究活动时间。有的教师生怕完成不了后面的教学内容,组织探究活动时往往草草开始匆匆结束,这样的探究活动很难收到效果。强调探索过程,就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2、探究角度的多样性。 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究。在设计实验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已的思维角度去探究。如在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液体进行探究,在学生研究得出一种液体热胀冷缩之后,通过探究后的交流环节,他可以举一反三地理解同学所获得结果,并内化、建构成自己的知识。《蚂蚁》一课中教师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度去进行观察,学生会有很多研究的内容,有的研究蚂蚁喜欢的食物,有的会研究蚂蚁的爬行速度。有的会研究蚂蚁的生活环境等。通过研究记录、交流,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去认识某一事物。
3、关注学生探究的方式。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一般有3种: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探究。个人独立探究比较适合所探究的问题较为容易的,即凭学生个体的能力基本可以解决的;小组合作探究则是所探究的问题有一定难度,需小组相互启发、共同讨论才能解决的;全班探究通常是探究的问题难度较大,依靠小组同伴间的互助合作不能很好解决,需要直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的。探究方式的选用直接决定学生参与率及参与的质量,我们要根据所探究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实际,选择相应的探究方式,从而确保学生能真正经历探究过程。
动手探究环节时学生经历体验的核心环节,教师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之前和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都记录下来。科学方法的获得、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是需要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去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获得的。
三、思考交流,深化探究。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交流能将自己探究的结果以口头、书面表达或派代表陈述等多种形式告诉别人。因此操作后的讨论交流在探究性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交流分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完成动手探究后,教师应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进行自我表达或组内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便于他们更清晰的把探究结果表述出来,让每个想发言的同学都有表述交流的机会。二是全班将探究活动中的事实现象整理之后,让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在这两个层面上,教师都应尽量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分享。
四、积极评价,反思探究。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只有正确的理解探究性教学,屏弃程序上、形式上的刻意追求,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探究,才能真正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