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要从三方面分析探讨了激活历史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方法;人格魅力;师生关系
笔者对2009~2010学年初中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心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初中生喜欢历史,但讨厌上历史课;有的初中生对历史及历史的学习富有浓厚的兴趣,但历史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学习动机不明确。探究原因: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理解;大部分老师照本宣科,教学形式枯燥。要解决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课堂;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融洽师生关系进行阐述。
一、多种方法点燃学习热情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好奇是思维的前提,能诱使人发现、提出问题,并激发人对知识的求知和学习的兴趣。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注意会给学生设置悬念,以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学生在课上的注意力就显得格外集中,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比如,针对一些历史方面的电视剧,我在讲到相关内容时就告知他们,你们这节课上完就会发现,与电视剧里历史事实是有出入的,这样学生上课会显得格外认真。
2.运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运用故事叙述的方式讲解历史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把历史史实编成有趣的故事,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惟妙惟肖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把他们带进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海洋,使学生对历史充满了渴求,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恰当地运用故事叙述对教材重、难点也能深入地理解。例如,在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时,通过让学生讲述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晋文公的“退避三舍”、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最后把吴国灭掉,使其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
3.利用兴趣迁移
对某门课程感兴趣的往往起源于对任课老师喜爱的程度。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努力得到学生的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所教的课程上来。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地培养学生对课程本身产生兴趣,把学生因教师而产生的对课程的喜爱转化为对课程本身产生的兴趣。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课堂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改进教学方法,一般要遵循直观性、参与性与新颖性原则及适合学生心理特点。
1.精心设计教案,启发学生兴趣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备教法。比如,对导入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创设什么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如何进行设问等,都要一一精心设计。通过不同的学案设计,给学生形、声、色的直感,给学生提供条件施展才华,开拓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激发兴趣。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初中生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基于以上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时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我还在教学过程中曾经尝试过历史知识竞赛、分组活动的教学模式,如,在学习“张骞出使西域”时,我在课中设计了“张骞发布会”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畅所欲言,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的特点得以展现。
3.合理利用多媒体,提升课堂实效
(1)制作课件要体现科学性。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有弹性,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来说,初中生主要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较差,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素材选择时要侧重于有声、有色的视频、图片。同时“拿来主义”是要不得的,课件制作时必须经过精心的筛选,不要一味拿来就用,要细细地斟酌。
(2)协调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教学案例:在刚接触多媒体时,比较盲目,在制作课件时每张都写满了文字,都穿插了图片。我最初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在听课时参阅屏幕的文字,便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能亲近历史,图片的目的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可结果却恰恰相反,媒体一播放学生便一味地去记,基本顾不上听课,只是看热闹,造成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不能发挥。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双边关系,教师要肩负起组织课堂的责任,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不要把多媒体当成课堂的主角。教学时要做到课件播放的时间不要过长、频率也不要太快,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师精讲与学生参与两者的关系,对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才会有时间进行提取,学生也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只有这样利用多媒体才会实现师生的互动,体现多媒体的辅助性,提升课堂实效。
三、展示人格魅力,融洽师生关系
1.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教材、教法的挑战、学生知识层面的不断拓宽,如果教师不去学习,不接受新的理念,对所教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不了解,是很难顺应时代的步伐,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储量,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打破陈规,转变思想
在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灵魂是转变教育思想。它的转变实际上也决定着学校教育及教学改革的方向,所以教师必须做到打破陈规,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结合生活实际、社会的热点,发现问题,学会运用课本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有勇气猜想、创新,甚至对教师提出新看法。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相容,是形成融洽学习氛围的前提,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对历史产生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做到先行,努力做到公平、平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我在教学上对学困生和后进生多关照、多鼓励,多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找到自我的价值。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用心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我也创造机会与学生拉家常、聊心事,放下架子真心地与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从而大大减少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
以上是本人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心理激活课堂的点滴体会。我认为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教师了解、认识学生,搞好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七中学)
关键词:教学方法;人格魅力;师生关系
笔者对2009~2010学年初中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心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初中生喜欢历史,但讨厌上历史课;有的初中生对历史及历史的学习富有浓厚的兴趣,但历史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学习动机不明确。探究原因: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理解;大部分老师照本宣科,教学形式枯燥。要解决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课堂;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融洽师生关系进行阐述。
一、多种方法点燃学习热情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好奇是思维的前提,能诱使人发现、提出问题,并激发人对知识的求知和学习的兴趣。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注意会给学生设置悬念,以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学生在课上的注意力就显得格外集中,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比如,针对一些历史方面的电视剧,我在讲到相关内容时就告知他们,你们这节课上完就会发现,与电视剧里历史事实是有出入的,这样学生上课会显得格外认真。
2.运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运用故事叙述的方式讲解历史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把历史史实编成有趣的故事,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惟妙惟肖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把他们带进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海洋,使学生对历史充满了渴求,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恰当地运用故事叙述对教材重、难点也能深入地理解。例如,在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时,通过让学生讲述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晋文公的“退避三舍”、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最后把吴国灭掉,使其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
3.利用兴趣迁移
对某门课程感兴趣的往往起源于对任课老师喜爱的程度。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努力得到学生的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所教的课程上来。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地培养学生对课程本身产生兴趣,把学生因教师而产生的对课程的喜爱转化为对课程本身产生的兴趣。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课堂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改进教学方法,一般要遵循直观性、参与性与新颖性原则及适合学生心理特点。
1.精心设计教案,启发学生兴趣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备教法。比如,对导入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创设什么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如何进行设问等,都要一一精心设计。通过不同的学案设计,给学生形、声、色的直感,给学生提供条件施展才华,开拓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激发兴趣。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初中生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基于以上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时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我还在教学过程中曾经尝试过历史知识竞赛、分组活动的教学模式,如,在学习“张骞出使西域”时,我在课中设计了“张骞发布会”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畅所欲言,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的特点得以展现。
3.合理利用多媒体,提升课堂实效
(1)制作课件要体现科学性。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有弹性,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来说,初中生主要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较差,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素材选择时要侧重于有声、有色的视频、图片。同时“拿来主义”是要不得的,课件制作时必须经过精心的筛选,不要一味拿来就用,要细细地斟酌。
(2)协调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教学案例:在刚接触多媒体时,比较盲目,在制作课件时每张都写满了文字,都穿插了图片。我最初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在听课时参阅屏幕的文字,便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能亲近历史,图片的目的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可结果却恰恰相反,媒体一播放学生便一味地去记,基本顾不上听课,只是看热闹,造成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不能发挥。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双边关系,教师要肩负起组织课堂的责任,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不要把多媒体当成课堂的主角。教学时要做到课件播放的时间不要过长、频率也不要太快,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师精讲与学生参与两者的关系,对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才会有时间进行提取,学生也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只有这样利用多媒体才会实现师生的互动,体现多媒体的辅助性,提升课堂实效。
三、展示人格魅力,融洽师生关系
1.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教材、教法的挑战、学生知识层面的不断拓宽,如果教师不去学习,不接受新的理念,对所教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不了解,是很难顺应时代的步伐,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储量,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打破陈规,转变思想
在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灵魂是转变教育思想。它的转变实际上也决定着学校教育及教学改革的方向,所以教师必须做到打破陈规,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结合生活实际、社会的热点,发现问题,学会运用课本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有勇气猜想、创新,甚至对教师提出新看法。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相容,是形成融洽学习氛围的前提,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对历史产生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做到先行,努力做到公平、平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我在教学上对学困生和后进生多关照、多鼓励,多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找到自我的价值。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用心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我也创造机会与学生拉家常、聊心事,放下架子真心地与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从而大大减少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
以上是本人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心理激活课堂的点滴体会。我认为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教师了解、认识学生,搞好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七中学)