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通过大数据技术建设信用体系?如何通过大数据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要面对的话题。
大数据目前正成为社会组织运行的基本要素。其战略意义已经超过了土地、人力、技术、资本,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对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庞大最丰富的数据资源。大数据对我国未来的跨越式发展,甚至弯道超车,具有战略意义。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科技技术,受到中央高度重视。大数据在大众的日常生活、社会发展、政府管理等领域渗透,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重要性日益凸现。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成为新常态下的课题。传统的体系无法覆盖中小微企业,造成金融机构面对中小微企业,因财报信息不充分,因而拒贷现象普遍。融资难、融资贵,使许多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陷入融资困境。
众所周知,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表面上是缺钱,实际上是缺信息。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整合注册登记、生产经营、纳税缴费、用水用电等信息资源,破解小微企业缺信息、缺信用难题,强化对小微企业的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自此,大数据征信的理念第一次纳入国家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政策中。此后,李克强总理再次重点强调了加大服务小微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供更有效服务,帮助小微企业赢得“大未来”。
解决缺信息问题,就是要通过平台建设和机制安排,将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人才、交易等信息记录下来,使之规范化、数字化、公开化,变无规律为有规律,变不可考为有证查,变不可知为可知。一句话,就是成为银企双方的共享共知信息。
在大数据信用理论中,企业的信用是一种客观存在,体现在企业的经营行为中,存在于每一份订单、货单、税单、账单、工资表、社保表、水电缴费记录等的明细数据中。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基地,大量的生产制造企业拥有完备的电子化系统。这些系统每天每分钟,都在产生批量的生产交易数据。同时,我国拥有非常发达的电商系统,有很多电商平台,有详细的交易记录的积累。我国每一笔税务信息,都有电子化的记录。正是拥有这样雄厚的数据基础,才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将海量的结构化的数据利用起来,让数据产生金融价值。
过去由于技术的局限和成本的考量,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都难以对企业看似庞杂的海量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导致中小微企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被拒贷。与传统的评估业务相比,创新的客观信用体系面对的是企业上千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以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三大核心技术为支撑,对企业非常复杂的数据进行实时自动挖掘计算,从而实现全面的自动化。
风险管控成本高,一直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因素。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进行技术预测,对捕捉到的风险提前预警,因而最大限度避免风险。这种大规模实时的风险监控,使贷后成本降低。
与传统模式相比,基于大数据的信用体系,有以下四点改变:
一、改变了社会对信用,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认识。
二、改变了担保为主的方式,创建高效能的管理贷款模式。
三、改变了信用信息采集难、评价难、跟踪难的瓶颈。
四、改变了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传统信用评价思维,创建了基于大数据理论与云计算技术为主的新的评价体系。
(范晓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金电联行董事长兼总裁)
大数据目前正成为社会组织运行的基本要素。其战略意义已经超过了土地、人力、技术、资本,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对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庞大最丰富的数据资源。大数据对我国未来的跨越式发展,甚至弯道超车,具有战略意义。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科技技术,受到中央高度重视。大数据在大众的日常生活、社会发展、政府管理等领域渗透,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重要性日益凸现。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成为新常态下的课题。传统的体系无法覆盖中小微企业,造成金融机构面对中小微企业,因财报信息不充分,因而拒贷现象普遍。融资难、融资贵,使许多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陷入融资困境。
众所周知,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表面上是缺钱,实际上是缺信息。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整合注册登记、生产经营、纳税缴费、用水用电等信息资源,破解小微企业缺信息、缺信用难题,强化对小微企业的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自此,大数据征信的理念第一次纳入国家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政策中。此后,李克强总理再次重点强调了加大服务小微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供更有效服务,帮助小微企业赢得“大未来”。
解决缺信息问题,就是要通过平台建设和机制安排,将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人才、交易等信息记录下来,使之规范化、数字化、公开化,变无规律为有规律,变不可考为有证查,变不可知为可知。一句话,就是成为银企双方的共享共知信息。
在大数据信用理论中,企业的信用是一种客观存在,体现在企业的经营行为中,存在于每一份订单、货单、税单、账单、工资表、社保表、水电缴费记录等的明细数据中。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基地,大量的生产制造企业拥有完备的电子化系统。这些系统每天每分钟,都在产生批量的生产交易数据。同时,我国拥有非常发达的电商系统,有很多电商平台,有详细的交易记录的积累。我国每一笔税务信息,都有电子化的记录。正是拥有这样雄厚的数据基础,才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将海量的结构化的数据利用起来,让数据产生金融价值。
过去由于技术的局限和成本的考量,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都难以对企业看似庞杂的海量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导致中小微企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被拒贷。与传统的评估业务相比,创新的客观信用体系面对的是企业上千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以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三大核心技术为支撑,对企业非常复杂的数据进行实时自动挖掘计算,从而实现全面的自动化。
风险管控成本高,一直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因素。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进行技术预测,对捕捉到的风险提前预警,因而最大限度避免风险。这种大规模实时的风险监控,使贷后成本降低。
与传统模式相比,基于大数据的信用体系,有以下四点改变:
一、改变了社会对信用,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认识。
二、改变了担保为主的方式,创建高效能的管理贷款模式。
三、改变了信用信息采集难、评价难、跟踪难的瓶颈。
四、改变了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传统信用评价思维,创建了基于大数据理论与云计算技术为主的新的评价体系。
(范晓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金电联行董事长兼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